场景化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

DT
1 评论 33761 浏览 14 收藏 6 分钟

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正式被提出,经过短短五年时间的发展,其规模已不可小觑。在PC时代的传统互联网下,用户上网的地点和时间都有局限性,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为智能手机上的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APP接入互联网,以享用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用户行为的改变也直接导致了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产品孵化策略存在很大差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因素指的是要考虑用户在什么时候会使用该产品;地点因素指的是要考虑用户在什么地点会使用该产品;人物因素指的是要考虑使用该产品的人群会有怎样的特征。时间与地点是移动互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要额外特殊考虑的产品设计因素,将直接决定产品的成败。

时间、地点、人物这三方面的综合考虑意味着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要基于场景化。举例来说,大家在吃饭这个场景中,能自然而然地想到“大众点评”这个产品;大家在聊天这个场景中,能自然而然地想到“微信”这个产品;大家在开车找路这个场景中,能自然而然地想到“高德地图”这个产品。不难看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好的产品都将是在特定场景中能为用户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产品,或者说,当用户处在特定场景中时,可以条件反射式地被想起来的产品都将是成功的产品,这些场景仿佛就是附着在APP上的“标签”。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移动互联网经历了五年的发展,大部分的开发者都已意识到“基于场景的设计”的重要性。对场景的争夺也变得异常激烈,许多好的场景都被各类APP占领了。更有甚者,当一款APP“霸占”了一个场景后,也在尽其所能将触角延伸至其它场景,继续扩张其“领土”。手机屏幕尺寸有限,知名的、常用的APP几乎已经占满手机的首屏。不妨看看你的手机,相信微信、微博、QQ、地图等应用肯定都已在首屏了。若某个APP被放到了第二屏,更有甚者是被放到了第N屏的一个文件夹下,那意味着即使该APP是基于场景而设计的,也很可能被用户遗忘。

伴随着这个问题,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孵化策略也不再仅仅是基于场景化的设计那么简单的了。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者单纯期待用户在某个特定场景中记起其产品将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未来,好的产品必须能主动感知(发现)场景的到来,进行自启动。举例来说,现有很多运动类的APP,这些APP能够根据GPS、传感器记录步速、距离等信息,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运动。不过,目前的大多数跑步APP都要求用户在进行跑步之前,先手动启动APP。前段时间,美国已有一家公司基于“场景感知”的理念,开发出了新一代跑步APP。该APP可以后台检测智能设备的状态,若判定用户在跑步,则自动启动,并且若发现用户在跑步时还戴着耳机,则自动通过耳机向用户推送语音消息,指导调整其步速,达到合理健身的目的。可以想象,该APP可以匹配场景,主动到达用户,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可能被用户遗忘的问题。

实现“场景感知”的一种途径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学习和发现用户的喜好,并利用大数据感知用户所处的场景,随后进行推送。用户对推送的忍耐程度提高了不少,但前提是推送的内容对之应是有用的。可以说,数据挖掘加上推送能力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产品能否主动到达用户。这就比仅仅依靠场景化来设计APP“靠谱”多了。

总之,一款好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必须能够做到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将恰当的信息推送给需要的用户。这是未来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和发展的“王道”!

 

作者: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 张涛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从被动式触发,到主动式触发。 😎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