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 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体验?

4 评论 19256 浏览 260 收藏 29 分钟

用户体验是用户期望与产品反馈之间的落差,落差越少,体验越好,落差越大,体验越差。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用户体验会趋向于圈层经济、消费升级、愿意为设计买单、习惯于被服务,而用户需要的体验是够安全、被打动、被取悦,以及有共鸣。

我生活在南京,这座城市有一道大众小吃叫做“小煮面”,做法是取一口小锅,煮上一锅水,待水将开未开之际,将面条、肉丝、猪肝片、皮肚、榨菜丝、小青菜、木耳、西红柿片等多种原材料放入,然后再加入盐、姜、油、鸡精等调味料,精煮8-10分钟即可。小煮面佐料丰富,面条爽滑筋道,汤口浓重,所以广受市民的热爱,做小煮面的餐馆也是遍布城市各地。然而小煮面也是很考较厨师手艺的一道吃食,若原料不够新鲜、调味配比没有特色、火候控制又不到位,那做出来的小煮面会口感绵软、汤口浑浊、味道失衡,所以好吃的小煮面馆,向来是门庭若市。

其中有一个现象很让我感兴趣,一家面馆的店门口,常年停着各式豪车,宝马奔驰奥迪都算平常,保时捷宾利也并不少见,均是食客开来的。但这个面馆有个特色,就是环境差,极其差,桌子四张,每张桌子仅够坐4人,其他人怎么办呢?小煮面出锅时极烫,万万不能端着吃的,于是老板娘会搬出若干个四脚凳子,再拿出若干个极矮的小板凳,每个食客一张四脚凳,用来放面碗,一张小板凳,用来坐,往往在店门口排成一字长条。甭管你是开桑塔纳的还是开保时捷的,都这待遇。食客们也都习以为常,岔开腿坐在小板凳上,翘首以盼老板娘端来一碗碗巴子小煮面,然后就呼啦呼啦的开吃。这种场景,在午餐钟点的时候,极为常见,也蔚为壮观。

我为什么会很感兴趣呢?因为这个场景让我思考一个问题:用户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体验?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用户为王”的理念可以说是听到耳朵都要起茧子,从业良久,无论是自家产品,还是别家竞品,对用户心理、用户场景、用户流程等等的研究实践也数不胜数,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去迎合用户。

比如客服喊用户为“亲”的,APP里要评价说“跪求好评”的,确认Button文案是“朕知道了”的,推送短信里开头就是“小主”的。

按照现有的用户体验标准来说,这家面馆无疑是不合格的,环境差、服务差(除了把面端出来就没服务)、甚至连吃面最起码的位置都无法满足,照理说这样的面馆无法与更注重环境与服务的面馆所淘汰,但为什么每个挑剔的用户进了面馆以后都像突然变乖了呢?

我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期望与产品反馈之间的落差。落差越少(甚至是负的),体验越好,落差越大,体验越差。

pt1

在这个公式中间,最需要研究的是用户期望,那么用户期望又是由什么组成呢?

我认为,用户的期望是有比重的,分级的。拿“巴子面馆”这一案例来分析:

最基础的期望,是安全感;

面馆能够成为热门门市,而且经久不衰,从用户朴素的分析来看,饮食安全是能得到起码的保障的。这一点期望,是符合的。

最核心,占比重最大的期望,是对产品本身核心功能的期望;

小煮面是食品,面好不好吃,是占比最大的用户期望,符合这一条,那就符合了食客的核心期望,“巴子面馆”无疑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从门庭若市的景象就可以看出。

然后是对共同用户群体的期望;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当用户进入到群体之中,体验将会趋同于群体的共性。还是拿小煮面的案例来说,虽然用户里有开保时捷的,有开桑塔纳的,但在美食面前,他们都是爱吃小煮面的这一群体,所以大家都可以接受排队、就餐环境差这些体验上的不适,并且安之若素。

最后才是对环境、价格、服务等支撑环节的期望。

这些期望面馆无疑满足度不够,但有了上面的基础,这些环节已经不是左右用户选择的因素了,所以才能出现上文中的场景。

而产品反馈,也就要依据这些用户期望来下功夫,要保证食品安全,就要选用靠谱的供应商,控制食材与调味料的新鲜程度;要保证最核心的口味有竞争力,就要研究出自己的秘制配方,从而打动挑剔的老饕的味蕾(巴子面馆的辣油是极好的,别处吃不到);比如价格,就要制定的既不吓走食客,也能自己赚钱;比如环境,就要根据成本来尽可能好的提供就餐环境。。。

