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驱动,朋友圈增设一月可见权限
一个产品的功能的更新,特别是像微信这样国民级应用的功能更新,用户需求是很大的一个驱动因素。关于朋友圈增加了近一个月可见的权限,笔者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最近,微信更新到了7.0.4版本,笔者注意到,朋友圈权限设置增加了仅一月可见。本文汇总了笔者对于朋友圈一个月可见的一些思考。
朋友圈的属性与使用场景
朋友圈的两种属性:
- 公域:广场。可以快速浏览各好友动态并产生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主要在于消费好友生产的内容,属于即时行为。
- 私域:相册。用来了解单个好友的历史动态,进而了解好友的“人设”,是带有目的的行为。
一般有三种场景会点开单个好友的朋友圈:
- 刚加好友,想通过查看该好友历史动态快速了解这个人;
- 特别关注某一个人,会经常看一下他的历史;
- 回忆过去,自己看自己的历史。对于场景(1)(2),好友的私人朋友圈实际上承担了社交名片的功能,内容越丰富,社交名片越立体。
阻碍用户发朋友圈的关键因素
对于公域,朋友圈具备社区性质,内容越丰富越好,鼓励用户发布更多动态是微信的主要目标。
而阻碍用户发布更多状态有两大关键因素:
- 好友数量增多带来的心理压力,面对一个人讲话与面对一群人讲话所承受的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 发布动态后已发布的内容会进入个人朋友圈,长期存在的历史内容随时可被查看带来的监视压力。很多时候用户发朋友圈是基于一时兴起,发表的动态仅代表当时的所思所想,是有时效性的。对于一些动态,用户并不想长时间保留这些记忆,也许过一段时间再看,反而会后悔发表了这些动态,以致出现销毁动态的冲动。
微信的解决方案
针对阻碍因素1,微信推出了用户分组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屏蔽不希望看到所发状态的人。
针对阻碍因素2,虽然用户可以对已发布的不满意的动态选择直接删除,但是微信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让用户保留下来已发布的动态。
按张小龙的说法,朋友圈重新做一次,他可能会直接将相册改成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完全分开,只不过当时做的时候把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由此可见,用户的朋友圈实际上承担了相册的记录功能。因此,微信推出了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在尽量保存用户历史动态的前提下,减轻长期存在的历史内容随时可被查看带来的监视压力。
关于朋友圈人设
张小龙说,朋友圈是一个推广人设的地方。
其实人设与动态是一对多的关系,多条动态建立起一个人设。
人是不断变化的,人设也是有时效性的,人设的时效性对应朋友圈展示给好友的时间设置:三天、半年、全部。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设置朋友圈多长时间可见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用户期望可以阶段性刷新人设的需求。
不同的刷新频次对应了不同的用户群:
- 三天可见:比较自我,希望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环境,能够分享即时的动态,不希望被贴上固定标签。
- 半年可见:有限开放,比较善于经营自我形象,希望建立起阶段性人设。
- 全部可见:开放外向,乐于展示自己,不怕“被挖坟”,希望通过开放朋友圈让好友了解自己。
朋友圈增加一个月可见是折中之策吗?
2017年2月,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见”;2017年3月,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2019年5月,时隔两年,微信推出朋友圈“一月可见”。
早在微信推出朋友圈“半年可见”、“三天可见”,就有不少网友反应,中间时间跨度太长,希望增加“三月可见”、“一月可见”选项。上线“一月可见”功能后,不少网友表示,“三天太短,半年太长,一个月刚刚好”,
微信此次推出朋友圈“一月可见”真的只是折中之策吗?
我更愿意相信是用户需求驱动的结果。
据年初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的数据,全国有7.5亿人使用朋友圈,其中1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相信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中。
根据帕累托最优法则,几乎不存在上线一个功能在不损害其他指标的情况下使现状得到改善,微信也不例外。
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虽然缓解了用户发布动态时面临的社交压力,但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微信好友间关系变得疏远,特别是对于刚加好友的人,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查看对方朋友圈建立认知的。
想象一下,你想了解朋友最近的动态,打算去拜访一下,结果被拒之门外的感受。不要忘了微信是一个社交工具,提高沟通效率,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追求没有变。
三天的时间太短,输出的动态有限,难以建立起比较丰满的人设,而半年时间又太长,虽然可以展示更多动态,社交名片展示更加立体,但表达自我时面临的社交压力也更大,容易被贴上固定标签。
无论是朋友圈三天可见、半年可见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了对应人群的特定需求。朋友圈一月可见也是如此,它融合了三天可见与半年可见的优点,在二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满足了部分用户的潜在诉求,当这部分用户数量变得越来越多,那它就会变成一个高优需求。
如果增加一个选项不会使当前的状态变坏,甚至可能变的更好,为什么不呢?
来自新浪科技的调查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该功能上线后,有高达84%的用户表示会把朋友圈设置为仅一个月可见。
用户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大胆预测,微信在两年后推出朋友圈一月可见功能,大概是通过相关用户调研观察到了这部分潜在的不断扩大的需求,然后通过设计试验不断验证数据,找到了“一个月”的阈值。毕竟对于微信这样的用户体量,看似微小的功能改动,影响确是极大的,会对其他指标产生关联影响,比如:用户发布动态数量、好友互动频率等。
本文由@Tom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学习收藏了,今天就当一回课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运营,当然必须要有工具。给大家推荐一款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课堂】旗下独立研发的私域流量运营工具——粮仓·企微管家。粮仓·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业微信的一款营销型SCRM系统。集裂变获客、留存促活、销售变现、客户管理于一体的私域增长闭环系统。覆盖企业客户运营的生命周期,助力企业私域流量运营,提升售前/售后服务能力。还可以免费开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个人感觉这是一个比较差劲的功能。
不关心的你的人根本不会关注你的朋友圈,关心的你人也会因为你的设置被统一屏蔽,这是一种类似“懒政”的一刀切设计,利用“分组可见”或“黑名单”其实可以很好的屏蔽关系链外的微信好友,微信却选了“最懒最不用脑子”的方法来塘塞用户。
分组和黑名单 操作起来太麻烦了 我要先给这个人分组 然后发朋友圈的时候又要勾选 实在麻烦
所以说这是一个给“懒人和不愿意动脑”的人用的功能,只会让那些关心你的人被这种一刀切的“懒操作”疏远
人设这一理念,针对的就是路人,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种人设毫无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亲密关系的伤害是客观存在的,但从其规模上是远远小于窥视你朋友圈的人数。其本质上是用户在时间的洗礼下,对于过去的一种否定,从而产生的羞耻感。而在当时情境下,这种羞耻感是不存在的,用户发朋友圈的行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认可,这个时候去分组和黑名单是无意义的。
看完赶紧看看我的有没有,果然,很愉快的开通了一个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