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的“中国风”究竟是什么

0 评论 19933 浏览 40 收藏 16 分钟

设计中捕捉所谓“中国风”的风格进行设计,是UI后创新时代的当下较为常用的产品设计尝试。我们所熟悉的功夫,水墨,祥云,书法,竹兰等设计元素,作为中国风元素的载体,本身就含带着极为明显的审美情趣。从古老时代贯穿历史至今,沿袭着神秘东方的某种美感之源,又在现代不断发展的美学概念里变革交融。厚重的文化和设计的温和,也许正是它的迷人之处。我想着将自己对“中国风”的设计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也能加深自己对“中国风”产品设计,尤其是UI设计概念的理解。

背景: “中国风”是什么?

“中国风”风格究竟由何而来?从“中国风”这个抽象概念中提取具象化的元素和属性,会让设计更加深动和形象。

“中国风”被运用在多个设计领域,从空间建筑设计中强调的“雕梁画栋”,到手工制作上的“木皿玉器”,虽离平面设计有距离,但一来设计本身就强调多角度视角的多元组合,再次主题元素下“一切皆设计”,它们都能带给设计新的灵感和启发。

查找资料中发现,近年来一些试图与中国传统建立联系的,当代以各种中国元素作为主题的艺术活动,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伴随大环境下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可以认为它背后是隐藏着一种国家形象的自我意识的。

怎么理解这一点呢,从晚清以来中国对于自身和背后文化有了某种程度的意识转换,这种转换形式虽然是被动的,却是有利而合理的。来源于外在世界新文化意识的外在冲击,让中国从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世界蓝图逐渐朝着理性的方向发生改变挪移,在他者的视角重新搜寻自我的文化。这种体察视角让过度被放大的某些元素回归合理的区间,让某些不太重视的元素有了再组合的可能。

中国传统哲学信仰,是“中国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围绕着“天人合一”这个中心命题,设计的外显表达和内在蕴意,都要根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比如,道家讲求个体与自然的相随和感受,“宛自天成”、“道法自然”下有了大量设计上对材质的思考。比如苏州园林。而“不可居无竹”的概念也让对竹子的设计使用深入了生活的细节。再如儒家讲究的“中庸”思源,在大局和个体,注重和谐又显庄重中,影响着“中国风”设计有时要顾及“稳重平和”、“对称有序”的思维过程。

这些哲学信仰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也不断向表层过渡,形成了对设计,尤其平面设计更直观具体的影响。比如,古代中国的儒家所指的君臣文化,确立了黄色代表帝王,青色象征百姓的基本色彩运用理论。而封建制度下的信仰变迁,留存下来了社会阶层的划分,贵族尊崇奢华,提显了龙纹图形,士人崇敬自然,抬升了山水元素。

某些时候,狭隘的民族主义语境,会让设计元素偏重功利化的自我表达而陷入“中国风”设计的字面陷阱,这使得“中国风”常常成为一句浅层的工具化的口号。要想与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关联,避开机械的工具复制,反而需要更深入的思索“中国风”设计的语言。例如,同属东方文化的日本,在设计运用上有着成熟的表达思路和设计语言框架。例如,战后的日本,为了避免盲目搬用美国文化趋势,提倡亚洲当代艺术的独特内涵,而出现的“物派”设计艺术。这里不展开进行论述,但单就“物派”表现出的当代文化的巧妙东西方冲突和融合,还是很值得在设计思考中去借鉴的。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中国风”设计的本意是要传达那些优秀的有趣的积极文化,所以放弃守旧心态,并学会思考普世价值所需也至关重要。比如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剧组深谙“中国风”之道,但并没有使用“孝道”这种一意遵从父母意愿的故事线索,而是稍作调整,换作了背负家族荣誉而战的发展脉络。这样故事就能在东方文化和西方审美中找到较好的平衡。设计才能被人接受。

对“中国风”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后,让我们试着对它在设计中给予的关键方向参考做一个简单归纳。

  1. “中国风”元素设计有明显的反功利主义特征,也就是说相对于实用性,更在乎的是对产品使用者身份或心态的体察。这在古代君王奢侈华贵的皇族设计中可以看出一二;
  2. “中国风”要表达人文情感,特别要注意对自然元素的变形使用;
  3. “中国风”设计不是“中国传统”设计,需要在中国元素和全球文化中找到契合的关键点。

书法:特别的艺术形式

由于UI设计的平面绘制来源于“观”这一直接的视觉动作,并且“中国风”元素中的水墨、书法都可以在艺术展览中轻易发现,因此“书法”这一元素经常使用在许多的标识设计中。

相信不少设计师都看过《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原研哉在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对“白色”的极富美感的设计案例。白色本身让人联想到的是缺省与余留,我个人也把它看成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设计符号。

再回头思考“中国风”中的书法艺术元素。其实深受唐宋文化影响的日本,本身也有着大量的对中国书法元素的引用和显露。所以我试着用第三者视角来进行设计观察,从日本的书法文化来观察中国书法,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呢?

