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做一款社交产品
微信、QQ、新浪等IM和SNS霸占下的国内社交真的没有希望再做社交产品了吗?本文带你深度思考社交模式。
名词解释
IM:InstantMessaging(即时通讯、实时传讯)的缩写是IM,这是一种可以让使用者在网络上建立某种私人聊天室(chatroom)的实时通讯服务。
SNS:专指社交网络服务。也指社交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SNS也指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交网络软件,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Peer to Peer)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
首先,先看国外社交模式。
一、Facebook(社交是目的)
Facebook起源于校园项目。社交最具活力的就是校园和年轻人。Facebook建立社交为目的的社交行为。发照片,发状态都是为了朋友看见。朋友看见后形成评论。炫耀、虚荣等都是人性弱点。但是没有Facebook是没有输出口的。但是有了Facebook之后,就有了输出口了。朋友之间能看到彼此最新消息,也是乐此不疲。而Facebook关系也是网状式关系结构。
二、Twitter(淡化社交,强媒体)
Twitter关系网是典型的金字塔式关系。基于这样关系网络。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像传统的纸媒一样。所以Twitter是强媒体方式。利于广告传播。而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基于那个强媒体间接进行建立的过程。
三、Path(反向社交)
Path为什么是反向社交模式?你自己要发送状态,发送照片,但是没有人是没有价值的。而Path是基于自己去邀请朋友方式。就是纯单向反向社交邀请模式进行建立的。
四、Color(弹性社交,基于地理位置)
我在这个地方,我基于我的GPS进行周边关系的社交行为。富有极强的弹性社交在里面。随着移动状态不断变化,都会建立不同的社交属性,但是多以陌生人关系为主。不适合过国内内涵文化。
五、WhatsApp(聊天社交)
典型的IM聊天工具。打破了发送短信的古老方式。关系也是基于绝对熟人关系进行建立。关系网也更符合网状式结构。
六、Instagram(图片社交)
晒图片几乎是女性的天性。不管是自己美照,还是食物照片,或者出去玩。图片带来的感官冲击是巨大的。特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张图片比一段文字根据冲击力。关系而是通过图片这个第三方媒介进行建立的。
七、Snapchat(隐私社交)
同样是图片社交,Snapchat火爆原因在于青少年可以避开父母监控。只要发送照片上去,几个小时就可以被自动删除了。具有极强的隐私社交。如果第一阶段是开发式的网络社交,那么第二阶段就是隐私式更加重的社交方式。
八、Linkedin(商务社交)
基于工作关系建立社交。商务关于对于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但是和私人关系又是分离的。所谓的公私分明。在公共的商务社交中。Linkedin更加注重给人进行背书。因为我们在社交中具极强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商务背书极其重要。
然后,再看国内社交模式。
一、微信(重熟人社交)
KK在《失控》中提到的网状式传播方式,最典型就是微信。微信不仅仅是IM工具,更有朋友圈这样的SNS方式。而在朋友圈里传播方式又是极强的网状式传播方式。几乎可以说微信把熟人关系做到极致的封闭体系。
二、QQ(熟人社交向陌生人延展社交)
国内的IM先驱。关系网从熟人关系向陌生人关系进行拓展。现阶段的QQ更具有年轻化的用户象征。这对于一款10多年社交软件实数不易。
三、微博(媒体式社交)
类似的Twitter。
四、陌陌(陌生人社交)
类似Color。牢牢抓住人性中的色欲。有着约炮神器著称。
五、脉脉(商务社交)
类似Linkedin。商务在国内展开十分困难,国内人并有建立商务社交的习俗。
六、钉钉(工作社交)
通过一个公司的工作关系的聊天工具。
七、nice 、In、足记(图片社交)
类似Instagram。
八、人人(SNS)
类似Facebook。
以上大概罗列国内外的社交软件。通过这些罗列和各个app之间小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社交方向。
一、基于熟人、陌生人
基于熟人最典型莫过于微信,基于陌生人最典型就是陌陌。但是国内有一个说法,就是社交关系最后都会逃到微信上。为什么?其实这是社交本身的原因所在。陌生人其实只有短短一瞬间的时候,最后都会从相识,相知,相熟的递进成熟人关系。Facebook以社交为目的的形式,从初期一张美女照片引来的社交的关系递进。如果你要是喜欢你这个照片美女,是不是想去追求。那么社交关系一定呈现递进的关系。从社交这层关系上,产品设计一定要从陌生人向熟人顺利的过渡,缔造牢靠的熟人社交关系的产品。有人说微信没有陌生人阶段,那是因为微信有腾讯这个大树可以导入大量用户关系。如果再造一款社交产品,一定是能沉淀熟人关系的产品。
二、基于家人、朋友、同事
