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助推攻略,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

2 评论 2480 浏览 12 收藏 15 分钟

生活中我们的选择会受到偏见的影响,助推的方法就是要帮你克服心理偏见,做出更好的决策。

决策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做出决策。那我们为什么要用助推的方法帮做决策呢?

因为我们的理性是具有局限性的,我们的选择会受到偏见的影响。助推的方法就是要帮你克服心理偏见,做出更好的决策。

助推定义

案例1

在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男士的洗手间,马桶设计者在每个小便池里都设计有一只苍蝇,它在排水口附近,偏左一点地方。为什么要在马桶的这个部位印一只苍蝇呢?

因为在男士小便的时候如果不向前,就可能会有体液溅出,看着墙上印着“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而这种提示真的管用吗?

相反史基浦机场不是在小便池上贴有各种警句,而只是在马桶左下角画一只苍蝇,如果在小便的时候看到小便池的苍蝇,人的本能就会对准苍蝇。

设计者的意图就是刺激男士只对准一点,从而避免小便飞溅出来。根据科学实验证明,这样会减少80%的体液溅出,这比任何一条小便池上的名言警句都有效!

优秀的产品设计就是“真正了解用户,抓住需求“。

案例2

卡洛琳主管某大学城市学校系统的餐饮服务工作,他的服务对象是数十万名学生,他们每天在卡洛琳设在自己学校的自主餐厅里就餐。

有一天卡洛琳与亚当一起吃饭,一瓶红酒下肚,他们决定针对如何提高孩子们对健康食品的消费做一项实验。

他们通知数十家餐厅负责人,要他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摆放食品,对于甜点,有的餐厅放在前排,有的放在后排,有的单独放在一个地方与孩子们的视线齐对平有的摆放了薯条、胡萝卜等,每一家餐厅的摆放方式都不一样。

实验结果显示,卡洛琳经营的许多食品销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销量上升,有的明显下滑,上下浮动有25%。

卡洛琳从中看出孩子们会受到环境巨大的影响。可以通过人为导向使影响变成正面或负面。因此卡洛琳借助这个发现用于提高孩子们对健康食物的消费量,减少他们对非健康食品的消费。

在你做决策的时候我不会强制你怎么样,只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做引导,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助推的同时我们要将副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没有副作用,助推不同于命令,反而像用手轻拉下别人而做的提示而已,而不是专制主义逼着干某件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助推。

理性的经济人并不存在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人在决策时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比如爱因斯坦思维缜密,记忆如计算机般强大,但是真的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吗?你是否会在大量做计算时候苦愁手边没有计算机,你不是经纪人,你是社会人。

而理性经济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你的决策总是受到偏见的影响。这种偏见并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学历不高或是经验不够,它是由人类的心理因素决定。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大脑中有两个思维系统,一个是直觉思维系统,一个是理性思维系统。之前有幸听了锤子设计总监罗子雄的分享,我们的一些日常行为都是由大脑皮层的潜意识支配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直觉思维控制,难道你真的以为每天我们的大脑会精心的调配每一个走路,摆臂,眨眼?

不会的,那都是潜意识的行为,只有潜意识的行为没有解决问题才会激发我们的理性系统,才会去思考。

比如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提到,这两个思维系统又叫系统A和系统B。直觉系统反应迅速,大多数是无意识的。

例如有个人向你丢一块石头,你想都不用想就会下意识的躲避一样,但直觉系统的缺陷是不够理性。而理性思维系统具有计划性,而决策的质量也更高,能够对不同选项做出更加精准的比较。但它的问题是唤醒成本大,需要激发上层理性思维做思考。

举个例子我们来做一个选择题:

比如我们来投资两个股票1和2,你怎么选?

A.1股票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2股票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投票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情愿“花钱消灾”选择A,大部分人愿意和命运抗一抗,选择B。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跳出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选B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风险要大于-30000元。

现实是,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反射效应”。

“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不甘心当“韭菜”被割掉,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

助推理论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1. 引导用户去购买能源汽车

美国政府为了引导大家都去购买节能环保汽车,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从1975年开始美国颁布的《能源法》美国政府要求汽车生产公司每辆汽车贴上节能环保标签,上边标上每升可以跑多少公里。

针对有的用户对公里数没有太多的概念,政府还要求标签上写清楚这辆车开一年,预计要花多少油钱。这个信息就非常直观了,也就是我们的决策环境的第四条提供充分的信息去供用户选择,通过这样的政策推动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的汽车。

