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告诉你什么才是正确的抄袭姿势
要抄袭也要抄的漂亮,超过原创,才是抄袭的最高水准。
再来看看大师们是如何做产品设计的
拿香蕉外壳的盒子来说,这个设计诠释了什么是高级抄袭——产品设计颠覆创新。
人的创造力局限是已知条件,好的产品是把其他领域的已知的产品设计方式借鉴过来而设计的。
但是,对于一般水平的产品经理或者对于一款产品设计的后来者来说,颠覆式创新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大量的系统性的思考,并基于系统性的思考做出产品设计的优化决策。而如果已经有一款产品获得了大量用户的用户,对于后来的产品设计来说,有4种姿势:
- 抄了个外表,还抄的很难看,
- 抄了个不错的外表,
- 外表抄的不错,连产品内在的逻辑也抄到了,
- 抄了前者的模式,在外表和模式上做了一系列的微创新。(这时候你想到了哪些公司?对号入座)
拿instagram和path的例子来说
instagram 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创始人 Krieger 的答案是,仔细观察人们在生活中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瞎猜。从旧有的经验出发:创业公司很忌讳处在“寻找问题”的阶段,不要去凭空设想一个问题,想想过去你曾经思考过的,在这些领域你有更多的了解。而在instagram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以照片滤镜为核心功能的产品了,但是缺乏社交的属性。
如果你看了我早前写的社交产品疯传的真相,可能你会理解,为什么instagram能有这么多用户。每个制造相片的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传播者,因此用户在po完照片再同步到facebook twitter等其他社交产品的时候,就形成了有效传播。可以说,instagram是颠覆式的创新,它把滤镜功能和社交属性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加上instagram优秀的一系列局部创新而用户爆发的。值得一提的是instagram的交互时间差处理方式,根据用户的行为作出预测,提前开始传输数据。
举个例子,当用户注册 Instagram 之后,决定上传图片,他将一副图片设置滤镜效果之后,可能还需要选择位置,设置各种社交网络的账户等,然后才提交。Instagram 在用户设置滤镜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提前上传图片了。
可以说,instagram为众多的图片社交软件起到了开山鼻祖的作用,此后图片社交产品层出不穷。path就是其中的一种
path是抄袭的第4种姿势,抄出了不输于Instagram的ui,也抄到了模式,即图片加社交的模式,并在模式上做了微创新,就是定位私密熟人圈子的图片社交,用户之间的互动更强,粘性更强。唯一不是很好的就是比较难解决冷启动问题,如果周围的熟人没几个玩path,玩path就不是很有趣。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出不被人追着骂的抄袭呢?即,如何优雅的进行抄袭并且微创新?或者如何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抄袭的时候设计出颠覆式的产品?
拥有30年丰富经验的资深专业人士,曾致力于强生公司的营销、并购以及国际市场拓展等工作的德鲁•博迪在他的《微创新》(英文名inside box)提出两种方式:
- 框架之内。
- 形式为先,功能次之。
如何理解框架之内呢?它应该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在空间和时间的区域里客观存在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客观存在的场景,用户在某种时间和空间下,要做的事情。把产品设计的元素,颜色、按钮、功能和交互等在一个框架即用户的场景下融为一体,在框架里寻找灵感。做出一系列的微创新甚至颠覆创新。
那么如何解读形式为先,功能次之?
假设你面前有一个婴儿奶瓶,在用来装牛奶时,你如何保证牛奶的温度不会过高?你可能要花一些时间去解答这个问题。而如果你被告知奶瓶会随着牛奶的温度改变颜色,问你这个功能存在的意义何在,你可能会和大的多数人意义很快回答这可以避免牛奶温度过高烫到婴儿。
一个是从问题到答案,一个是从答案到问题。人们擅长于在一个已知的功能中建立形式,即我们常说的马后炮。而不太擅长从问题出发找到答案。如果把这个概念延伸到产品设计领域,那么得到的结论就是,从问题出发,从用户碰到的问题出发,寻找答案,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痛点出发,寻找解决方案。帮助用户解决时间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痛点问题。
而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如果市场上有了成熟的产品设计模式,已被广泛用户接受并熟悉甚至喜欢,那么后来的产品设计在想不出颠覆式创新的时候,用第3或4中姿势抄袭做出微创新的产品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健的方式。
另外,产品经理承接的是管理层的想法,如果管理层看不懂太过颠覆的产品设计,或是迫于存活,那么微创新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因此那些一直在说产品经理只会抄袭的,你理解的抄袭姿势和产品经理理解的抄袭姿势是一样的吗?
原文标题:产品设计的活路只有抄袭?
本文为作者@詹深林 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
抄袭都有正当理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