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细节/未来,“好”东西应该为谁而设计?

0 评论 3310 浏览 4 收藏 13 分钟

一款“好”的商品究竟是为谁设计的?弱者、细节,还是未来?有统一的标准吗?

如果你错过了阿里双十一的“快递轰炸”,又没来得及赶上美国黑五的“海淘降价”,这不12月12日的双十二已经觊觎你的钱包很久啦!但愿在接下来的圣诞、元旦和除夕之后,你还能“闲庭信步”“衣锦还乡”。

我们先不去管2月5日姗姗来迟的春节又需要我们翻越多少万水千山,应付多少相亲对象,眼睁睁地看着那空空如也的购物车又被填满,似乎永远都填不满,你的心是不是也在发颤

因为我们今晚0点又会感染上一种会持续24个小时的“流行病灶”,不管你怎么抗拒、怎么畏惧,它一定要耗尽这一天一夜才会想要逃。

留给你的,就只有结完款项之后的手抖和发烧。

当然,我们很清楚这种突发病的根源:想要的东西千千万,可手里的银子“少不更事”就只能让你优柔寡断。

不是因为你有所谓的选择困难症,只是因为没钱你才会选择困难。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困难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是一种标准,是一种门槛,是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生活妥协之后的“罚单”。

虽然每个人的选择困难各不相同,选择标准也大相径庭;但归纳一下,也无非就是想要“好”以及“更好”的东西。

这里的“好”有可能是奢华、昂贵,又或者是生活急需、价格实惠又或者是为了某个人某件事而特意准备;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的“好”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这里我觉得如果你已经满足了最基本的“口舌之欲”,有能力,又想要在精神和物质之上获取更高层级享受的话,我们还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件商品甚至是这个品牌最好是为弱者设计,在细节上做足了功课,又能在未来某时某刻依旧有用武之地。

一、为弱者设计

双十二购物指南:“好”东西的自我修养?

什么叫做“弱者”?什么才是“强者”?

相信这两个问题我们心里或多或少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不过在这里,我们并不需要你扪心自问拷问自己的灵魂,这里的“弱者”并不是某种广义又或者狭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就是在如今看似繁荣的社会背景下依旧水深火热的人。

比如:近日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本科设计课程主任 claudio larcher 为 istituto oikos (一家非盈利机构,力图促进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发起的 TERRA 项目提供支持。

在马赛大草原上,larcher的学生们在他的监督下,帮助坦桑尼亚牧民用皮革角料制作天然手工皮具;不仅不需要电力,还能方便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轻松制作;这样的特征无疑更能有效帮助贫困斗士们提高收入。

据悉,该项目也是坦桑尼亚北部游牧群落提升适应能力的一系列整合措施的一部分。

从这里走出来的商品或许没有蒂芙尼的精致、没有香奈儿的优雅、没有爱马仕的奢华,也没有机会摆在大城市的华丽橱窗,更没有资本营销推动拍广告;它们材料普通、构造精简,价格低廉,它们似乎生来就入不了大多数人的眼,但我们无法否认这些付出了大量心血的手工艺品中所包含的“希望”“温暖”和“爱”。

因为关爱,才更加奢侈。

但其实放眼国内,像这样的贫困县城我们也不再少数,尤其是在国人追捧欧美日韩制造,奢侈品牌更无一件国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老祖宗们传下来的手工艺制品“样式雷”“扎染”“青花瓷”的传承和发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较于工业设计产品、相较于欧美日韩大牌入侵,我们不就是“弱者”么!

为“‘弱者”设计,不只是生活上的弱者,还有在现代工业碾压下即将消亡的手艺和工艺,它们或许会落后,或许会落时,但相信在前沿科技封装之后再度重生的它们一定能够焕发出更闪耀的光彩。

因为它们就是民族之魂!

