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与自营商品管理系统比较

1 评论 8583 浏览 82 收藏 15 分钟

在电商庞大的后台系统中,商品、仓储、订单是最核心的三个部分,而在这三个核心中商品又是重中之重。从商品管理系统可以看出电商企业的业务模式,做商品管理系统的同学们,既要吃透本公司业务,还要借鉴大厂同行的经验,才能设计出支持业务又可扩展的商品系统,不得不说耗费了大量的心力。为了与广大pm小伙伴们更好地交流,现将获知的一些认知做下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前来交流互相学习。

1. 名词释义

多数电商公司,会从一个模式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向其他模式拓展。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电商,多为混合模式,盈利业务也林林总总。为了行文方便及理解一致,本文先将几个关键模式做如下定义。

1.1 平台模式

平台模式类似线上商业地产,平台自己不经营买卖,通过向商家提供卖场及服务来赚取利润。用户在平台上购物,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百货商场里找各个摊位的店主买东系。这种模式下平台的库存风险、资金风险更小,但是对流量的要求会很高。

淘宝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台模式的电商公司,京东虽最早以自营起家,但不久也开放了服务多样的POP模式。不过不管平台向商家推出哪些运营服务、仓储服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但商品归属商家的本质仍然没有变。

1.2 自营——买断模式

买断即零售商以自有资金承担风险、找供应商采购货品后,自己做库存管理并售卖到下游。在买断模式下,电商平台承担的也是零售商角色,用户在买断平台购物时,就像是在一个种类齐全的大超市买东西。国内外各大电商平台都会发展自己的买断业务,只是占比不同。

1.3 自营——寄售模式

自营的概念早期仅特指买断合作,随着零售商品牌和信誉的建立,也逐步将寄售纳入自营业务范畴。寄售时,零售商自身不进行买进卖出,而是提前将货物进到自己仓库及卖场,以平台的名义来帮供应商卖货,货物卖出后通过销售抽成来获取利润。

有些大品牌商,由于对渠道和价格管控都有严格要求,不会贸然发展买断形式的下级经销商;同时还有些刚起步的新供应商,为了寻找市场和爆款,也会借寄售的方式来投石问路。

2. 商品管理方法比较

2.1 商品信息

谈商品管理避不开商品信息。商品信息内容繁多,会方便叙述,本文暂将商品信息归为基本信息、销售信息、上架信息、供货信息、物流信息、资质信息供6大块,每一块的具体内容及释义如下图:

2.2 商品管理流程

2.2.1 平台商品管理流程

平台模式下,商家需要在平台上开店,然后在店铺内上传商品。

管理入口:商家后台、平台管理系统。

关键流程:平台配置上架规则→商家上传商品→系统判定上架→平台自动或人工巡查→商家运营。

参与角色:商家、运营。商家对商品的全部内容及上下架负责,平台运营主要从事规则制定和巡查,一般情况下商家不太感知到运营的存在。

特点

  • 上新规则与店铺强相关。由于是商家直接在店铺内上传商品,而店铺通常有等级或评分的差别,不同等级或评分的店铺,在商品上传的数量和质量上要求都不一样,比如个人店铺相对于企业店铺要求就低一些。
  • 商品信息所见即所得。用户能在前台看到的商品信息,都由商家自己填写,主要包括「基本信息+销售信息+上架信息+物流信息」。
  • 上传即上架,流程简单。商家上传商品后,会先经过一遍系统的校验,校验通过就上架成功,没有人工的干预。
  • 商家管理自主性高。由于商品和店铺都属于商家所有,只要商品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平台规范,便可以自由对商品上下架;也可以在商品标题中设计热词,以提高商品曝光机会。
  • 商品编码生成规则:上架成功伴随着商品编码的生成,编码可能与店铺存在关系,主要用于后台管理用,商家会更关注品名及内部料号。

2.2.1 买断模式

供应商在供应商平台上传商品,由调研、质检、文案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货源关系建立,后续由运营挑选上架。

管理入口:对于供应商来说会需要用到供应商平台,对于平台来说可能为商品管理系统(各公司自定义)。供应商在供应商平台上传商品后,数据会流转到商品管理系统,平台方工作人员在商品管理系统做审核、上架、运营等事务。

关键流程:平台配置上新规范→供应商上传商品→调研、质检、文案等审核→运营挑选上架→日常运营。

参与角色:供应商、调研、质检、文案、运营。前四类角色会决定商品上传是否通过,运营决定商品是否上架。

特点

  • 商品信息界限清晰。供应商上传的商品信息主要有「基本信息+供货信息+物流信息+资质信息」,而商品到c端用户前还需文案补齐「上架信息+销售信息」,供应商不需要对商品售卖信息知晓或负责。
  • 商品上架有一定门槛,流程较长。由于商品在上传后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审核通过后还要依据运营决定何时上架,因此整个过程会耗时较长。
  • 供应商商品管理自主性低。供应商仅能参与货权向零售商转移的环节,对于商品从零售商向用户转移的过程无权决策,也就是说商品的曝光机会、商品生命周期管理都由平台说了算。
  • 商品编码生成规则:文案审核通过后便生成商品编码,编码会作为供应商与平台进行商品信息互传的唯一码。