说到底,用户体验并不复杂,摸清楚用户的期望,然后相对应的从产品层面去反馈,去满足,甚至去引领,这样用户体验就会变得比较可爱。

说完“面馆”的案例,还是要说回互联网。我们研究用户体验,就要先了解用户体验的发展趋势。通过思考与总结,我认为,在互联网发展至今日,中国的用户体验的需求发展大致有以下趋势:

pt2

圈层:不是所有人需要的都是一样的

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成熟、服务业的进步,造成了用户需求的圈层现象。圈层是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在产品极度丰富、市场非常成熟的基础之上的。圈层代表了用户核心诉求的个性化,代表了一群用户对某个重点需求的集合与放大,以及市场对这一需求的响应与满足。其实圈层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也是存在的,比如摄影圈、音响圈、动漫圈等等,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电商的发展迅猛,圈层现象的经济价值被不断挖掘,不久的将来,每一个用户都属于某个或某几个圈层,某个核心诉求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

升级:消费升级是大趋势

中国人在日本、韩国爆买已经是频繁可见的新闻了,不单在国外,国内凡是主做消费升级的商家,都暗暗的在数钱。这往大了说就是普通民众所享受到的改革红利在不断释放,往小了说就是老百姓都有钱了,都想享受更好的生活,于是买买买。这一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崛起的时候,全世界也在惊呼日本人在到处买买买玩玩玩,只是现在主角换成了中国人而已。这波消费升级的势头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的主流都会是“升级”这两个字。

设计:愿意为设计买单

相比上世纪来说,更多的用户愿意为设计买单。互联网给用户带来的全球视野,以及由苹果、百威、可口可乐等世界大品牌不遗余力的宣传所带来的重视设计、重视包装的理念,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各类APP的设计不断改善,MUJI这样的以设计为主的品牌得到了热捧,在淘宝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豆瓣市集上的设计师集市,均是用户欣赏设计、愿意为设计买单的明证。从电影市场上,2015夏天的《大圣归来》票房黑马,今年夏天的《大鱼海棠》受到追捧,可以判断设计将会不断地发展,不久的将来,设计将从模仿西方到做出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方案,并且得到在广泛市场的应用。

服务:越来越习惯于被服务

这里的服务是附加在产品之上的狭义的服务,比如海底捞火锅的种种贴心服务。与西方不同,东方的传统文化中,享受服务能够带来一种身份上的愉悦感,就是俗称的“有面子”。服务是产品的重要补充,通过服务来对产品进行增值,这样的案例也绝不在少数,线下的海底捞火锅,就是把服务做到让用户欲罢不能的典范,线上的“三只松鼠”,也是率先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设计,让品牌得以快速形成口碑传播,从而脱颖而出。而随着互联网O2O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服务被设计出来,用户也在商家的补贴之下,越来越习惯于被服务。

研究趋势是为了指导设计,那么结合之前的内容,我们还是回到这个话题:用户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体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要素:

pt3

够安全

把安全放在第一个说是因为它足够重要。在所有的用户体验要素中,安全性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但无论其他要素多么的强势,一旦产品在安全性上出现问题,则其他所有的要素都无法挽回体验感的崩塌。举例来说,三聚氰胺事件没有发生之前,三鹿还是中国奶业的著名品牌,在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后,三鹿品牌非常干脆的倒下,至今没有办法复起。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够安全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

品牌的保证

如今的商业社会是品牌的世界,品牌代表了用户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同时也代表了产品对用户的信心展示与安全承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用户对产品的购买冲动往往来源于对品牌的认可。所以在品牌上附加对安全的保证与背书,是非常必要的。

可控的反馈

用户体验产品,抽象来说就是从头至尾履行产品所设计的业务交互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用户的体验感存在于对反馈的认知上。反馈需要被设计,设计的目标是让反馈变得可控。用户每一步主动发起的动作,都需要被迅速、明确、有效的反馈,否则用户会在这个流程中产生焦躁、困惑、嘲讽的负面体验。这是在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清楚的。

付出的安全

当我们站在产品设计者的立场,往往会轻视用户在选购产品时的付出。从一开始的选择的付出,到沟通的付出,到购买的付出,到使用的付出,到保养的付出。。。这些付出对用户来说都是成本,从精神到金钱,用户的付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如果付出后让用户产生不安全感,那体验必然糟糕。比如网购货品,如果付款之后商家迟迟不发货,那用户一定会给商家差评。理解这些付出,针对这些付出从流程上提供安全保障,是产品的义务。

被打动

这点主要是针对产品的核心能力来说。上面说了,用户的体验度=用户期望-产品反馈,任何的产品都是对用户期望的一种反馈的集合,这种集合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总结来说分为两个点:痛点和痒点。痛点是解决用户已经存在的问题,痒点是制造用户所期待的场景。只解决痛点会让产品缺乏吸引力,只解决痒点会让产品变得不接地气。所以要两点都抓,如此才能让用户被产品的核心能力打动。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被打动包括三个方面的表述:

能解决问题

产品之所以存在的基本原因,是产品响应了用户的某类需求,也即产品可以帮用户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不多赘述,关于痛点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比比皆是。

有设计感

如上文所说,用户越来越意识到设计的价值。好的设计可以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实现使用体验的倍增,也是将痒点的价值包装出来的一种方式。好的设计让产品看上去更加诱人,用起来更加顺畅,从而形成与竞品的显著差异。

与众不同

追求个性化是用户的普遍心理,在竞争充分饱和的市场上,个性化是使产品能够第一时间被用户看到的关键因素。互联网发展至今日,已经可以实现C2B的深度个性化设计,即基于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定制,这无疑满足了很大一部分用户追求与众不同的体验心理。

被取悦

除了产品本身具备打动用户的核心能力之外,如果能够提供对用户情感上的照拂,则会让产品的体验更上一层楼。在商业社会产品竞争激烈的大势之下,谁能提供更接近用户、更有竞争力的服务,才是决定产品最终被用户接受,并让用户忠诚度不断提高的决定因素。还拿海底捞来举例,要说火锅的口味,海底捞并不能摆脱竞品,但亲切热情、无微不至的主动服务,让海底捞获得了很高的用户忠诚度和产品溢价。说到底,人是感情动物,都喜欢被取悦。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被取悦包括两个方面:

诚意与友好

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坚持认为计算机或者现在的人工智能无法提供到位的服务。原因是服务并不是生硬的对用户动作的响应,而是服务者将自己代入用户的角色,主动的去理解用户在产品体验中的各种付出和路径,从而带着一种“呵护”的情感所做出的行为。用户需要的服务,首先需要服务者主动释放出这种诚意与友好。

体现专业性

服务者的专业性是提供服务换取利益的根本。在服务的双方中,用户往往是站在非专业性的一边,期望的是服务者比自己更加专业。如果专业性无法体现,则服务很难让用户信服,体验马上变差。服务的专业性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体现,比如形象,服务者需要有配套的制服和工具,比如流程,服务者需要从专业性出发制定可执行的流程,比如用户教育,服务者需要在服务过程中注意对用户的教育,从而树立自身专业的形象。

有共鸣

人是群居动物、社会动物,寻求认同与共鸣是均是建立在群体之上的心理。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一经问世迅速火爆,为什么魔兽世界这样的大型多人在线游戏风靡世界十数年?都是因为用户通过寻求共鸣获得了在群体体验上的满足。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有共鸣也包括三个方面的体现:

被认同

人之所以加入群体,主要原因是需要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这会让个体的人感到安全。在产品与运营设计上,面向认同感的设计是必要的,比如在对用户的称呼上,在设计用户的成就上,这样的设计都会有正向的加成。

参与感

参与感是魔兽世界这样的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成功的根源,在魔兽世界中,每一个用户都参与了游戏构建的各个事件,并且从属于“公会”这样的线上组织,从而产生了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寄托是非常强烈和紧密的,所以可以看到今年6月份魔兽电影上映时,很多已经离开的玩家纷纷买票来观影,这就是参与感的价值。

能炫耀

人加入到群体之中,自然的会追求影响力,用马斯洛需求的表述来说,这是为了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炫耀作为影响力表达的一种方式,是用户的刚需。炫耀的普通表现是在微信朋友圈的晒照、发文,是在微博的加V,是在各个视频直播平台的直播。炫耀的高级表现是做群体的意见领袖,通过影响力去引导群体的舆论、兴趣点、价值观。影响力决定了用户在群体中附加在阶级之上的体验。

用户体验离不开产品场景的落地,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各类产品都在研究用户体验,一些产品的体验已经非常好了(比如电商、移动支付、出行等),当然也还有一些行业方向上的产品和服务,我认为存在用户体验上的提升空间,在此也总结如下:

pt4

汽车后服务

经历十来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城市中已经非常可观了,如此多的汽车需要的是长达5-10年的后续服务,包括保养、维修、保险、美容、二手售卖等等。汽车服务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性要求比较强,这点类似于医疗服务,用户是非常依赖于服务方的专业素养的。之前这一块市场采用的是4S店垄断的体制,由于垄断造成了用户体验并不好。现在垄断已经被打破,第三方配件的市场也逐渐成熟,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汽车后服务方向的产品会非常多,究其原因还是用户确实存在需求。但是从2015年开始,不少互联网汽车后服务的产品也相继倒下,根本原因还是用户体验不够好,用户的期望没有被满足,起码互联网产品并没有展示出比线下连锁店更好的体验。

长期来看,这一块的市场依然是需要被重视的,因为模式并没有问题,只是在做法上在不断发展。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以权益来包装服务(比如保险权益包装保养服务),以全流程的管家式服务来替代现有的到店零散服务,以O2O的方式来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效率,以厂家与流量入口合作的方式来提供专业性更强的服务。

