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优质的B端产品:学会复盘

12 评论 9726 浏览 112 收藏 18 分钟

笔者以自身经验为例,复盘那些年做过的B端产品以及背后的心得体会。

提笔欲写此系列,缘起最近刚刚看完一本成功学书籍《跃迁》,与其说这是一本成功学书籍,不如说是职场养成系指导手册。

其中,个人颇为赞同几个观点:

  1. 在这个信息碎片且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不消磨自己的时光,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2. 作为职场新人,如何选择城市、行业、公司、职位?怎样的选择能大于努力,成为高手?
  3. 怎样才能从简单的工作循环中脱颖而出,升维到更高级的循环中?
  4. 怎样练就自己的知识谱系,成为行业专家,构建自己的影响力?

更多的内容,网上已有很多很优质的拆书文,在此不做赘述。

其中,知识IPO这个观点戳中了我——工作及学习中的经验心得必须得进行复盘、总结、交流,才能更好地复利。那么作为一个产品人,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对产品本身的复盘。

所以本人以最大颗粒度的分法——to B及to C归类,将自己做过的产品心得梳理一下。其中,很多观点仅是个人鄙见,亦欢迎有识之士交流指正。

一、服务全国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的家校APP

产品用户:全国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

产品服务购买决策者:中小学校长、市区县教育局

产品功能:校友圈、发布通知、岗勤管理、学校网站嵌入到手机端展示或在线课堂

用户主要诉求点:学校管理的线上化,除了教务本身无法用线上替代,其他功能能用APP完成的就用APP完成

产品成果:下载量1w+,累计10w+(后来离职了,数据是听同事转述)

产品原型:4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feed(信息)流

产品原型四大模块:

  1. 用户角色分为——教师、学生;没有家长。
  2. 围绕的场景主要是教师及学生的赋能——给教师发布知识点、样题、优质教学资料的功能;学生反复练习及线上答疑的功能;学生做错的习题集统计并发给教师端,教师进行1V1的辅导。
  3. 此外,才是学校的PR及通知之类的东西。
  4. 管理层的功能——人事、绩效、审批、班级及学生管理、教学业务统计。实际上,本类需求才算是to B的,应单独做此APP,不会与to C的教务类融合为一个APP,做成一个很复杂冗余的APP。

产品故事及心得

2015年夏天,我研究生毕业,并且同时从猎聘助理产品岗离职;彼时,正值国家扶持IT创新发展的高峰期,在2010后的宏观调控的刺激下,IT创新几乎以一个季度一个风口的形式涌现。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产品小学生,却在一个奇妙的际遇下接到了此大活儿——做全国中小学教务APP。

现在回想,当时入职后进行产品设计时的我,对于产品的设想、产品的定位、产品的核心功能、现有家校产品的用户使用痛点,都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产品总监找我纯是为了干活画UE出PRD。

复盘一下,这个产品上线之后虽然下载量不小,但是反响一般。归因于:

  1. 我们的用户调研做得不到位。据悉,在我入职前仅和几位校长及学校领导做过一次会谈而已,这是一个大疏漏。在to B需求分析的宝典——《有效需求分析》一书中有写到:需求分析人员在启动前需要与产品策划的关键角色进行明确的访谈:了解他们的日常、了解他们的痛点,这是决定产品上线是否能够成功的先决条件。
  2. 产品完全是为了迎合boss口中的“做一个校园版微信”进行产品定位,产品team没有针对产品定位本身进行更多的讨论及策划。
  3. 对于各个角色的使用场景,彼时稚嫩的我没有做场景梳理,没有画用户故事地图。而家校APP最大的痛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在使用APP时得到正向的效果。

因为此版APP上线后反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80分标准,产研团队间逐渐撕裂,本怀着一腔热情的我,看着研发们一个个对于版本迭代的抵触情绪,随即心态崩了离职。K12教育行业不好做,是一个比较重度但又对在线化较为保守的领域,此项目对于初出茅庐的我几乎是一个下马威,导致我后续面对K12在线教育都有些胆怯。

如果此时有条件,再让我重新操刀做此产品,我会先会去做用户调研:实地调研中小学老师们怎样岗勤管理、怎样做教务通知、怎样做线上学习任务分配、怎样布置课堂作业及课后作业、怎样管理所辖教师开兴趣班等等问题。

