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如何设计?

72 评论 22614 浏览 218 收藏 10 分钟

笔者所做的产品增加了社区属性,在上线了「发动态」功能后,我们将评论需求排在了2.1.0版本。在这里正好也总结回顾一下对于评论区的设计。

做评论区的目的是在于提高产品活跃度,提高用户黏性,增加用户互动,营造良好氛围,从而增强产品关系留存、打造社交关系、话题动态后续讨论。

对于用户的需求是作为动态发布者可以了解他人对内容的看法,希望有所收获。同时作为动态消费者可以发表见解或表达态度,并希望获得反馈及认同。

 互动形式

我们从用户互动性的维度将「评论」形式分为三类:

  1. 单向评论:用户评论后,任何人均不可回复。偏向于让用户发表观点,但不希望用户产生互动,重心更多放在内容上面,不过这种没有反馈机制的设计有点难把握;
  2. 双向评论:用户评论后,仅作者可回复,强调作者与用户间产生互动(如微信公众号),互动性不强,引导用户基于内容去进行评论,属于弱社交形态;
  3. 多向评论:用户评论后,任何人可回复,且可多次互动(如微博、知乎、facebook等),互动性强,可以基于内容评论,也可以基于评论而评论,通常该类别下的评论区会相对其他类别活跃,属于强社交形态。

基于以上三种互动的形式的优劣势,我们选择了适合CatchU!的 强社交属性的多向评论的互动形式。

接下来则需要考虑多向评论如何展示。

展示形式

目前主流的产品中,常见的多向评论展示结构有:主题式、平铺式、盖楼式 3种结构。

主题式

区分评论的子母关系,即针对动态的评论视为一级评论,针对一级评论的评论则视为二级评论。(如微博、小红书)

这种展示形式的优点是一级评论与二级评论关系清晰,每条一级评论均可成为话题互动的延展,同时二级评论区域方便用户浏览对话过程,有利于提升用户互动,营造热度。

缺点是二级评论的曝光权重低于一级评论,如果有新的二级评论产生,围观群众则需要先定位一级评论去查看。

平铺式

平铺式则不区分子母评论关系,无论是对动态、对评论的评论,都视为平级的评论。(如微信朋友圈、虎扑步行街)

优点为让所有评论均获得曝光的机会,且新评论产生时能够快速找到。

缺点是评论回复内容没有连续性,导致后来者浏览对话体验较差,对于话题互动延展相对困难。

盖楼式

盖楼式是将所有引用的楼层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如网易新闻)

优点在于对话过程清晰可见,阅读连贯性好,视觉上也具有冲击力,当楼层足够多时场面比较热闹震撼。

缺点:盖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对于后来者或后面的评论来说体验较差。

由于我们的产品是一个开放的陌生人社区,是在做话题引导用户进行交流,更多的是在做内容,那么在评论区的交流就需要连贯性,以便于后来者能够有好的阅读体验。因此选择了主题式的展示形式。

评论排序规则

对于评论排序,目前主流应用采用的形式分为两种:时间排序、热度排序。

1. 时间排序

  1. 时间顺序,提高评论对话的连续性,提高用户体验,让后来者轻松浏览,愉快参与;并且有的产品延伸出来的占领沙发的寓意,最早评论的曝光度最高。
  2. 时间倒序,将最新评论展示给用户,让用户及时看到最新评论及回复,注重当下的即时交流,较新的评论可能价值更大。

2. 热度排序

(1)点赞数

对于点赞数多的优先展示,即被认可的优质内容将会有更大的曝光率,有利于评论区的热度引导,激励用户生产优质内容。

(2)回复数

根据用户回复评论的数量来衡量该评论的互动性,一条评论越多人参与回复,则表明该评论具备话题性。

将较多人回复的评论优先展示,更有话题性/争论性的可以吸引用户进来消费;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用户参与评论互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做分类聚合,避免重新信息的产生与展示。

我们的设计则是一级评论采用了时间倒序,二级评论则使用时间顺序。

除此之外,综合了热度排序的优点,每条动态会产生一条「热门评论」,即点赞人数多、时间越早则可成为「热门评论」。

评论按钮设计

评论按钮的放置通常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评论优先级较高(如Instagram),鼓励用户进行评论,使用户在感官上快速参与话题的讨论。

缺点则是弱化了用户在动态详情页面的其他操作,如点赞,分享,收藏等。

第二种是评价及点赞等操作在同一层级(如微博),没有偏向性的引导用户去做出某些行为。

我们更希望引导用户多去评论,所以选择了第一种设计方案。

评论操作

评论的操作常见一般有:回复,删除评论,举报,复制,点赞,转发。更多则有:隐藏该对话,屏蔽该用户,关注该用户。

点击评论选择:点击评论区,弹出操作选项(如微博、即刻、Facebook),优点是操作简单,给用户更多选择空间,同时的在评论下部有快捷回复按钮。缺点则是用户在点击评论进行回复时会多出一步。

