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一款产品的可行性?

7 评论 7084 浏览 37 收藏 14 分钟

判断一款产品是否可行有以下几点:趋势、定位、需求、体验、盈利。

一、产品是否可行?

关于如何判断一款产品是否可行,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 趋势

说到趋势,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当下互联网在短视频、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等方面的趋势浪潮,抖音、快手、网易课堂以及近来热度不减的智能音箱均为这些浪潮下的产物,它们的成功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是否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是一个产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必然前提。

除此之外,垂直划分也是当前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

例如从新浪网和汽车之家的对比上看,前者是典型的门户类网站,而后者则是专注于汽车资讯领域的垂直类网站。虽然新浪网也有“汽车”资讯频道,但从汽车资讯的专注和专业角度来看,汽车之家明显更胜一筹,因为汽车之家只做汽车资讯,在汽车领域必然会做得更加专注和专业。

当用户在想要获取关于汽车类资讯时,首先想到的也必然是汽车之家,而很少会有用户选择去新浪网获取汽车资讯。

可以看出,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中如果再做门户类产品将很难存活,而那些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互联网产品才可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定位

什么是产品定位?

就是产品能够解决目标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或痛点,比如:

  • 今日头条是“为用户提供丰富、个性化的资讯”;
  • 网易蜗牛读书是“致力于为热爱阅读的用户提供沉浸、简洁的电子阅读体验服务”;
  • 摩拜单车是“为用户提供不用办卡、无桩借还和随时随地租用自行车的O2O服务”。

根据产品定位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钉子型产品和棒槌型产品。

  • 钉子型产品:产品有一个主打的核心功能,就像一根钉子一样,做的很锐利、穿透力很强和小而美;产品定位一句好就可以说清楚,一听就感兴趣,具体,有利益点、有画面感;
  • 棒槌型产品:产品主打多个功能,每一块做都很一般,就像棒槌一样,砸到墙上穿透力弱,裂缝多而粗糙。产品定位比较模糊,没有侧重点,抽象、宽泛,无具体利益点;

举个例子,假如摩拜单车一开始的产品定位是“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无死角的骑行服务”,除了单车租赁还有资讯、交友、保险、直播等模块,这些模块在界面上罗列多个Tab,Tab下又有多个子功能,让用户第一眼根本看不出这个产品主要是干嘛的,这就是成为了棒槌型产品。

那为什么要做钉子型产品而不做棒槌型产品呢?

(1)单点突破是普遍原理

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压强原理,当力保持不变时,受力面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就越小,反之,则压力作用的效果越大。很多原理都是相通的,产品也是同理。

(2)从企业的角度看

如果一个产品的定位都稿不清楚,说明需求没有把握好,进而后续的产品规划、运营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产品的引入阶段会选择投放MVP产品去验证产品核心功能的价值。

(3)从用户的角度看

在用户的脑海里记录了很多产品,不管你的产品广告打的多么火热(什么三大功能,五大亮点),如果没有一个主打的、契合用户利益点的核心功能,那么想让用户记住和常常使用你的产品很难。

所以一个好的产品定位是有一个主打的核心功能,且该功能往往可以较好的解决目标用户的某些问题,体现了用户的利益,这样当用户有某需求时,就会马上想到你的产品。

3. 需求

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是一个产品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因此要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可行,还得先判断其针对的需求是否真实。

举个书上的例子,有对大学情侣去酒店开房,和酒店的老板说开房的目的是为了考试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学习。于是老板就把房间改成书房的形式,最后酒店倒闭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情侣用学习来掩饰他们去酒店的真实动机,这也是人性使然。老板并没有理解到这对情侣的本质需求,以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来满足情侣口中的“伪需求”,情侣的本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然不会再来。

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出,得到一个需求先得判断其真实性,若产品概念是基于一个伪需求来设计的话,显然是不可行的。

其次,在确定需求真实的情况下,我们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需求进一步展开分析:

(1)KANO模型

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KANO模型将需求分为五类:

1)基本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一般为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核心需求,换句话就是产品的核心功能,这和上文提到的产品定位有很大关系。例如微信作为一款熟人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熟人社交、无差别的即时通讯服务,因此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功能就是信息发送与接收,这也是用户使用微信的目的,可以看出支持文字消息传输就是微信的核心功能,同时也是用户对微信的基本型需求。

2)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一般是指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希望产品具备的功能,例如微信、探探虽然都是社交类软件,但相比于探探,微信的重点在于熟人社交,在很多时候,用户使用微信聊天时,对面大多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简单的文字消息并不能满足用户间的沟通交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微信电话功能也是用户非常需要的,这里的“非常需要”便可以理解为期望型需求。