2.3.2 自营——寄售

寄售的商品管理流程与买断一致,不同的是,寄售供应商也会参与到商品从零售商向用户转移的环节。

管理入口:供应商平台。流程上与买断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关键流程:平台配置上新规范→供应商上传商品→调研、质检、文案等审核商品→运营操作上架→供应商&平台共同维护

参与角色:供应商、调研、质检、文案、运营。与买断不同的是,供应商也要参与到文案和运营的决策中。

特点:

  • 商品信息多方共有。由于寄售模式下,商品售出前都归供应商所有,同时供应商与零售平台多还会签订销售协议,所以供应商在上传商品时需要提供商品全部信息,即相对买断的「基本信息+销售信息+上架信息+物流信息」外,还有「上架信息+销售信息」。
  • 商品上架链路较长,但较高效。寄售供应商与平台在商品管理中的配合会较为紧密,商品审核较快,通过率也较高。
  • 供应商商品管理自主性一般。寄售是供应商和零售商共同决策商品的销售策略,因此寄售供应商的自主性比买断供应商要高,比平台商家低。
  • 商品编码生成规则:文案审核通过后便生成商品编码,编码会作为供应商与平台进行商品信息互传的唯一码。

2.3 商品管理难/痛点

2.3.1 平台模式

平台模式有以下两方面难题:

(1)上架规则管理

由于平台是商家自主上传商品,上传即上架,平台须在开放给商家前,制定好完整详尽的商品管理规则,以保证商家的用户体验及平台的合法合规性。规则需要涵盖产品的各方面,如:

  • 授权许可。哪一类商家可以出售哪些类目哪些品牌的商品,需要企业营业执照与品牌授权书做支撑。系统需要在后台进行信息存储和判断,以保证在商品上传初入口就进行规范管理。
  • 图片规范。哪些类目商品必须有尺码图、规格图,一款商品至多与至少需要多少张图片,图片像素应满足多大的要求,图片内容是否涉及侵权,图片是否与市场当地文化冲突,图片拍摄视角是否得当等等。这些规范的制定需要极大的成本投入,早期可能还能通过人工进行审核,当平台商品量足够大之后,必须考虑由计算机自动处理。
  • 标题与描述规范。标题和描述除了会影响用户搜索体验及购买转化外,还是商品是否侵权的重点检测区域。比如标题出现了非注册授权的品牌代码,描述中出现了外部产品链接。同图片规范化管理一样,也极大依赖算法。
  • 定价策略。同线下市场一样,电商平台也要遵守市场规则,防止出现商家垄断定价或者恶意竞争;同时,也要平衡商家利润和平台价格优势,制定商品定价阈值。逢电商购物节时,还要策划各种大促营销活动。

(2)商品唯一性管理

在一定程度内,扩大商品在不同店铺的重复率,可以营造健康的竞争环境,给用户带来实惠。但过多的重复率,将会使用户眼花缭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平台需要结合市场要求,利用关键词、图像识别等技术,做好本平台商品的唯一性管理。

2.3.2 自营模式

不论是买断还是寄售,本人认为最大的还属于人力问题。

由于电商的自营通常是由平台充当零售商,零售商在上架商品前,往往要经过选品、溯源、上新等等这些环节,才能把一个商品信息展示在推到用户面前。选品环节非常依赖检验买手,引入环节又非常依赖审核人员。

为了保证审核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般会安排多个职能参与审核,但审核人员一多势必拉长了审核市场。而且,一旦审核过程不顺利时,信息会反反复复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传递,带来时间成本。

因此,做自营的电商在供应链系统设计和管理上,都无不围绕着降本增效这一目的展开。

3. 总结

如前文提到,现在大多公司都是混合模式,有的是从自营扩展到平台,有的是在平台上增加自营。在设计单一模式的商品管理系统上,已经有很多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如何在单一模式的基础上,兼容多模式,才是现在商品管理系统的难题。

这些都需要多历练、多踩坑、多避坑,再慢慢摸索出规律和方法,从而设计出稳健又不失柔性的商品管理系统。

商品管理的内容繁多,本文主要以流程和内容为触点做了简单总结,像前后台类目管理、品牌管理、规格管理、库存管理等等都未提及,并不表示其无足轻重,小伙伴们如有意,可以评论区交流。

 

本文由 @舒文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谢谢作者的分享 流程图和关键点说明非常清晰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