家人,朋友,同事都是熟人关系。但是其中分为了公私关系区别。家人和朋友是属于私人关系,我们的微信承接就是这层关系。而同事是公共关系,国内的脉脉承接就是这层同事关系。从社交层次来说,家人是一辈子不会离开的。但是家人关系看似近,却有相当远。每一代人之间在社交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代沟在里面。所以社交产品一定不会以有年龄层次的构造。另外一层就是朋友关系。朋友关系是社交最好构建起来的。朋友之间的话题语言是没有限定的。比如,你们可以探讨任何话题,私密的,工作的,抱怨的。恋人的关系也是朋友关系一种变体。为什么恋人没有放到这里?因为我们的社交产品不是对面婚恋市场,所以这里不做展开。接下来就是同事关系,基于公共关系。同事关系有一定概率能转化成朋友的关系。哪怕你离职之后,还是会联系一些前同事,那就是朋友关系的构造。而同学关系和同事关系是有着类似的。现在你还有几个同学还在联系的?你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么?同事的关系构造有着以背书、人脉、公事等特殊的第三方原因进行支撑的。如果想要快速打开的社交市场,请选择朋友关系进行深度突破。
三、基于地理位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GPS定位的越来越重要。陌陌成长和微信摇一摇的功能都是基于移动场景下野蛮生长起来的。包括探探这类产品,就是完全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为什么基于地理位置社交关系更为重要?好比你的异地恋的成功概率是多少?二个人日久生情的概率远远高于一见生情在一起的概率。而基于地理位置,让二个人见面的概率增加,形成了社交上的O2O。这样从社交产品从线上扩展到线下有着很多的可能性在其中。就像现在的微信,可以链接很多线下场景。未来的社交产品一定会有自己的地理位置。
四、基于文字、图片、视频形式
web1.0时代是BBS论坛形式,更加基于文字。随着互联网的web.2.0到来。SNS网络兴起让图片成为当时社交的主流形式。就如现在的智能手机诞生,大大增加了图片社交的形式。微信上,你要发文字就必须长按的彩蛋,而点击让你发送照片的原因就是社交形式已经完全进入了图片社交时代。加上碎片化和快速阅读的时代到来,图片浏览比文字浏览更为快捷和有效。随着网络加速,视频社交的形式会成为主流社交方式。现在网红的女主播,名为17的app。这些视频带来的信息和动态互动根据有社交属性。人是视觉动物,特别是借助手机的时候。而动态的体验在社交根据有强大的魅力。所以未来社交产品趋势一定是更具的视频化的社交产品。
五、基于开放、隐私
Facebook的成功,打开了社交的网络第一代产品特性。让互联网更加的透明化和开发化。这样的社交形式让更多人喜欢的参与其中。随着近几年的父母在Facebook上监控的孩子的事件不断曝光后。Snapchat图片成长就是基于隐私的原因。还记得2014年很火的秘密么?也是基于的隐私化的。社交关系上,一定会有私人和隐秘的关系。所以才会社交关系上女生成为闺蜜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是扮演很重要的地位和重要的社交话题。而微信产品上,基于隐私性保护做的非常多。加人的时候双向关系。删除好友的时候单向删除。都是基于完全隐私化的。所以未来的社交产品注重隐私化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
六、基于单向关系、双向关系
双向关系的产品国内代表一定是微信,单向关系的产品就是微博。在单向关系中,被关注的一方就是传播核心,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在互动性方面,单向关系是基于特定中心化的支点进行传播。而双向关系中,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网状式传播方式,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传播支点。这个传播的支点远比只有几个支点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具病毒性传播。在《引爆点》中的个别人物法则就是单向关系的体现,是具有社会层次和人脉关系的人进行传播。其实破坏力有限。而环境威力法则恰恰就是双向关系的体现,人人都是可以具有传播点的。就像病毒和瘟疫进行传播,不分你我。所以在构造社交产品的时候,更多去沉淀双向关系才是社交目的。
七、年轻化和老龄化
年轻化的人群远比老龄化的人群更具社交属性和社交活跃度。年轻人如果喜欢你的产品,会为你免费扩大传播产品。在社交产品选择上,用户群一定更具年轻化为主题。再加上产品生命周期,与Facebook和QQ等主流社交,我想大家都会对于这个定律不会否认。
最后归结。
- 社交关系一定要向熟人靠拢。
- 朋友关系是社交产品关系最核心的关系。
- 移动互联网社交关系一定会基于地理位置。
- 视频载体的社交产品是未来趋势。
- 隐私化是社交产品未来的趋势。
- 构造双向关系才能沉淀社交关系。
- 年轻化用户才是社交产品核心用户。
大家如果再想做一款社交产品,心中是不是有些想法了吗?
Tips:本文提出一些观点可能不够成熟,欢迎探讨。
#专栏作家#
晓翼,微信公众号:上海人在北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电商、O2O的产品经理。会IOS开发、会P图、会运营的逗比一个。常关注社交、旅行类产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篇文章很有前瞻性呀
可以再加一个VR等新科技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