在日本,人们把书法叫做“书道”。日本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嵯峨天皇、空海等始创了日本的“唐式”书风。经过长时间的地域发展和演化,日本书法艺术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和艺术气质的“和式”书法艺术。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法,随着中日在那个时代的频繁的民间交流,王羲之的书法在日本也成了较为流行的书法体系。有专业的书法研究者就指出,在日本现存最古诗歌集《万叶集》中就能找到王羲之书法的影子。

下面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万叶集》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风格异同。

3

上图为《万叶集》

4

上图为《兰亭集序》

由于这是设计讨论,而不是书法艺术鉴赏,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们只需重点关注整体上带给你的感觉。在日本书法艺术中体现出的是一种相较恬静的气息。字与字之间距离稳定,大小遵循既有的尺度,给人整洁清凉的感觉。而兰亭集序则娟秀灵动,不拘泥于字面大小,整体布局显得宏伟大气许多。而如果观察每一个单独的文字,书法作品就有了小家碧玉的清秀与剑拔弩张的豪放两种情感表达。

这是和我们的主观印象吻合的。日式料理店的品牌设计,如果融合有书法艺术元素在其中,那么通常也会选择较为温和的表达形式。比如通过构图差异或明暗变化来让设计更接近圆润。而中式店铺较多更为直接和热烈,张力更厚重有力的书法体更受欢迎。比如曾有设计师朋友给我发来这样的设计方案,要对一间想要打造中国菜系厨房的品牌logo进行重塑,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形式。

享南logo1

这个设计中,由书法变体带来的变化形式有着浓浓的古典色彩,显得沉稳踏实,这给了餐厅品牌“安全可靠”的语言传达。只是形式的稳重让现代餐厅少了几分现代餐厅所需要的活泼的动感气氛;不拘泥大小的豪气书法体少了几分对于食物的尊重和对食材素雅的表达。因此,设计者在文字两侧用“线”这一元素进行了贯穿,来营造平衡感的同时增添整体设计的规则性。为了增加活力,在右上角用传统书法中的印章来进行映衬,红色的印章和黑色文字相辅相成,色彩的搭配也恰如其分,让人觉得很舒服。这种设计形式就是对“中国风”书法元素的一例漂亮的运用。

功夫:热烈的诗意表达

功夫作为“中国风”元素中最具动感效果的设计形式,也经常被当做中国文化的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一点从这几年很热的《功夫熊猫》这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看出。虽然《功夫熊猫》有时会被批评成来圈中国人钱的商业制作,但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有着美国式英雄主义的情节,受感染的中国文化的外衣显得更自然而现代。通过视觉元素将“功夫”这个神秘的东方元素展现得生动有趣又富于寓意,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何况退一步讲,商业化就是市场的本质,做得好票房高这并没有什么可丢人的。

从“功夫”这个元素着手进行设计,就需要对“功夫”抽象特征进行具象化的提炼。我为“功夫”元素整理归纳了两个特点:

1.传统而富于哲理性表达

中国功夫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让古时的英雄骚客都具备着“文武双全”的精神寄托。这种内外兼修的特性,强调着文化的“传统”本质在“功夫”中有着固有的存在区间;而这种文武交融合一的形式本身,特别类似于“天人合一”中的哲理趣味。更直接的在于,“功夫”大家们,常常区分着不同的门派和帮别,而其中那些模仿自然特性、动物特性的“功夫”并不少见。比如《叶问2》里门派挑战时出现的“螳螂拳”、“猴拳”等等。这种模仿满含着向自然求学的哲理韵味。更无需说那些“地煞拳”、“鱼门拳”这样名字中就透露着自然先贤智慧的武术名称。

因而,设计“功夫”元素时,可以考虑在设计中彰显某些哲理韵味。比如在色彩或图层比例上传达出谦逊或智慧的感觉,让整个设计显得像香水一般富有层次。

2.注重技巧和趣味

“功夫”的核心是击打的技艺,形如太极拳中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的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讲究的都是技巧性。互联网圈中马云练习太极,估计只有技巧是吸引不了大佬的,除了在练习中来体察招式感悟某种哲理外,趣味性也很可能是它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功夫”遵循着既有的套路,但又有“动静相生”、“刚柔相济”的表达,这是一种对内心愉快的追求。往大了看,好莱坞对中国功夫从来兴趣盎然,那些经典的电影不都是有趣好看才让你掏钱去看的吗。

这种技巧和趣味的文化属性,在设计中给予我的灵感是,旧有工具的使用都可以附加在现有互联网符号的基础上。比如用功夫的主题去设计一家卖汉堡的餐厅,可以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技巧,而激烈的画面冲突则表现了趣味性。这种设计就是可以找到理论支撑的设计。

例如,在一些优秀的icon设计中,可以看到他们借助“刀光剑影”这个抽象元素,提炼了动感的战斗冲突画面感,同时辅以细腻的物件描绘,让这个产品都得到了品质上的提升。这里试举PSOFT公司的App Store推荐应用Zen Brush图标为例。

zen brush

在这个icon设计中,我们为什么既能发现锋利的棱角,也能找到泼墨造就的动感意境呢?有了以上理论支撑,就不难理解在对“功夫”元素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力量感是如何表现功夫技巧,以及动感的场景绘制是怎样体现趣味性的。

 

作者:宋碧玉(微信号:s2499188190)平面设计新人,UI/UE执念者。

本文由 @宋碧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