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从0到1之需求管理

1 评论 8384 浏览 103 收藏 13 分钟

需求从0到1,即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对目标用户与需求场景进行分析,挖掘出用户真正目的并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作为一只产品汪,我们无时不刻不在跟需求打交道,从抽象的概念到具象的功能,从需求的发现到需求被满足,我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需求从0到1的过程,从工作内容来看,我概括为4个部分:需求管理,需求分析,需求表达(产品设计),需求研发跟进,如下脑图。

本文以第一部分需求管理作为切入口,尝试对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以下进入正文。

一、需求来源

需求的定义:在特定场景下对特定用户有正面影响的诉求和建议。

想要透彻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必须对需求的来源进行深入的分析。跟用户一对一沟通从而获取最新最原始的需求是最好,但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机会或时间去跟用户一对一沟通。

所以,我们需要扩展我们的需求获取通道,以更全面更精准的掌握用户需求,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需求来源:

  • 市场调研/用户研究:这个需要对行业情况、市场格局、目标人群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纵向行业分析,横向市场格局比较,结合目标人群做分析,得到战略方向性的需求。
  • 数据分析:数据往往来之不易,通过对数据的长期观察,提前预估到可能存在的问题/机会;数据分析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机会,中间有数据清洗、数据结构化整理、数据分析、需求提炼等过程,具有较强专业性
  • 用户反馈:用户反馈的一手需求,相对更真实更精准,但这依赖于用户单方面的表达意愿及表达技巧。
  • 领导战略需求:部分是相关领导基于自己对市场或产品的了解,提出的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是很难拒绝的;但如果需求完全不合理且可预期对产品存在负面影响,则需尽自己职责找相关领导沟通,说明利害关系,以寻找更好解决方案。
  • 内部同事反馈的需求:公司围绕产品使用/运营等相关同事,基于各自角度的不同理解,提出的需求;了解他们的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细致的思考。
  • 自我驱动思考:凭借良好的产品感提出准确可靠的需求,非常依赖个人产品素养,要熟悉目标人群,对行业及市场非常了解,才能“凭空想象”出真需求,否则很容易自我意淫出伪需求。

二、需求收集/整理

需求是针对目标人群,发生在特定场景下的。

场景包括物理环境,网络环境,时间,业务场景等等,即需求是和人、场景关联的。所以,为了后续更好地分析需求以满足用户,我们在收集需求时,不仅记录用户需求是什么,更要记录需求发生的场景及需求对象等信息,尽可能详细些,包括:

  • 需求描述(what):尽量使用主谓宾结构,用一句话描述出客观需求,避免出现主观用语,以更好的抓住需求主体及需求本质;
  • 需求对象(who):产生需求的用户,用户背景(教育,喜好,经济条件,轻/重用户等),用户联系方式等——方便溯源追逐,是需求源头;
  • 需求场景(when/where):产生该需求的时间/地点/物理环境/网络环境/业务场景等——方便理解需求发生的场景,辅助更好的挖掘本质需求;
  • 原因(why):产生需求的原因——辅助了解用户提出需求的目的;
  • 目的(how):想通过该需求解决什么问题——据经验,很多时候,需求是用户意淫出来的,作为产品,需要保留怀疑的态度,以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紧急重要的问题,资源永远是不够的。

三、需求归类

根据前面已收集到的需求的各种相关信息,判断需求的类别。因为需求的类别,一般直接影响到需求的优先级,所以首先要先进行归类;

  • BUG类:用户使用产品具体功能时遇到的问题,影响正常使用;
  • 体验优化类: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虽不影响正常使用,但体验不好,不好用;
  • 新加功能类:产品战略需要或用户想要的功能;
  • 公司内部相关需求:如运营/风控等内部同事的业务类需求。

四、确认需求优先级

公司研发资源一般相对都是紧张的,所以需求被满足肯定有先后顺序,那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来最大化满足各方需求是很重要的。所以,需要对一系列需求做优先级的评估,常从以下维度来分析:

