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极简主义在产品设计领域风靡蔓延,极简主义者视PowerBook的广告语:Less is More为产品设计原则。极简主义者中不乏大神级设计师:《简约至上》的作者Giles说,交互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删除所有不必要的按钮,直至不能再减;《Don’t Make Me Think》的作者Steve认为,页面上过多的元素使页面看起来难度更高了,应删除没人在意的元素来降低页面噪声;《简单法则》的作者John坚信,实现简约性的最快捷方式就是通过全面的删减,诸如此类,暂不一一列举。
互联网行业的产品人都在强调:做产品要克制(电影里学的?),不要一味的添加各种功能。( 此观点自张志东提出后,各种产品经理&CEO对此更是百谈不厌)即便是在商业领域,也能看到极简主义的影子,如 《精益创业》提出的理念:将产品创意用最简洁的方式开发出来,只做最核心的功能,让用户直观的感知到,快速验证市场。这些理念绝对经典。
但是,我发现极简设计也许并不适于所有领域。这个发现源于一次产品研讨会:公司在策划一款名为XX手环的智能硬件,手环由儿童佩戴,家长可通过APP对手环进行定位、通话、设置安全区域等操作。当时讨论要不要做一个闹钟的功能(市场主流运动手环和儿童手表几乎都有闹钟功能),一番讨论之后决定不做该功能。
理由如下:
- 手环内置SIM卡,有一定的辐射,所以孩子佩戴手环睡觉的几率很小(不安全);
- 即使孩子佩戴手环入睡,手环的闹钟也未必能叫醒孩子(不可用);
- 家长一般都会起早给孩子做饭,叫孩子起床,手环闹钟有些多余(可替代)。
看到这里,是否你也觉得闹钟功能多余呢?我们看下其他产品是怎么做的:
Midea微波炉,两个旋钮,一个控制温度,分为5个档:低火、中低火、中火、中高火、高火;一个控制时间:0~30min.
Galanz微波炉,也是两个旋钮,一个控制温度,分为6个档:低火、解冻、中低火、中火、中高火、高火;一个控制时间:0~30min.
你觉得温控有5个档位的价格会更高还是6个档位的价格可以卖得更高?在价格、品牌、外形、配置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你更愿意选择5档的还是6档的?你怎么选我不知道,反正Galanz、Haier、Panasonic等厂商都不做5档温控的微波炉了,应该是根据市场反馈来的,你懂的。6个档的甚至不是加了一个功能,只是多了一种选择,把温度选择和实际需求(解冻)融合了,用户不必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温度才能解冻,虽然设计很巧妙,但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操作面板的复杂程度。
如果是给自己设计一款微波炉,可能时间和温度旋钮都不需要,自定义个默认值就好了,因为微波炉之于我就是热饭热菜的工具。简约但太理想主义,扯远了,请接着往下看。
这款Galanz微波炉功能和配置和上述的6档款基本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外观和材质,但价格却比前者高出了32%,为什么一样的功能和配置可以多卖出32%的价格?原因显而易见,当功能和配置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后,用户开始看重产品的外形和品质。我们继续往下看,重点来了!
还是Galanz微波炉,看到操作面板的时候我惊呆了(要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收集素材,我现在都不知道微波炉已经进化到如此程度),面板上甚至还有个“省电模式”,你觉得这面板上有几个功能是普通用户常用的?我相信Galanz不缺优秀的设计工程师,他们难道不懂简约设计吗?为什么要增加这么多乱起八糟的功能?为什么要做这么复杂的操作面板?WHAT!你觉得不复杂?往下看用户评论。
为什么厂商会设计这么多没用的、不好用的功能?为什么厂商能用比双旋钮的微波炉更高的价格卖到更高的销量?易用性简直和双旋钮款没法比不是吗?通过用户的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三个事实:
- 用户购买产品的原因只有一个,功能多,功能强!功能是否被使是用户的事,但如果功能少,用户就会去选则功能更多的产品。所以厂商为了占有市场,受制于客户,一定会让设计师做出妥协,所以就有了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产品。
- 购买新型产品的用户,他们为了使用产品愿意去学习,说明他们属于产品接纳曲线中的早期接纳者,市场处于成长期。硬件相对于互联网产品有一定学习成本,所以要有说明书,售后等,无法像互联网产品那样简单易用。
- 硬件产品的售后工作很重要,也是用户体验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但好的产品设计会减轻售后工作人员的压力,否则售后真的会很想砍死产品经理。
其实不光是微波炉,其他硬件产品也是如此,比如洗衣机水位分档,洗涤模式的种类(神马混合、化纤、护肤、羊毛等,什么鬼啊!完全不懂啊!用户洗涤羊毛衣物的频次能有多高?混合不行吗?为什么增加这么多使用频次超低的功能?因为看着感觉功能很强大,好高端),用户都喜欢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功能,这是有别于互联网产品(APP/WEB)的。互联网产品首先免费被用户使用,既要满足核心需求又要创造良好的体验,这样用户才有粘性(流量广告)或者愿意付费使用更多功能等。
而硬件产品的盈利方式是销售,智能硬件也是要销售出去之后,用户才会使用APP。使用APP的行为发生在购买之后,但是产品的功能不够多的话,用户压根儿不会考虑购买。所以决定用户是否购买的首要因素是产品的功能是否在满足核心需求的基础上足够的多,而非用户体验(易用性/可靠性)。还不同意?那我们继续往下看。
天猫月销量6W+的儿童手表APP注册界面
现在你觉得,购买决策,多大程度是由用户体验决定?
