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方法论 | 看不见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12 评论 8361 浏览 31 收藏 11 分钟

不同的用户需求和认知能力下,每个人看到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看不见的设计是指当用户的需求没有激活的时候,这个设计无知无觉,而当用户需求出现的时候,它会立马显现满足需求,这样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最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产品经理面试题:大部分的井盖为什么被设计成圆形?

这道题考察的主要是我们的思考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几分钟,我相信针对这道题,大家会想到各种场景以及圆形井盖能带来的解决方案(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评论回答下这个问题)。

当然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井盖的作用之一就是盖住下井口,防止行人掉落。而作为每天行走在井盖上的用户,在你没有看到过这道题目的时候,是不是从来没有在意过井盖的形状是圆是方?

这个现象就非常有意思了,我们已经替井盖的产品经理找到了圆形方案的众多优势,但作为用户的你却没有感知。

井盖的圆形设计它存在,但又不张扬它的存在。在场景不出现的时候,它如同不存在,一旦场景出现,你就发现它随时在侧,时刻准备着。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产品设计方法论:“看不见的设计” 才是最好的设计。

“看不见的设计”的原理

本着产品经理严谨负责的态度,我们先来了解“看不见”背后的原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生一些“看不见”的现象,比如拿着手机却到处去找手机在哪里,一定要朋友提醒才能恍然大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我们的“看见”实际上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信息成品,而不是一个客观事实。

任何一次“看见”,实际上都由两个部分合成的:

  1. 客观存在的对象
  2. 我们自己的感知方式

而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我们“看见“的东西是一个合成的产物,我们会认为它对所有人都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

当你的感知方式出现偏差时,你就会对客观存在的对象视而不见,仿佛它根本不存在一般,而你自己却毫无知觉。只有当你的感知被特殊的需求激活时,你才会看见那个一直就在的事物。

概念可能比较抽象,我们举一个爬山的具体场景来辅助说明。

想象你今天去爬泰山,在刚刚登山时,你看到脚下的阶梯就是阶梯,随着你一步步上爬累的气喘嘘嘘,你仿佛看脚下的阶梯已经不再是阶梯了,它是水平的平整的,它就变成了一张可供坐下的石椅。

所以在不同的需求和认知能力下,你看到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而看不见的设计指的就是当你的需求未被激活时,它不动声色,而一旦你的场景出现,它会立马显现,满足你的需求。

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要做“看不见的设计”?我就不能直接做“看得见的设计”吗?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就继续来谈谈“看不见的设计”究竟好在哪里。

无知即快乐,认知即痛苦

亚当与夏娃二人在伊甸园内看管生灵万物,生活毫无忧虑。后来夏娃受魔鬼撒旦之诱惑,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能知羞耻与善恶,犯下原罪,因而受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伊甸园。

这一事迹被称为失乐园。相应的,经过末日审判之后的人类获得救赎,重新回归乐园,这被称为复乐园。

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人对快乐的定义就是伊甸园这种无需认知的状态,当然神话故事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本身,想想你是否有过以下的经历:

  • 觉得发呆特别舒适
  • 看书10分钟,看剧能通宵
  • 非常怀念幼时无忧无虑的日子
  • ……

为什么会发生上面的场景?因为拒绝认知是人类的本能

作为胎生动物,我们经历的最舒适的阶段就是在母亲肚子里的阶段,我们不需要视觉、嗅觉、味觉、更不需要思考,这种原始的舒适感深深的烙印在了我们的本能中。

所以我们经常会放弃认知,放弃选择,因为我们不愿意去思考,这种本能在严重时甚至会演变成彼得潘综合症。

用户在刚开始接触我们的产品时就等于是一个小白,他只会基于自己的本能与原有认知去使用产品。

如果你的产品中加入了大量“看的见的设计”,用户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感,因为对他而言,看得见就要去认知。而我们知道用户不喜欢停留在焦虑去,因为他总希望回到他熟知的那个世界。

我们举个真实的案例来进行说明:很多工具型的产品非常喜欢在用户第一次使用产品的时候加入满满当当的帮助说明与引导页,回想下你当时针对这些帮助说明和引导页的操作,是不是选择了关闭或者跳过?

