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专业沉淀的反思

0 评论 12576 浏览 20 收藏 5 分钟

相信很多设计师也和我一样,不喜欢被动接受一个又一个业务需求连续轰炸,而渴望多沉淀自己在体验设计上的专业输出,如微交互创新、数据可视化、组件化规范化、成体系设计方法论等……但如果脱离了产品业务现状,而只是纯粹专业输出的话,则难免有空中楼阁、不接地气的嫌疑,说服驱动利益相关方将其落地时也会困难重重。这周在业务对焦会中得到了同事们一些将专业沉淀和业务目标更好结合的建议与启发,记录下来。

落地核心业务价值,不要无关痛痒抠细节

八面玲珑的完美产品是几乎不存在的,只要我们稍微用心去感受寻找,给产品列出一大堆用户体验细节上的优化点似乎并不困难;但是当我们兴冲冲地尝试提案给产品和开发时,却常常不能那么顺利地得到认可和执行,就算成功说服他们上线了,也掀不起什么波澜,给人一种「改不改都一个样,还给我们增加了工作量」的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多是因为设计师在抠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而无法落地到产品的核心业务价值上来,或虽有关联但不会表述引发误解。

在不断迭代变化的产品生命周期里,「将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完美极致」并不是那么现实。当我们去考虑推动产品的用户体验优化时,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可优化点,要结合产品的核心业务价值来进行衡量和判断,和业务方了解清楚产品在核心链路上存在什么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布、不同用户角色对此的痛点、产品方对此的功能解决方案等,由此再推导出体验设计上的优化策略;优先抓那些对核心价值有较明显促进的地方,而非在小格局的细节里越陷越深、盲目优化不能对产品核心价值带来明显促进的点。

量化体验衡量标准,证明设计的业务价值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反思过,为什么在设计的产品上线后各种数据光鲜亮丽、拿到良好业务结果之后,我却会迷茫这究竟是否是我的功劳,还是换一个人来设计也没差。

而现在组内明确接下来的规划时,提出设计师需要主动量化体验衡量的标准与目标,而不能套用运营和PD的业务数据指标。毕竟像PV、UV这些运营数据的相关影响因素太多,一个体验很烂但推广很给力的产品也许一样表现很好,不能证明设计在其中贡献的价值,而像满意度、费力度、转化率等则能更准确地衡量出产品体验设计的好坏。明确体验衡量标准后,设计师看到对应数据的上涨也能有更强的成就感、更有底气地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结合他人目标感受,忌自我中心孤军奋战

像DPL组件规范、设计模版化这种事情,其实对于产品业务本身的提升并不那么容易看出,但为什么却能被驱动起来呢?因为它能对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带来帮助,能更好地满足运营和PD的紧急需求,迅速转化为设计方案上线;对于前端来说,也能落地为他们的专业沉淀,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除了对产品业务价值的促进外,我们也要思考专业沉淀对于日常工作协同的意义,除了自己的KPI,对利益相关方是否也能产生正面价值?而不是让他们觉得「做出来了好处都归你,我们白白加了工作量」,进而抵触和否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鸿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