3)兴奋型需求

兴奋型需求也称为魅力型需求,顾名思义它就是能提升产品“魅力”,吸引更多的用户,但产品没有的话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最近支付宝新上线的垃圾扫描分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海在2019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很多居民在扔垃圾时无法辨别垃圾投放类别。针对这一现象,支付宝很快推出了垃圾扫描分类功能,在便捷了用户生活的同时也使得用户对支付宝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

4)无差别需求

无差别需求即用户对产品此功能没有需求或者使用频率极低,产品满足了这种需求的不能得到任何增效。网易新闻作为向用户指通向各类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是非常完备的,因此不同用户访问网易新闻网的目的也大相径庭。其中的汽车模块作为近百个信息模块中的一个,UV极低,可以说即使删除汽车这个信息模块也不会对整个网易新闻用户访问量产生什么影响,因此这就可以看成一种无差别需求。

5)反向需求

反向需求又称逆向需求,特指那些使得产品用户流失或降低用户产品体验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看成产品设计的失误。例如2016年儿童节时支付宝给每个用户昵称后加“宝宝”开启儿童节模式,而事后该事件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持续发酵,支付宝被强烈吐槽,包括对支付宝侵犯隐私及资金安全的担忧、有绑架自由的嫌疑等。可以看出,本是一个吸引流量的热点文案却应没有事先取得用户许可得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2)价值

所谓价值,即产品满足这些需求又能为产品或者说为企业带来资金方面、战略方面的哪些利益,在价值维度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分析需求:

  1. 广度:即需求的受众面有多大?
  2. 频率:用户对这个需求点的使用频率是多少?
  3. 强度:用户的需求强度用多大?

(3)成本

很多时候,成本资源是牵制一个产品需求满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需求确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对需求进行一个成本分析,

  1. 研发投入(人)
  2. 时间投入(时间)
  3. 商业投入(金钱)

4. 体验

在当前这个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的时代,好的用户体验就是商机,尤其是你弯道超车的策略之一。

说到用户体验,就不得不提到以其“变态服务”称霸火锅连锁业的海底捞,在顾客等待时,服务员会主动给你端上水果、饮料、零食等,如果顾客带着婴儿过来,那么服务员会主动给你拿一个婴儿床供顾客使用,还会替你为婴儿喂饭等,服务员还会细心地为长发的女士送上发夹或皮筋等,变态的服务效果使海底捞顾客回头率50%,超过火锅连锁巨头“小肥羊”的5倍。

同样,对产品来说,如果你的用户第一次使用得不到一次好的体验,他们将不再回来。如果用户在产品上体验尚好,但是对某一竞品的使用体验感觉更好,用户也将流失。

例如共享单车,如果我在大街上使用了三四辆ofo小黄车,都是坏的无法使用或者都有故障影响骑行,而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对其进行维修处理,这样带来的用户体验就很差。即使小黄车骑起来可能比摩拜要轻便许多,但一旦用户有了这样不好的用户体验后,下次使用便会转战摩拜单车。

如今相同特性和功能的产品很容易找到替代品,而某些产品靠用户体验建立起来的壁垒却很难被打破,所以“特性”和”功能”总是重要的,但是用户体验要素对于产品用户的忠诚度却有着更大的影响。

5. 盈利

最后,公司运营产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的变现,所以产品能否为公司带来利润,也是判断产品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元素。例如,电商产品单位时间内的订单量、媒体产品的广告点击率、金融产品的利息和服务费等指标都是可以反映出一款产品的盈利及变现能力。

 

作者:Edison YZY,坐标成都的产品实习生一枚。

本文由 @Edison YZ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基于本文的内容,我理解应该是在出产品需求的时候需要根据这几个标准去衡量产品的可行性

    来自北京 回复
  2. 你好,看中您对一篇文章,请问可以授权转发到我到公众号吗 《深刻复盘:我被拼多多的上瘾模型“迷了心窍”》 这篇文章

    来自广东 回复
  3. 点个赞

    来自湖北 回复
    1. 谢谢小伙伴的鼓励 😉

      来自四川 回复
  4. 看到你说你自己是个实习生还不在一线,有点自愧不如

    来自山东 回复
    1. 谢谢前辈的夸奖,其实自己很多时候看待问题都没法深入

      来自四川 回复
    2. 没事没事,未来还很长,技术就是越来越值钱,不是啥前辈啦,做了三年UI,,刚开始摸索产品,一起加油~

      来自山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