需求类别/提出对象

从需求类别来看,如BUG类需求肯定优先于体验优化类需求,相比不好用,不能用的问题更严重些,否则用户会大量流失;从需求对象来看,领导提的需求一般优先于其它同事提出的需求。

事情的紧急重要程度(用四象限法则进行判断)

  • 重要且紧急:在第一象限,为基本型需求,必须抓紧时间做,比如会影响到用户主流程使用的功能(优先级高)。
  • 紧急但不重要:在第二象限,为魅力型需求,在重要的事情完成后,再来考虑这类事(优先级中)。
  • 重要但不紧急:在第四象限,为期望型需求,优先级低于前两者,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有时间就做,不要拖延(优先级中)。
  • 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在第三象限,为无差异型需求,有时间再处理(优先级低)。

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简单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初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当然并不是每个产品都会完整经理这四个周期,比如有的可能刚上线就光荣牺牲了)。

我们画一个坐标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用户数:

  • 初期:是指产品刚投入到市场的时期,此时要针对产品目标人群做最核心的功能,并且要好玩有趣以快速吸引用户,占领市场。
  • 成长期:此时已取得初步胜利,已吸引了相当用户数量,但吸引用户相对容易,要留住用户就比较难了;故此时应继续完善服务,合理拓展产品功能,同时要持续优化产品核心功能,以培养一批忠实用户;在免费至上的互联网时代寻找到盈利点后,这批忠实用户将最有可能为其买单。
  • 成熟期:经过成长期后,产品质量相对较好,用户相对稳定,市场趋于饱和,此时是尝试盈利的最佳时间。
  • 衰退期:由于市场竞争者众多,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变革、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或是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必定会淘汰部分产品,产品各种增长指标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此时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如何保持当前的成绩会是首要的任务,尝试为用户找新的兴奋点,为产品寻找新的增长点,做最后一搏也许又是一春。

优先级确认需要综合以上多个维度的对比分析,结合当前研发资源等综合考量,再行确定。

五、建立需求池

需求池是什么

需求池是对来自各方繁杂需求的一个结构化的汇总和统计,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对需求进行评估和管理;各方提的需求需要经过简单的筛选和评估才可放进需求池,否则各种不靠谱的需求全部进入需求池,会严重干扰我们的判断与评估,降低需求池的作用。

需求池有什么作用

  • 记录我们暂时无法无法彻底消化的需求;
  • 是产品版本规划的源头;
  • 对整体一系列需求有一个宏观的把控与评估。

需求池包含元素

前面需求收集时,对于需求本身相关信息已做了详细的收集,在需求池里不必全部填进去,我们只需要加一个编号就行。在我们对需求有任何不确定时,方便以编号进行需求溯源,需求池里主要有三方面信息:

  1. 需求本身相关信息:需求编号,需求提出者,需求添加时间,需求描述;
  2. 需求状态相关信息:需求分类,需求涉及产品模块等;
  3. 需求实现相关信息:当前状态(评审/规划/研发中/完成等),优先级(高/中/低),备注等。

总结

  • 需求管理阶段:需求池建立好,将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填充进来,需将需求结构化的整理到需求池中;一个版本迭代需要根据优先级从需求池中,选择当前版本迭代需要做的需求。
  • 需求分析阶段:需求确定后,要确认需求的真伪,判断需求的合理性,界定需求边界,然后进入需求表达阶段,即产品设计阶段。
  • 产品设计阶段:首先要综合公司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战略层),确认功能范围(范围层);基于功能点,设计功能流程和信息架构(结构层);根据功能流程和信息架构,做交互原型设计(框架层),最终形成PRD文档,交付研发测试设计等小伙伴进入研发测试阶段。
  • 研发/上线阶段:产品设计工作完成后,将进入研发测试阶段直至产品上线,接下来就是要从各渠道收集用户反馈或进行数据分析,为下一个版本迭代寻找目标。

以上即为需求从0到1的四个阶段,本文为对第一个阶段(需求管理)的总结分析,后续将抽出时间,对另外三个阶段,依次总结分析下,敬请期待!

 

本文由 @一定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你好,请问下,用户需求如何转化为产品需求,有什么方法论吗?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