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诠释多用户视角思考问题

7 评论 7403 浏览 44 收藏 16 分钟

本文笔者将对“为什么饿了么外卖对商家的评分是5分制(五颗星),但针对骑手的评分是3分制(非常差/一般/超赞)?”这个问题以多用户视角展开分析。

这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问答社区的一道悬赏问答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是多用户视角思考问题的绝佳案例,也就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原题如下:

为什么饿了么外卖对商家的评分是5分制(五颗星),但针对骑手的评分是3分制(非常差/一般/超赞)?

饿了么外卖对商家的评分机制是5分制(五颗星),但针对骑手的评分机制是3分制(非常差/一般/超赞)。此外,美团对商家的评分机制也是5分制,但针对骑手的评分机制又变成了2分制(满意/不满意)。

这个设计是如何考虑的呢?

产品没有通用解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有提到产品没有通用解的概念,在这个案例里有很好的体现。

表面上来看,给商户的评价和给骑手的评价 看上去相同的功能,但美团和饿了么都选择了不同的做法。

这一点,让提问者产生了疑问,既然是相同,为什么又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仔细思考,其实不难发现:相同的只是功能。但需求和业务场景是截然不同的,自然也就不存在通用解了。

尽管两个场景都是评价,但更加底层的需求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通用解。

这就好像是扇形的弧度,相同的弧度,随着我们对需求的研究深入,两条边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尝试在多个需求之间寻找通用解,只有在我们对需求研究不够深入 ,还没有察觉到需求与需求之间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的本质时会出现。

通常,这些表面通用的解法,结果不是那么理想。

相同的是评价,不同的是什么?

给商户的评价,与给骑手的评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商户评价” 是看得见的,“骑手评价” 是看不见的。

我们知晓对于商户而言,评价越高、评价越多,将会拥有更多的订单;对于骑手而言,相信也是相同的逻辑。

在好骑手和坏骑手之间,系统更倾向于将订单分配给好骑手,为了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尽管两者之间,从结果上来讲是相同的,但过程却是截然不同。

因为商户评价是用户可见的一个信息,很多用户会将评价作为很重要的决策依据。

商户评价是商品属性

我们尝试引入平台的视角,作为平台而言:商户的订单越多,也就意味着平台的订单越多,消费者在商户的付费转化率越高,也就意味着平台的下单率越高。

对于商户评价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反馈体制,而是一个很重要的商户属性,或者商品属性,是能对订单数量起到决定影响的重要属性。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饿了么所有的商品都是差评,这对于该平台每天的订单数量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站在这个视角,其实平台和商家是相同阵线的。两者都希望消费者能下单,两者更多的都将评价视为了商品的属性。

此时,评价不再是反馈机制,而是一种变相的UGC内容推荐。

既然是商品属性,就需要进行美化,本质上和商品图没有太大区别,需要对内容进行足够的美化,才不会影响平台的订单数据。

五星策略,也是对评价内容进行美化的一种方法。在五星体制里,大致会产生“极差”,“差”,“还行”,“挺好”,“太棒了”五种情绪反应,这非常巧妙。

我们并不总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实际上相反,我们总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将这一点视为人性也不为过。

我们期望他人的评价是严谨的,因此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我们会将五星分别对应为“极差”,“差”,“还行”,“挺好”,“太棒了”五个等级。

你发现了一家小龙虾,清一色五星好评,是否会勾起你的兴趣,尝试一下他的味道?