二、为细节设计

双十二购物指南:“好”东西的自我修养?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想要打开中国市场就会给自己添加所谓的“中国元素”,但其实它们学会的大多都只是中国的皮毛,什么中国红啊、印花啊、汉字和图腾等等之类的,甚至就连时尚第一盛宴维密都出现了中国面孔。

但这就能代表“中国元素”么?显然不能。

客观来说,海外品牌给自己打上“中国”的标签之后再倾销到中国,这中间的“中国元素”又有多少含金量,不过是在“自娱自乐”“自欺欺人”而已。

什么时候中国品牌真正打开了国外市场,“灵肉合一”的时候这才算是纯正的中国元素,它们不应该只是装饰、只是陪衬。它们本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不是为哪一个国外品牌做嫁衣,只是为了讨好中国消费者。

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细节设计

不是说这些国外大牌不注重细节,关键是他们把中国元素看得太简单了:他们以为额外加一副插图、换一个logo甚至是颜色这样就能变成“外籍华人”,却从不去思考这个插图、logo和颜色背后象征的具体意义;于是,市场上的“中国元素”才会变得滞销而且廉价。

那么为细节设计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里也列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日本有一家叫做My Farm的公司把13亿吨“烂蔬果”做成了一种叫做“Vegeloop”的蔬菜循环包——用生鲜垃圾处理机将废弃的蔬菜制成肥料,然后加入这种蔬菜的种子,最后用可降解材料特制的纸把混合物包好,直接埋在土里浇水溶解等待发芽。

这种创意并没有多颠覆,也算不上有多震撼,但是它就是能给人发自内心的惊喜。

并不是因为他们做的是公益,也证明不了日本就比中国素质高,但是他们却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他们考虑到了烂蔬果的浪费核污染、也考虑到了蔬菜循环包的呈现外观,他们甚至还考虑到了用户对于种菜这件事情的亲身体验,如果能让种菜这个过程更有享受欲和期待感,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没有影射中国元素就是“烂蔬果”的意思,但是在这些国外大牌的眼中,至少在D&G眼中我们就“无药可救”。

三、为未来设计

谈到未来设计大家第一个会想到什么?

Samsung、Sony还是Apple!

我虽然不是果粉,但是MBP真是太赞了

最近这段时间好像苹果、高通又闹翻了,据说有7款iPhone不能在中国卖了,但是who care?苹果股价依然收涨。

这里就不得不感慨乔布斯的伟大了,就算库克时代的苹果创新乏力,跟不上潮流(苹果5G手机延迟到2020年发布),但是有乔布斯的遗产:iPod颠覆了音乐、iPhone颠覆了手机、iMAc、iPAd颠覆了电脑、PixAr颠覆了电影却已经在果粉心中筑起了一座由IOS构建的“护城河”——在上个世纪乔布斯就已经提出了超前的产品计划,取消全键盘、设计极简的操作系统、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外观,都有着跨跃时代的超前性。

换一部手机很容易,但是投入Android阵营真的没那么简单。

乔布斯已经走了7年,但是他留下的苹果对于用户来说却依旧“求之若渴”,如果不是库克各种换壳、变色,甚至是加入刘海屏之类的神操作给苹果抹上了一层阴影,苹果一定还会居高临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了手机大乱斗的洪流。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苹果1976年4月1日上市,至今42年却依旧没有过时,甚至还成为了《财富》500强美国最赚钱的科技公司,赚走了整个手机行业将近87%的利润;到底是什么支撑了苹果的“暴利”呢?

  • 第一: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苹果手机“极简”的设计美学到现在依旧不过时,而且快速迭代的苹果产品甚至成为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奢侈品”,过往几年,苹果手机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 第二:苹果的使用体验,交互界面在手机领域碾压安卓,pc端超越微软,各种层出不穷的App接入、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硬件的升级换代,让苹果产品的使用体验一直超出预期,如果不是价格节节攀升的话,苹果大概是最完美的工业设计产品。

梦想着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到底有没有改变世界我们不知道?

但他至少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业设计审美哲学。

并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会是最完美的工业设计作品。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是这些为弱者、为细节、为未来设计的产品蛮多的;近一点,像是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一推出就卖断货的故宫口红、以及现在无孔不入的智能机器人,它们不就是为弱者、为细节为未来所做的设计么。

蚂蚁森林会给人荣誉感、故宫口红会给人自豪感,智能机器人也会给人趣味感,在确保最起码的生活物质消费水准之后这就是“好”产品、“好”设计,“好”口碑需要带个人的基本体验。

客观来讲,不管是蚂蚁森林、故宫口红,智能机器人还是米兰新美术学院、日本Vegeloop以及Apple他们都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绞尽脑汁之后才做出了备受欢迎的“好”东西。

#专栏作家#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号:sdsghnh。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文艺、理论逻辑类文章;平时对写作、互联网、产品经理关注比较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