设计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希望帮助小白用户了解复杂的功能,但如此显性强硬的设计即没给用户留下好印象也没给达到产品的设计目标。

而我们再来看看微信,从工具到平台,功能不断叠加,但作为用户的你基本感知不到它对于功能强硬的引导和介绍,而你在使用这些功能时仿佛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这就是“看不见的设计”的魅力。

如何设计“看不见的设计” ?

很多产品经理在设计功能时喜欢铺陈,在一个页面不停的添加功能,导致页面的功能越来越多。

对他们而言用户只是要一个功能而已,我省时、省事、省精力的把设计往上一丢就可以了。殊不知这种无数的短视行为最终累积成为了一种产品的混沌和无序,用户根本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他要的功能。只要转移成本不高,当一个更好的竞品出现时用户会迅速的进行转移。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我们设计的功能像陷入杂物柜一样混乱,而看不见的设计就是我们的解决方案。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你的大脑。如果我让你去铺陈你脑海中的知识,你是不是完全无法做到?但如果把你丢到一个实际的场景中,你一下子就能将那些知识高效的运用起来。

要知道大脑的复杂性可要比我们的产品来的大的多,为什么它能轻易找到相应的知识点?

因为在这个实际的场景中,它为你提供了无数查找与定位知识点的线索。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点,而是关于这个知识点的线索。只要留下合理的线索,这个线索就会在用户需要时被激活,而这个线索就是看不见的设计的核心。

我们还是以微信为例,它是如何通过线索帮助用户完成一次信息交流的:

  • 新消息进来时微信会进行声音提示,并留下徽标
  • 点击微信图标后,相应的聊天对象也会有相应的徽标,并置顶
  • 聊天对象的头像与昵称(备注)帮助你定位对方是谁
  • 点击列表项进入聊天详情页底部会有聊天窗口
  • 点击聊天窗口调用键盘开始输入
  • 点击发送,向对方推送相应内容
  • 发送过程中通过加载样式来提醒信息的发送情况
  • ……

以上只是截取了微信聊天的部分流程,可以看到微信预留了大量的线索帮助用户快速调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储备来完成本次对话。

聊天的后续功能都在微信首页里“看不见的设计”。但一旦用户的需求被激活后,通过合理的线索设置,用户会根据线索找到相应的聊天功能,完成本次聊天的场景。

小结

张小龙分享过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他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

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

当你的需求产生时,我一直都在,当你的需求消失时,我也已经走开。

用完即走或许就是“看不见的设计”的真谛吧。

#专栏作家#

Pirat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前沿科技与教育行业,擅长产品设计与数据分析。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井盖除了圆形不会掉下去,还可以怎么从产品角度考虑呢(抓头,想不出来,求教!)

    回复
    1. 再比如移动的时候圆形可以滚动,圆形可以最小面积的让人体通过等等

      回复
  2. 很好的文章

    回复
    1. 感谢

      来自浙江 回复
  3. 井盖怎么没人回答?我先来一条:圆的直径是最长的弦,无论怎么放都掉不下去,方形能从最长的对角处掉下去,后面接上!

    回复
    1. 😉 这的确是其中一个原因 可以再想想别的

      来自浙江 回复
  4. 用完就走的真实解释是:就是有这个功能我才用你的产品,需求达到果断走人(说明这个产品很纯粹,流连忘返的机会都没有)

    来自上海 回复
    1. 所以当你的需求消失的时候,我的产品就和不存在一样 这不就是’看不见’吗? 😉

      来自浙江 回复
  5. 同一楼一样

    回复
    1. 哈哈哈 案例的话可以去看看深泽直人的设计

      来自浙江 回复
  6. 前半部分的引入很棒,但戛然而止,感觉案例还没看够 ➡

    来自广东 回复
    1. 哈哈哈 案例的话可以去看看深泽直人的设计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