点击直接回复:点击评论区弹出键盘(如微信朋友圈、知乎),优点是可以快速进行回复,将不常用的举报,删除收入了右上角‘···’按钮中,弱化了回复以外的操作,同时在回复下方同样有回复按钮,意为可快速回复。缺点则是评论下方的快速回复按钮与点击评论直接回复功能重合。

我们在该部分的交互设计使用了「点击直接回复」的方案,目的仍然是希望以后能够快捷进入到评论环节产生更多的内容。

本文从互动形式、展示形式、排序规则、评论按钮设计、评论区操作进行了优劣势的对比,进而选择适合自己应用的设计方案。能够帮助设计师在做交互设计时的思路梳理,也为说服团队其他非设计部门的同事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者:colA,公众号:babykoala与产品设计

本文由 @col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高拉,微信公众号:高拉

本文由 @高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评论区违禁词的监测和管理是个问题啊,这方面怎么设计呢

    来自北京 回复
  2. 怎么监测评论违禁词啊?

    来自北京 回复
  3. 1

    来自广东 回复
  4. 测试

    来自重庆 回复
    1. 测试++

      来自重庆 回复
    2. 来自广东 回复
  5. 测试

    来自广东 回复
  6. 哈哈

    来自上海 回复
  7. 你好

    来自湖北 回复
  8. 百度地图

    回复
    1. 111

      来自北京 回复
    2. 111

      来自四川 回复
    3. 111

      来自广东 回复
    4. sss

      来自中国 回复
  9. 那更多东西,比如该用户已注销怎么展示,改了昵称头像怎么办,删了评论怎么办这些又该如何处理呢?

    来自湖北 回复
  10. 学到了

    回复
    1. 测试

      回复
    2. 测试

      来自湖北 回复
    3. 测试

      来自四川 回复
    4. 测试

      来自四川 回复
    5. 111

      来自北京 回复
    6. 111

      来自北京 回复
    7. 11

      来自陕西 回复
    8. 测试

      来自四川 回复
    9. OK

      来自广东 回复
    10. 1111

      来自湖北 回复
    11. 测试

      来自湖北 回复
  11. 赞!

    来自浙江 回复
  12. 扎实呀

    来自北京 回复
  13. 所以还是选取符合自己定位的

    来自广东 回复
  14. 赞👍

    回复
    1. 回复
    2. 测试

      来自四川 回复
    3. 1

      来自北京 回复
    4. 1

      来自北京 回复
    5. 1

      来自北京 回复
    6. 测试,即学即用

      来自广东 回复
    7. 测试

      来自台湾 回复
    8. 胜多负少

      来自北京 回复
    9. 1

      来自上海 回复
    10. 哈哈,这里只能对一级评论进行评论

      回复
    11. 测试

      来自北京 回复
    12. 11

      来自陕西 回复
    13. 2

      来自广东 回复
    14. 1

      来自广东 回复
    15. 赞赞赞

      来自湖北 回复
  15. 学习到了,最近在设计在线资源平台的评论区。就在思考评论区要不要设计成一个多向的。后来想了一下大家目的还是学习,交流意愿很弱,就做了单向评论。

    来自福建 回复
  16. 学习了

    来自浙江 回复
  17. 很棒

    回复
    1. 👍

      回复
    2. 确实

      来自上海 回复
    3. 不错

      来自河北 回复
    4. 目前除了网易盖楼是多级的,微信是一级平铺回复,大多数好像都是二级的

      来自北京 回复
    5. 可能因为现在的社区大多是内容主导的吧

      来自河北 回复
    6. 来自河北 回复
    7. 11111

      来自上海 回复
  18. 有没有评论区的后台管理分享呢 😉

    来自北京 回复
    1. 同求

      来自河北 回复
    2. +1

      来自北京 回复
    3. **

      来自广东 回复
    4. +1

      来自河南 回复
    5. r

      来自广东 回复
  19. 学习到了,感谢分享哦,其实对于社区我还有一些问题,就是当ugc形成一些规模后,会不会产生pgc呢?而如果产生了这种关键意见领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去维护他呢?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社区来讲,这种kol有时是可以带动我们社区的一种氛围的,让普通用户愿意去分享互动,促进活跃。

    回复
    1. 我认为是的,平台足够成规模就会吸引商业性质的用户去生产PGC。这样一方面为自己带来流量营收,另一方面对平台是促活的作用。具体维护我觉得还是要看平台的性质和当前的规模,比如携程旅拍目前鼓励用户生产pgc,而微博可能在现阶段并非全面支持,反而会给部分kol限流。

      来自陕西 回复
    2. 你说

      来自浙江 回复
    3. 1231313

      来自广东 回复
    4. 很多社区类产品 自有pgc其实就是产品运营从ugc培养起来的

      来自香港 回复
    5. 赞同~

      来自广东 回复
    6. 是的

      来自广东 回复
    7. 111

      来自广东 回复
    8. 1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