问题在于:当我们作为评价者时,其实不那么严谨,也就是“宽以待己”,基本上能吃的,不太那么让人反感的,就给了五星好评。

还有一个客观环境原因:多年的淘宝生涯,我们已经被教育成条件反射性的“五星好评”。

这归功于伟大的淘宝,以及极具奉献精神的网购客服,是他们的“亲,给个五星好评呗”让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

当我们是评论者时,五颗星代表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他表达的含义并不只是“极好的”,五颗星也同时表达了“还行”,“挺好”。

甚至有时候“差”也会用五颗星进行表达,因为我们懒得去思考,习惯性给了五星,或者系统默认给了五星。

想象平时我们自己点外卖,除非特别难吃,稍微能吃一点,没有太大异常,或者有一点点合自己胃口,是不是都给了5星好评。

这5颗星,巧妙的利用了人们的“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的性格,完美的实现了商品属性的美化。

主观上来讲,只有20%的可能性获得差评,80%的可能性,都会获得5星好评。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差评和好评 数量上的差距会如此巨大了吗?

骑手评价是反馈机制

我们知道商户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巧妙的商品属性,五星评价制度,更容易产生高分店铺,可以产生更多的订单,再来看看骑手评价。

我刻意走了一下订单路径,我发现:用户基本看不到骑手评价。至少可以肯定一点,正常的业务路径里,是没有骑手评价这个信息的。

骑手是由系统分配的,用户并没有选择权,再加上骑手出现的时机,用户已经支付完成。

站在这个视角里,骑手评价几乎没有作为商品属性的价值。

我们仍然将平台视角引入思考范围。

对外卖平台而言,商户的入驻以及商户的质量固然十分重要,但却不是外卖平台的核心服务,仅仅是作为优质内容的填充。

外卖平台的核心在于外卖,也就是配送环节。

这是基础,也是核心服务,实际上在早期的外卖平台,配送也是唯一的服务,商户的存在也只是为了支撑配送的业务。

如果美团的配送时间是1个小时,饿了么的配送时间是20分钟,你会在哪里下单?

外卖平台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配送服务的竞争—— 配送时间,配送质量,都是能够左右市场的竞争力的体现

商户可以入驻多个外卖平台,内容本身无法为平台构造竞争优势和壁垒。因此,对骑手的评价,实际意义或许比我们设想的还要重要许多。

相信骑手都会有自己的业绩评分,评价系统有助于淘汰掉较为差的骑手。

一方面以评价为核心构造骑手的业绩系统,低业绩自然淘汰。

同时,评价也能够影响订单分配规则,优秀骑手必然能获得更多的订单机会,既能让他们赚到更多的佣金,也能让他们为更多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除了对骑手的质量提升以外,评价系统也能很直观的反映出当前配送链条的健康度、饱和度,以及竞争优势,在数据分析方面也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我们可以模拟这样的一个场景:

美团公司可能有这样一个大屏幕,实时显示配送的差评数量,并且有环比统计的数值。

正在认真工作的你,猛然间发现:现在的差评数量相对上一个小时增加了50%,差评率增加了10%。

你会不会立即检查配送链条,快速定位问题,避免问题继续扩散,并同时实施一些能有效提升配送质量的紧急措施,比如:赏金任务,或者进一步改变订单分配规则,尽量让订单集中在优秀骑手之前。

这些结论的前提在于:我们引入了平台作为新的角色构造分析场景。

此时,评价系统主要承担了两个职责:其一是骑手的业绩标准,其二是核心业务的实时反馈机制。

这两者,都需要评价所传递的信息准确、严谨。

此时给到用户两颗星,让用户简单的做出好和坏的判断,才是最合适的做法。

即使我们只给到用户两个选择,但多数情况用户依然会选择好,因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突出好。相反,是为了突出坏。

在我们提到的两个场景当中,好的评价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坏的评价,最有价值的是差评。

差评可以帮平台淘汰掉服务恶劣的骑手,也能让平台及时知晓配送链条当前的状况。

两颗星的作用是为了让错误,和不好集中在单一的选项里,而不会分散至多个选项。

假设骑手的评价是五颗星,那么对于迟到5分钟,你会打几星呢?两星,或者三星?但大概率不会是1星。

因为国人的大风格依然是谦逊而委婉的。

将一些干扰我们的信息去除掉,给用户的反馈清理出一条通畅的大道,能够直接触达到我们的团队,这是作为反馈机制应有的态度。

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这里简单总结如下:

商户评价采用五星制度,是因为商户评价是作为商品属性的一种,五星制度是对这一特殊属性的美化方法。这样做是为了让商户拥有更多的好评,从而吸引更多用户下单而设计的。

骑手评价采用两星制度,是因为骑手评价是一种面向平台的反馈信息,两星制度是为了准确,且严谨的传达用户的信息。这样做能够及时反馈当前配送链条的健康状态,这是外卖平台的核心服务内容,也是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所在。

整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多个用户视角:包括商户视角、用户阅读视角、用户评价视角、平台订单视角、平台服务视角、骑手视角,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构造了截然不同的信息要素。

正式因为这些信息要素,才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结论。

  • 商户视角:五星好评的数量决定了我的订单数量。
  • 用户阅读视角:五颗星是极好的,1颗星是极差的。
  • 用户评价视角:只要不是那么差,就给五星好评吧。
  • 平台订单视角:我需要更多的订单,而好评数能帮我达成目的。
  • 平台服务视角:我需要准确,严谨的知晓现在配送链条的健康度,通过数据直接呈现出来,而不是每隔一小时打一轮电话。
  • 骑手视角:好评会让我被分配到更多的订单,让我获得更多的收入。

逻辑总结

多用户视角,也是比较常见的产品设计视角了,我们在执行许多设计任务时,都需要兼顾多用户的考虑。

随着用户视角的转移,我们会发现:每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都不太一样,这表示我们对需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更加接近真实的用户需求。

而那些看似通用的设计,通用的需求,或许对用户的触动并不是那么深入和重要。

多用户视角的应用存在一个大前提,也就是围绕目标来进行产品设计,只有达成这个共识,我们才能去挖掘不同用户的不同目标,才能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

如果,我们是围绕功能来进行产品设计,仅仅考虑功能如何实现,恐怕很难接触到多用户视角。

以上。感谢你的支持,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专栏作家#

枯叶,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充电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近9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

本文由 @枯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给评价的人都是消费者,评价的对象不同那必然是评价对不同对象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对外卖员:可承受的差评能力是极低的。外卖平台对外卖员的差评还存在惩罚机制,故而对于外卖员来说他们是不希望给差评的;平台从外卖员角度设计,给三星的评价,除非外卖员服务特别差,一般消费者是不会给差评的,那消费者多会选择2星或三星。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保护了外卖员。

    对商家:平台上商家众多,如果只给三星,那商家的评级分布和区别肯定是不均的。五星评价就可以将商家尽可能区分的更细,更有利于帮助消费者进行辨识和下单

    对平台:三星评价的外卖员有利于准确,过滤出差的外卖员,星级过多反而不利于筛选了;五星的商家有利于反应平台整体商家的水平且商家与淘宝商家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商家,也更符合消费者长期以来的评价认知

    来自浙江 回复
  2. 从本质上来说,商户和平台都希望尽量多的用户下单,而此前提是用户对平台的商户评分尽量高,因此尽量多的评分等级就很有必要,以此可以模糊掉可能高的差评率。而通过用户心理分析,也可得出一个结论:除非极差,否则用户一般还是愿意给4-5分,加上未评价的默认好评和平台的分数调节机制(网购平台的满意率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好评比例计算得出),平台商户的得分基本上还是比较高的。
    而骑手的评价本质是需要尽量精确的反馈来优化服务,因此简单的好中差就满足了。
    分析得角度很别致,很有说服力

    来自四川 回复
  3. 不错的分享,学习了

    回复
  4. 多谢大佬分享,学到了

    回复
  5. 通过作者对功能设计的剖析,理解产品设计的纪念,以及如何运用多用户视角进行思考、判断产品功能设计的功能性。
    —产品小白 休谟

    回复
  6. 用户+场景+心理活动→动作/决策=需求响应

    来自上海 回复
  7. 学习了~给枯叶大大打call!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