二、某房地产抵押贷公司的全系统

产品用户:房地产抵押贷公司的经纪人(销售)及后台人员(风控、审计)

产品服务购买决策者:无(公司内部的业务系统)

产品功能:

  • 在线房屋估值APP(销售吸引订单使用的APP,只有一个功能——录入房子出评估价)
  • 业务流程后台(报完单后,风控及审计人员的流程作业后台)
  • 下户助手APP(下户专员使用,对于房子实地情况考量、采集信息的APP)

用户主要诉求点:吸引客户、及线上化办公协作

产品成果:推进了10余个区域(城市)使用本套系统

产品原型:在此公司,我几乎没画过原型,所以后续也没有任何文档(用别的系统做一个类比,侵删)

产品故事及心得

2016年夏天,在做完微校APP的一个版本迭代后,我和公司提了离职。在家里边看韩剧边看书画画,并不着急找工作,仅是把简历挂在网上而已。一周后,应邀进入了一个一线房地产金服(即房地产抵押贷)公司,做一名产品。

在我入职时,该公司的整个评房系统及后台作业系统已经基本成型。所以,在勉强坚持了一个季度后,我便离开了,经由本公司的技术总内推到了母公司的技术总那里,自此开启了我的房地产互联网之旅(详见下述):

对于本套产品的心得体会:

1. 在线估值的APP:在没有任何测试人员进行测试的情况下投放到市场,此风险非常之高。产品也没有写任何测试用例并跟进测试的习惯,故在投放市场后,多名KOL销售反馈卡顿、兼容性、报单后等待延时等各种问题,产品透支信任度。

2. 对于业务后台系统:在未配置成熟的情况下,不要进行系统实施及试用教育。虽然后台系统无非是增、删、改、查、显、算、传,但业务系统不同于日常应用,它的使用对于用户来说是有学习成本的,它的使用结果对于用户来说是工作成果。故而,它的每一次loading等待、报错、非正常跳转,对于用户更是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我在未做好系统的适配的情况下,就把系统开放给后台人员使用,给后台人员造成了系统操作不友好的首因效应,此为一大失误。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3. 下户助手APP:我对这个系统的感受是——未做好市面上的竞品调研,盲目为了做而做的一个APP。其实微信或者钉钉本身即可替代其进行作业。

4. 对于to B后台业务系统,这里有一个我至今未解的难点——怎么才能兼容多套SOP(标准作业流程)。

当时此公司在房地产金服市场已是名列前茅,各个地方的作业管理亦是非标。当时我们部门另一产品同事负责北京的后台系统的部署,北京的SOP大致为:评房、报单、征信、初审、产调、下户、复审、终审、完成。而我负责的上海区域的SOP大致为:评房、报单、初审、产调、复审、征信、下户、终审、完成。每一次北京调整后,上海刚刚配置好的内容旋即又乱了,得重新来一遍。

三、某大型房地产网站的OP后台

产品用户:房地产经纪公司的运营人员

产品服务购买决策者:无(公司内部的业务系统)

产品功能:房源管理、客源分配引擎、房源排序引擎、经纪人排序引擎、网站配置

用户主要诉求点:为经纪人吸引商机、并尽量最简化操作成本

产品成果:已上线几乎该房产经纪公司覆盖的所有区域(50+)

产品原型:

产品故事及心得

在子公司(房产金服公司)勉强坚持了一个季度之后,2017年元旦,我加入到母公司——某房产经纪龙头企业。自此开启了我的产业互联网之旅:

因为出道即是在搜狐当网站运营实习生,后来辗转到本来生活网、猎聘网。所以,不同于现在大多数的产品经理,我对做PC产品非常熟悉。也因此,此地产经纪公司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及发挥空间——做整个网站的重构,涉及到网站底层业务逻辑重构、网站展示重构。

这几乎是我挑大梁的第一个产品,虽然后来也有一个partner入职,但是整个0-1的时期,我都得做功能规划、产品逻辑梳理、UE及PRD准备,在极度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下前行。不过人生没有白吃的苦,复盘一下,我对于此产品的后悔之处相对也较少。

本套网站前后台的心得体会:

1. 网站前台的UI排期太紧,UI的规范设计及评审的力度不够,参与UI评审的人员专业性不够。(但此算作C端体验问题,在part2文章时进行分析)