所以这种物联网硬件+APP的“智能硬件”,它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不是用户体验,而是功能上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远超市场需求(本来科技发展速度就比用户需来得求快),功能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有时市场可能会同时围绕几种不同的功能层面竞争,但一旦多数产品都能满足市场对功能的要求的时候(比如微波炉温度从5档变为6档),用户就会比较产品的可靠性、便捷性。当产品的功能、可靠性、便捷性都被充分满足之后,用户就会开始比较产品的外形及其价格。
目前多数智能硬件说白了就是硬件+Wifi+APP,但这也是一种功能扩展的形式不是吗?不过下面的产品我只能说666……
作者:少穻(微信号Mr_Ungeilivable)
本文由 @少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功能多和“极简”不冲突,怎样把更复杂,更多的功能优化简单明了才是关键!要找到用户的最痛点功能,而且每一项的体验都做到极致才是最关键的!要不然即使溢价和销量暂时高了,也是一锤子买卖!
更多内容尽在这本书里《智能硬件产品:从0到1的方法论与实践》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38338.html
帅啊宇超!
写的真好,非常受益!
个人认为功能多并非未遵循极简主义,硬件对于用户是越简单越好是不变的硬道理,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功能键,其实是减少用户的教育成本,大多用户是怠于思考的,一目了然能够清晰能做什么而非还要想控制多少温度做成什么东西实在,是最节约用户时间的,所以也是更畅销的。
个人观点,作者举的例子不能论证某些时候不适用“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理论:
1、微波炉改为6个或更多按钮,或者洗衣机的按钮,是对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卖点营销,给与用户仅仅是用于冲动消费的痒点。用户使用频次会逐渐降低,不会有人经常用微波炉烤鸡翅或者烤玉米,但是初体验会觉得有点“惊艳”,进而引导冲动消费。
2、基于冲动消费,不代表这个产品就是好产品,但是功能多是一个成功的售卖产品,那个有几十个按钮的微波炉,就算有很多用户购买后第一时间的评价会表达很多功能很好,操作面板上依然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受制于硬件成本等等,可能不想投入太多优化创意在面板上。(还有一个诱因,电商的评价送各种积分呢,评价不一定真是)
3、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从几十年前物资匮乏时代过来的人,基本在50岁左右了,他们的感觉总是我用同样的钱买了更多功能的产品,肯定赚到了,殊不知,那些功能都是一些提前预设,帮他构建美好的使用场景,引起他的冲动消费。我们年轻一代的消费使用观才是越来越极简,所以产品目标人群画像不同,产品设计的方向也会不同。
4、最重要的,“少即是多”“极简主义”这些设计理论,不是简单的数量多少问题,如果用多少就能说清楚极简主义,那那些设计大师们就是江湖骗子了。
以上,纯属简单的交流探讨,欢迎斧正。
😳 感谢这么认真的评论,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硬件产品的更多“功能”会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价值感知,即使用不上,也想要。所以觉得极简主义这类思维,可能更适用于互联网产品吧。嗯,三年前的我是这么想的哈哈。 😆
简而言之,我觉得有的用户就是抱着“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心理来进行消费的,即使日常用到的功能就那么几个,但是为了日后的不时之需,多功能的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很受启发。我想硬件产品和纯软件最大的不同是实体硬件配置一次确定后面很难更改或升级,只能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更好地使用硬件配置打造更加良好的功能和体验,而这都要基于足够全面、留有足够改善空间的硬件配置,所以要首先有全面的功能,不能只去追求单点突破。
一般都是单点(核心功能)非常成熟了,需要从其他方面提升附加价值,具体还是看内部外部局势了
非常受教,个人也处于智能硬件行业,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取楼主大佬微波炉和洗衣机的例子来说,很多功能细想有类似换汤不换药的意思(比如微波炉众多的功能都是根据时间和温度两个基本属性控制的,洗衣机也是同理),对某些智能硬件来说功能多也意味着机械零件、硬件元器件的增多,而智能硬件产品不如App和互联网产品容错率高(App出错改改BUG就重新上线了,但硬件产品涉及到开模、元器件电路板更改甚至认证等等…),所以部分硬件产品功能少也是出于一定的成本考虑(比如我所在的某小型不知名智能硬件企业),不知大佬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看法欢迎指出 😉
硬件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大的时候,可以精简一些,或者在同一结构下根据硬件配置的不同延伸产品线,推出不同版本的产品。硬件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小的时候,可以全都配置上,通过软件限制硬件功能和性能来延伸产品线。 😥 好狡诈。
确实有意思,以市场为导向的话,可以这么干,但是如果是以特定市场品牌的话呢,比如以日本品牌做国内市场呢?请指教!
能再解释下问题么,没太懂你的意思。不好意思哈~
我的意思是不同品牌的调性不一样,比如日本品牌,MUJI就以简约为主,如果我们做类似于MUJI的做法,在国内销售。是保持原有品牌调性呢还是牺牲品牌调性换来品牌销量呢?
懂你意思了,“牺牲品牌调性换来品牌销量”,品牌调性是基于产品定位的对吧,产品定位包含了目标受众对吧,现在换一下问题,是否应该改变产品定位扩大受众群体以提升销量,相信你已经有答案了。
多谢指教!
有点意思,看完之后,感觉之前的思维一定程度上被固化了,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