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脑洞:我们可不可以设计出一款产品,让逝者“永存”?

9 评论 5171 浏览 12 收藏 9 分钟

连就连,你我相约到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如今我们的年岁,祖辈相对年迈,当他们生病,甚至与我们天人两隔的时候,有种无力感的痛苦,便会在无人时刻,从压抑的心底蔓延滋生出来,有时会梦中惊醒,泪水夺眶而出,浸湿枕被。

作为儿孙的我们尚且如此,那相伴一生的人呢,当其中一人离开,另外一人又当如何独活于世?

这样的场景,躲也躲不过,而且我们不能奢望克隆与基因复制这些看似“长生”的技术在短期之内就可以商用,所以如果仅依靠如今商用的技术,我们可不可以设计出一款产品,让逝者“永存”?

此刻,产品经理的设计就像“灵魂摆渡人”完成“灵魂摆渡”,好似施展了某种“还魂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开启本次产品设计脑洞之旅。

摆渡1.0之旅

基于现实开脑洞,我们要承认一些事实,比如人的肉体随着年岁增长逐渐衰亡,所以本次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数字复活”。

数字复活,就是针对某个人进行数字采集,包括影像资料、文本资料、社交关系、声音采集以及其他人对该人的记忆信息等等,通过对上述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用硬件设备模拟出和真人高度相似的语音表达、行为举止,并实现语音对话。

就像床头的智能音箱,只是这款设备会有某个人的三观、记忆与认知,还拥有和过去一般无二的嗓音。

尤其是在AI时代到来的今天,随着算法与算力的同步增长,“数字复活”不仅可以实现对过去的记录,还可以让智能设备进行自主学习。

也就是说,这款智能设备不仅有逝者过去的影子,还可以不断获悉设备使用者当下的一切,通过这样的方式,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复活呢?

从产品框架上看,我们可以这样来实现:

根据上面的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出,产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采集部分,后台部分(训练后台与应用后台)、前端应用部分(App与智能设备)。

  1. 信息采集:完成对“复活目标”的各类信息采集,从文本、图像、音频到视频,各种与“复活目标”相关的信息都会被采集录入,并进行归类与标签处理。
  2. 后台部分:训练后台基于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算法训练,从而使得产品具备与“复活目标”一样或者近乎一样的“思维方式”,而应用管理后台则是实现对前端应用与设备的常规管理,有点类似于目前的CMS系统。
  3. 前端应用部分:既可以轻量级的以App的方式呈现,又可以直接打造出如智能音箱的设备。

同时,前端应用还是完成进一步信息采集的手段,用户与应用设备聊的越多,可以供给深度学习的数据素材也就越多,那应用设备也就越像人类。

此类产品更像是定制化产品,需要为每个用户进行长时间的定制服务,除非我们可以把信息采集通用化,并打造出可供用户使用的信息采集设备,这个过程应该是相对漫长的。

不过,我们摆渡的究竟是在世人的情感,还是逝者的记忆,这样的AI产品算不算一场技术骗局呢?

摆渡2.0之旅

假定1.0的方式可以被人们所接受,那2.0版本可以进一步完成“复活”的设想。

单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方向:

  • 肉体:再造一个身体,机械的骨架,仿真的躯体;
  • 思想:不再是AI,而是让大脑继续工作;

肉体的仿造就不过多赘述,关于思想部分,近期脑机接口的相关研究进展,给了一些产品设计的参考。

近期,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发布会上称“脑机接口”研究已在灵长类动物上取得成功,马斯克也曾表示,Neuralink将致力于研究脑机接口技术,在人脑中植入电极,将人类大脑和计算机相连,未来可以直接上传和下载想法。

(图片来源:www.engineering.com)

(图片来源:www.engineering.com)

如果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上传与下载,那我们将实现思想的永生不死,自然也就完成了“灵魂摆渡”,所以2.0版目前同样只是遐想,但是让人感觉触手可及。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这个世界会多出来一个人类亲手打造的“新物种”。

伦理与隐私的纠葛

仔细思踱,这样的产品,究竟能不能完成对生者的情感慰藉,还是在一遍遍的撕开他们的伤疤?

如果基于1.0的产品设计,以目前的商用技术,智能设备终究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背后运行的是代码程序,是冰冷的0和1,设备使用者所投注的感情是不是被辜负的?

假使智能设备可以自主产生情感,那我们会不会更加恐惧?

为了完整的还原“复活目标”,我们需要更加多的获知“复活目标”的过去,这算不算对逝者隐私的侵犯?

如果,生者的痴迷对其他生者产生了影响,那会不会有一些伦理问题?

你看,我们有了这么多的疑问,我们既可以给出正向的答案,也会得出很多反向的答案,但是商业红利会驱使着人们不断的试探。

如果,2.0的产品可以实现,那这个世界会不会永远只属于某些人,某些积累了丰厚资源的人,就像海贼王中的天龙人与被那隐藏的历史正文。

所以,我们有了很多如果……

最后想说,请多给一些时间给家人、给父辈、给祖辈,有些事儿一旦量化就会很难抑制自己的情绪。

比如我,工作在北京,距离老家的爷爷奶奶250公里,可是我却不敢承诺每季度都可以回去一次,如果量化的计算,假如老天再给他们20年的时间,那见面的总数也不过大几十次……

敲打着以上文字,就像叩问心弦,有些苦涩,有些痛,所以从某种角度看,上面的产品应该是有用吧。

 

作者:张小墨,产品经理中的文青儿,公众号:月光坦克(moontank1918)

本文由 @张小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活着不好好爱,死了再来找慰藉 😈

    来自上海 回复
  2. 黑镜里有一集讲了这个故事

    来自上海 回复
    1. 那我得好好看看去

      回复
  3. mark

    回复
  4. 曾经见过一个小说,为了缓解显示生活中的人口压力,部分人群选择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将自己的意识注入。

    来自广东 回复
    1. 黑客帝国的既视感

      来自北京 回复
  5. 脑洞和产品逻辑都很完善,是个狼人0.0
    但是,我觉得站在死者的角度,是希望生者尽快走出阴影,接受现实吧!

    来自浙江 回复
    1. 对自己想要“长生”的人,可能也算个“福音”。

      来自北京 回复
    2. 。。。确实不错,不过我不会提前预定棺材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