2. 网站OP后台——在未进行经纪人与房源关系的业务逻辑深层研究就上线,几乎是拍脑袋做的经纪人排序引擎。房产网站,展示的经纪人排序孰高孰低、孰轻孰重与每位经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该功能的每一种角色人、应该分配的权重、应该展示的顺序,我们未进行特别科学量化的验证测试。所以,后续又修改了几个版本进行该问题的修复。

3. 对于C端体验的创新性不够,当时我做了现如今的智能找房模块策划,但是由于工期及其他原因未通过最终的评审,此是我对于此网站最为遗憾的事情。(但此算作C端体验问题,在part2文章时进行分析)

4. OP后台单一页面逻辑太多,过于脆弱。如今我加入到另一房产老牌流量网站,才看到成熟的OP系统——是非常扁平、可扩展、模块间解耦非常充分、易于维护的。而那时候,我设计的OP系统为了最大化降低操作难度,而把若干动作在一个页面进行展示及复杂校验。

e.g:有一个房源审核的页面,包括房源标题、描述、带看、图片的认领及审核,需要在一个页面内全部完成。后来做此功能的技术告诉我,这是他写过的最复杂最难受的后台页面。

上述就是迄今为止负责或参与过的大型to B产品的复盘。后续也参与过一些其他to B系统的产品策划,如人事系统迭代、门店管理系统的策划等,不过产品层面的成果很少,不足以呈文。

综上:如曹政在《谈谈to B业务的难点》一文中所言,to C业务的个体诉求简单直接;to B你要面对的不同个体诉求不一致、决策影响程度不一致,你需要充分理解不同个体的不同诉求并达到对你最优利的条件,非常考验智慧。

我个人也有类似的观点:to B系统注定是比较难的,to B系统承载着现实世界协作的数字化映射,其难易度可想而知。

对于to B的产品经理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部分:

  •  竞品调研更加得下本,甚至得下血本购买产品;
  •  用户调研更加考验产品经理的功力,别让参与调研的人觉得没得聊,要从具象问题开始。比如:句式可以是“你希望得到诸如XX产品XX操作吗”、“为什么觉得XX好”、“XX哪些还不够好”等一步步开始问。
  •  管理者讨厌被管理。你给管理者做的功能,大概率情况下他们是不用的。比如:很多公司的业务报表系统,管理者并不看,而是看助手给的精简版Excel。究其原因:公司宣导问题、系统信任度问题、管理层时间有限及IT水平普遍低等等。而此时作为产品经理,你无法决定管理者行为,你只能适应。
  •  你的系统能力圈一定要定义好。比如:在房地产金服公司,我曾被总经理要求“系统给业务人员赋能KPI”,但是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系统只是工具,系统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实施后一个月内业绩翻倍。作为产品负责人,一定要不被外界意见所裹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复盘自己的to B之路也是一路的不容易,没有哪个to B产品是容易的。也许等到牛逼的一天,我再返回to B大军中摸爬滚打。

 

作者:老卢,公众号:老卢产品私房话

本文由 @老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也是做To B 的,不过是外包公司帮别的品牌做,我现在工作经验还没到一年,做的很多产品自己都知道不好,看到楼主做的那么多坑那么多缺陷,忽然释怀的感觉哈哈!!因为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不是坑了别人。不过有试错机会是好的,错就认,争取以后做更好。

    回复
  2. 关于兼容多套sop,个人见解:1.统一地域标准流程;如流程不可统一是刚需,则2.从技术手段解决,给单子贴标签,例如贴了北京标签的单子走北京流程,其余走常规流程

    来自广东 回复
  3. 文章写得非常好哟,请问是否可以申请转载呢?wechat:pascalbo

    来自广东 回复
    1. 感谢认可,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即可…

      来自北京 回复
    2. 谢谢您,大写的赞

      来自广东 回复
  4. 我想问个题外话,做互联网产品,没有太充裕的资金,又不融资的产品能活多久?

    来自广东 回复
    1. 条件粒度太粗啦,不好做草率的预判。不同行业不同融资情况不同商业模式不同市场需求,可以天差地别。

      来自北京 回复
  5. 文笔看的很舒服。
    当然内容也有很多启发。

    来自浙江 回复
    1. 谢谢

      来自北京 回复
    2. 谢谢您的肯定

      来自北京 回复
  6. 算是有经验,精辟

    回复
    1. 谢谢您的肯定.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