金融服务产品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用户的投资理念、投资渠道都是缺乏的,这是由于国情造成的,所以在这一市场存在大量的机会。没有人不爱钱,能够给用户带来金钱收益的产品,无疑是体验最好的。由于政策的放开和市场的追捧,造成了2014年互联网P2P金融的爆发,这就说明了存在巨大的市场容量。但是金融服务也是最强调安全性的服务,所以在一些无法满足安全性的产品逐渐上架之时,这个市场的危机也被放大,最终导致2015年政策的收紧和市场的调整。E租宝的倒下证明这一市场并不成熟,无论是用户还是服务提供方,投机的心态还是过于浓重。

然而这一市场也是有其合理性,用户的需求同样存在。可以想象的是,这个行业正在进行的是洗牌,而不是倒塌。未来一定会出现一批拥有严谨的金融服务理念、专业的金融服务手段、强大的金融服务资源的企业,来提供给用户体验更好的产品。

法律服务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麻烦,麻烦一多,走上法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然而并没有多少人对繁杂的法律条文有任何经验。也就是在这样的是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法律意识在政府、媒体的共同支持下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目前以律所为主的法律服务其实存在着不少用户痛点,比如法律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律师行业分工不精细、法律服务评价体系不健全、服务过程缺乏保障等等,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用户需求强烈,一方面用户体验不好,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空间巨大。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手段可以让法律服务更加透明、公正、贴近用户,比如利用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律师的所有执业信息均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查询,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无边界特性,律师之间的专业化细分和协作都将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实现对律师行为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提供客观公正的律师评价,利用目前已经成熟的互联网办公工具,律师每个步骤和产生的工作成果都可以被记录,并实时分享给客户,而通过一个类似“支付宝”的支付保障体系,关于律师费支付和律师服务水准的担忧都可以被破解。

保健服务

健康是用户的永恒需求,尤其是在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富裕起来的阶层对保健的需求逐渐增强,另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一个老龄化的问题,多方面的需求汇集起来,保健服务市场的容量非常之大。同样的,这个市场亟待改善用户体验,理念相对落后、规模小而零散、管理混乱、信息不透明、存在欺诈等等问题,让这个市场被用户敬而远之,最近被媒体爆出的“莆田系”医疗集团丑闻,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用户对这个市场不规范、黑幕重重的担忧。

随着互联网开放、共享、共赢的思想的逐渐流行,随着国内投资的逐渐规范,保健服务市场也必将被看中,用互联网的手段来进行改造。其实现在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和睦家等互联网产品也已经逐渐壮大,通过互联网提升保健服务市场的体验,是可以期待的现实。

原产地生鲜产品

“民以食为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全世界都很有名,现状是一方面生活越来越好,用户愿意去尝试更新奇更昂贵的食材,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用户被安全驱动越来越注重食材的品质,这两方面的诉求汇集到一起,催生了原产地生鲜服务市场的壮大,而全国物流体系的成熟,又为这个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一个案例是原产美国的波士顿小龙虾,从2010年的10万美元出口额,飙升至2015年的2000万美元的出口额,这还仅是一个个例。其他的诸如“褚橙”这样的原产地单品,也都受到热捧。而专做原产地生鲜的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等互联网产品,也得到了不错的发展。

长期来看,这一块市场还会继续发展,将原产地生鲜与农家乐,与专题旅游结合在一起,与金融/地产结合在一起,将生鲜产品用权益来包装进行异业合作,将生鲜产品的再加工与烹饪、美食市场进行跨界合作,这些点都会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加美好。

总结一下,用户体验是用户期望与产品反馈之间的落差,落差越少,体验越好,落差越大,体验越差。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用户体验会趋向于圈层经济、消费升级、愿意为设计买单、习惯于被服务,而用户需要的体验是够安全、被打动、被取悦,以及有共鸣。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需要做的是把握趋势、了解诉求、加以设计,最终达成目标。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用户体验的要素也并不是一成不变,但只要抱持着理解、热情、同理心与专业主义,那用户体验的方向就不会偏离。

 

作者:赵立阳(微信号:moccamoka),互联网产品人,擅长产品规划与产品实现,有理想有方法,爱思考爱折腾。

本文由 @赵立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排队小板凳也是用户体验的一种,因为这代人很怀旧所以要的也是接地气的感觉,如果把小煮面搬到环境好点的地方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这也是市场定位和用户体验相结合的表现!

    回复
    1. 对,情怀!

      回复
  2. 不论一个产品或者是服务,简单粗暴直接可能会更接地气,现在各种的高大尚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貌似已经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来自山东 回复
  3. 一个产品,给了你预期之外的惊喜的功能和体验,落差也蛮大的,体验应该不差吧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