2. 缓解美国捐献器官不足的压力影响

美国很少有人去捐献器官,医院的器官来源导致严重的不足。

调查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捐献器官是不抵触的,大家都愿意这么来做。只是在医院如果你想要捐献器官那需要填写各种表格做申请,如果不想捐献直接什么都不用填写就好了。

然后在一些欧洲国家他们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去世的人默认捐献器官而不需要填写申请表格,我并不强制你捐献,而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因素做了一个小小的助推,我们称之为温和的专制主义,是轻推而不是强制踢一脚。

如何用助推的方法优化决策环境

1. 减少直觉迷惑(劲量减少会误导直觉的决策)

例如worktile的审批「提交」的操作左边的「提交」是高亮的,给用户的感觉是我即使没有填写完必填项也是可以提交的。

右边的「提交」操作是置灰不可点击的状态,只有填写了必填项之后当前「提交」变为高亮的主色,表示可以点击。而当前我们选用第二种的交互方式,我们在给用户的展示上面要清晰不要给用户以误导。

2. 提供容错空间(在避免不了直觉思维犯错时给予必要的容错)

当用户进入一个应用时由于时间原因可能之前注册过账号但是忘记了,当用户重新输入手机号注册的时候我们应该告知用户账号已存在,并提供解决方案如直接跳转到选择账号页面,选择他要登录的公司账号。

为了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我们应该给予用户必要的容错空间。

3. 优化默认选项(在适合大多数人的情况下让默认设置对大多数人有利)

例如worktile的注册完善信息页面如(图1),很多人在填写完表单之后忽略了服务条款而下意识的点击了完成注册按钮,当发现弹出提示需要勾选服务条款时才会发现原来忘记勾选。当前错误提示严重打断了用户的操作流畅性,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种体验很不友好。如果我们默认给到勾选服务条款以后会存在法律问题,用户应该有知情权,我们不能替用户做选择,那我们来怎么做呢?如(图2)我们可以优化一下文案,并且把选择操作去掉,文字优化为“继续即视为同意《worktile服务条款》,我们并没有强制用户去同意条款,只是用户填写完资料以后如果想使用那必须点击“完成注册”按钮,如果点击了那代表你同意服务条款,你并没有替用户去做操作,而且也没有打断用户的流畅操作过程。简化操作两步并一步,把你的决策成本降到最低。

图1

图2

4. 提供充分信息(提供较全面的信息,以减少偏见带来的影响)

例如worktile新建项目选择模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提供每个模板适用场景而来辅助用户选择的判断。

把你需要让用户知道的劲量平铺在页面上而不是为了界面的美观性使用帮助符号隐藏信息,并需要通过点击帮助图标才能查看使用场景。

尼尔森说过要劲量的把帮助信息展示出来而不是隐藏。

5. 简化选择体系(根据7±2法则适当的删减或者增加你的选项)

下面为投票详情页,心理学研究发现你做出的决策会受到选项的复杂程度影响,选项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精选出较少的选项,只有选项越少用户才能针对每个选项做深度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对比选项,一般用户只能记住7±2个选项。

并且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注意力广度已经下降到八秒钟,甚至比金鱼的注意力广度还低纽约时报等新闻媒体曾不遗余力地报道过一些令人不安的细节。

每天有太多的比如微信的消息声音、电话铃声、人们聊天的声音来分散这我们的注意力。如果不想让你的决策受到复杂程度的影响,那么从现在开始请简化你的选项。

总结

1. 在你做决策的时候我不会强制你,只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因素做助推,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助推的同时我们要将副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没有副作用,助推不同于命令,反而像用手轻拉下别人而做的提示而已,而不是专制主义逼着干某件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助推。

2. 为什么理性的经济人并不存在。我们的决策会受到偏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你并不是理性的经济人,而是活生生的社会人。你的理性思维常常受到直觉思维影响,直觉思维会导致你犯错。助推的决策方式能够很好的避免错误发生。

3. 助推理论对公共领域影响力重大,我们需要利用助推的方法论来更好的建设公共领域。

4. 我们讲了如何用助推的方法论如减少直觉迷惑、提供容错空间、优化默认选项、提供充分信息、简化选择体系来优化决策环境。

 

原文:https://worktile.com/blog/design/product-design-nudge

本文由 @Vcnic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得很好, 对于这种产品小白而言很有建议性。 而且体现出了知微见著……棒棒哒, 期待更多的作品

    来自广东 回复
    1. 正如你的名字一样 我也是“在路上”,一起加油!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