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设计的产品也应该带有一定的情怀,把人带入到场景中,利用情境打动人,触动人的内心。一个产品如果功能性好,又确实能解决用户问题,我认为这类产品是一个好产品,但还可以精进,如果产品再具备场景感和情怀就会拥有其灵魂。大家都知道滴滴打车,它的推广方式简单而直接——直接送钱,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用户支持。但老吴认为,如果再给产品里加上一点情怀就更好了。例如,是否可以给老人来个一键打车,按下屏幕上的打车键直接说出目的地就可以叫到车。或者为身体不便的客户提供爱心服务,组建爱心车队,给付出爱心的司机更多补助。将产品加入一点情怀,让产品多一点人情味。
最近,我使用了京东钱包,里面的定期理财产品有“京弘、京恒、京渤”等各种定期理财品类,当我看到一款“京恒”理财品类利率可达到6.9%时,就直接投资了,但过了不到十天,这款产品不知道为什么就下架了,在栏目里看不到了,虽然投资的钱还在不断的在计算中,但还是有着各种担心,也不敢再投钱进去了。对于理财用户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安全感,当用户感觉不踏实时,就不会再来了,京东理财的产品应该具有连贯性,发行时间长而没有出现兑付问题的理财产品才会让人感觉信任和踏实。
做产品要知道用户的痛点在哪里,痛点就是用户想在产品中得到的而没有被满足而形成的心理落差,这种不满会造成用户心理上的痛,这就是痛点。在今天,各种产品在你想到时很多人都已经做到了,但做了的人却并不一定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就如之前说的滴滴,出租车、私家车都去服务手机用户了,而不太会操作手机的老年用户反而出行更不方便了,这就是老年人出行的痛。
不断完善自身产品,了解用户的痛,把爱加到产品中,小产品也可以有大情怀。
做人要有情商,做产品要有情怀,有爱就有好产品。好产品就是要不断的去完善自己,并把大情怀分享给他人。一个好厨师,并不是为了满足食客已知味蕾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食客未知味蕾的需求。现有的产品都是服务于已知市场,我们要做引领未知市场的产品。未来的产品会有更多的感情、更大的情怀,从痛点出发,了解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做产品是一门艺术,现在艺术这个词已经走近了平常百姓家了,家里有孩子的都知道谁家孩子不学习个舞蹈、音乐、画画、乐器什么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生活质量的提高让大家欣赏美的水平也提高了,80年代的相声现在听起来已经索然无味,更多的视觉冲击和声音冲击已经给我们打开了更多的想像空间,再也不是中国以前的青一色蓝上衣灰裤子的时代了。
那么软件产品呢?软件的发展史就是计算机的发展史,以前的单机版软件到网络化、平台化、移动化产品,也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代,软件产品同样需要艺术化,它同样应该有着自己的艺术美。试想,你设计出来的产品,几十万人或更多的用户量,实际确是一个无比精陋的只实现了基础功能的产品,只是完成了客户的基本需求,此产品会走得更远吗?它将随时会被同行业者超越的。我们在设计产品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满足于客户需求,而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把产品看成艺术品来完成。出自我们手的应该是宋官窑、元青花似的艺术品,而不应该是超市卖的吃饭的饭碗,虽然很多人把做产品只当做饭碗。你当它是饭碗它就当你是饭桶,你当它是艺术品它就当你是艺术家。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艺术品式的产品呢,首先我要说说的是我们最伟大的艺术家——乔布斯。乔大哥的口号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思考一个问题:产品是不是我们改变世界的工具?汽车和飞机改变了时间和距离,影像和存储改变了视觉和记忆,互联网和手机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产品是一种思考、一项工艺,就像我们过去提起鲁班、毕昇时带有的崇敬和向往,这仍然是我们今天对待产品经理的态度。世界上不存在蓝海,只有当产品做到尽善尽美,这片蓝海才会跃然纸上。当乔布斯推出iPod和iPhone时,MP3播放器和手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但我们仍然惊喜地将之称为“发明”。为什么?这就是将产品做到极致、改变产品体验的魅力。我们期待在中国诞生出越来越多的像乔布斯一样的产品经理、产品发明者。从人类的行为模式来分析,人们本性上更关注的是结果、目标。而不是复杂、困惑、不确定、费力思考的过程。如果有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过程,让你达到目标,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不要让我思考”不是真的不思考,而是我们尽可能地把思考力集中于达成目标的关键点,而不是所有点。
大智若愚、大繁若简,产品简单到无需用户思考的产品体验方式,便是产品设计工艺的重要原则:至繁归于至简。
本文由 @产品人老吴(微信公众号:ChanPinLaoWu)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