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我的收藏夹吃灰”聊起,如何从产品角度解决信息过载问题?

21 评论 13056 浏览 69 收藏 13 分钟

有了互联网以后,大家都会发现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但同时也会发现,信息过载的问题更加严重。人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产品经理,该如何解决?

一、什么是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定义部分其实较为明确,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释如下:

信息过载是指社会信息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

而对于这个定义,我们需要了解的只有三点:

  1. 当下社会信息生产严重过剩;
  2. 获取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元,数量增多;
  3. 人接受处理信息能力有限;

在三者前提下,出现了对立关系,产生了矛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接收处理信息能力<<获取到的信息量。这种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也导致了收藏夹,RSS成为人们延迟信息输入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高效,大部分时候收藏夹都是名副其实的“无限播放列表”。

知乎网友对我之前一篇文章的评论

对于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来说,扔进收藏夹的内容一般都并没有被二次唤醒,偶然一看,中间有很多非常棒的内容,包括数据分析可视化的课程、一直心心念念要学的视频剪辑教程、一些准备精读的深度文章…

而随着当时想看的心慢慢冷却,这些内容无一不在收藏夹吃了厚厚一层灰。

当下信息负载的时代,如何让收藏夹不再吃灰,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痛点。

二、信息负载产生原因

我非常主观地将产生信息负载的原因总结为四点:思维惰性、损失厌恶、筛选无能、认知焦虑。有点懵,没关系,我会一一解释(也可能是强行自圆其说?)。

1. 思维惰性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什么场景下,面对什么内容,容易对其进行收藏等操作?对于我个人而言,一般情况下是在浅层阅读、浅层信息摄取(逛微博、刷B站、知乎、即刻、朋友圈等)时。这个时候,我的思维在之前的浅层运作中形成了惰性,大脑皮层并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深度的内容摄取,于是在经过简单判断之后,将内容扔进了收藏夹。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补偿心理反映,对于现在没有即时获取信息的补偿。同时放进收藏夹也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虽然现在我并没有获取到这个知识、这则信息,但是我已经将其放进了自己的预备阅读库,这个信息已经很大程度上被我、或者即将被我掌控,这是安慰心理在作祟。

事实上,“场景不对,一切白费”,思维惰性阻止了当下的信息获取,那么再想对信息二次唤醒,就靠缘分了。

2. 损失厌恶

人天生是趋利避害,厌恶风险和损失的。面对选择,使人不堪负重不是选择的数量,而是好的选择的数量。放弃好的选择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这就是所谓的损失厌恶。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个知识或者这个内容对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用,也会倾向于将其加入收藏夹,毕竟好的内容不收藏,以后“万一”需要呢?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那就逃避,收藏夹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逃避知识获取的产物。

3. 筛选无能

绝大多数时候,对于优质信息的筛选无能,是导致信息过载情况发生的罪魁祸首。很多时候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判断就耗费时间消费他人认为的优质内容,消费结束发现对自己并无卵用。又或者未经判断直接将平台认为的优质内容收藏,导致了收藏夹又成为了新的信息筛选阵地。

4. 认知焦虑

在这部分一开始,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1.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优质内容吗?
  2. 我们真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python吗?
  3. 是真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摄影吗?
  4. 三天真的可以轻松入门office三件套吗?

答案是很多时候你并不需要,但是社会的风向、Peer Pressure的存在、成功学贩卖的鸡汤,让你认为你自己需要,社会变化太快,认知在不断更新,这种认知的焦虑促使着你产生剧烈的信息摄取需求,而信息获取能力匹配不上,信息负载就产生了。

三、如何从产品角度解决信息负载

从产品角度而言,用户因为信息负载产生的痛点需求是“匹配接收处理信息能力与信息获取密度”。对于产品来说,可以分为两块来看。

1. 增强用户接收处理信息能力

如何从产品层面增强用户接收处理能力呢?我个人觉得有四点可以考虑:

  1. 用户天然喜欢直观的内容,简介以及内容关键词显示会从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筛选内容。如鼓励内容生产者自己发布或者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文章简介,以及文章领域与关键词的展现等。
  2. 人对于不确定性是抗拒的,当获取信息所需时间并不确定的时候,人会习惯性地拖延。通过内容长度和阅读速度的判定对获取内容的时间进行预估,并展示给用户,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焦虑。
  3. 对收藏夹内容进行有效唤醒,比如对于收藏夹内容进行二次推送,鼓励用户进行唤醒,并给予相应奖励等。
  4. 给用户创造合适接收处理信息的场景。之前说过,很多时候产生信息负载的原因来自于场景的错误,可以通过仿照青少年模式,给用户设置学习模式,用户进入学习模式免除干扰,使用长给予奖励等。

2. 降低信息获取密度

这中间重中之重一定是推荐算法,给用户推荐合适的、个性化的、需要的内容,能够极大程度上让用户接收信息的密度降低,用户可以用更短的时间获取最需要的信息。

除此之外,对于用户信息源的不断更新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都会认为RSS是解决信息过载非常好的方式,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但现在想法却发生了变化。

订阅模式是很好的信息获取方式,但是对于使用者要求非常之高。

随便举例:

  • 使用者要克制自身的关注欲望,就算面对好的内容,也不能直接对内容源进行订阅操作,因为如果订阅动作过于随意,内容源就会泛化低质化,影响你获取信息的体验,订阅源更多一些,用户连对内容进行筛选的意愿都会慢慢消失。
  • 需要随时对于内容源进行删除和更新。因为RSS订阅的是一个个主体,主体内容更新是非常不可控的,有可能它的知识输出已经到达瓶颈了,他发布的内容已经信息密度很低了,这时候订阅者就要及时取消订阅,来维持内容整体质量,且去除掉不更新的内容源。
  • 容易产生信息茧房,RSS订阅带来的是固定的信息产出源,固定的信息倾向,这容易导致信息茧房的产生。

既然从使用者角度来看存在这些痛点,那么能否从产品角度来解决呢?

我觉得是有机会的。

起码“对于内容源进行删除和更新”、“解除RSS的信息茧房”,产品层面完全可以实现。

之前微信公众号内测过“长期未读公众号可选择关闭订阅推送”,这个功能个人认为是非常优雅的信息过载问题解决方式。

但不知为何今年反而没有消息了,个人猜测可能这个功能会对很多公众号运营者造成很大影响,毕竟订阅数的虚假繁荣被戳破,影响的可是切身的利益。

而现在正在尝试的“看一看”(通过社交推荐来帮助用户筛选内容)、推荐公众号(帮助用户打破信息茧房),都是很棒的功能。

PS:看一看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接触人群的低质化也会影响看一看的质量,而对于好友众多的人,看一看也存在严重的信息负载。

同时,面对收藏夹的吃灰问题,可以对收藏夹内容进行清理,降低用户打开收藏夹的获取信息压力,我可以想到的就有两种解放方案。

  1. 对于收藏的内容,如果用户不进行额外处理,在48小时(我随口一说)内进行清理,如果想要长久保存的内容,用户需要额外进行单独设置。
  2. 对于长期未被打开的内容,到期清理,和微信公众号内测过“长期未读公众号可选择关闭订阅推送”一样的逻辑。

总结

对于信息负载问题的解决,平台和产品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决策权依然在用户手中,但是往往用户都是“用脚投票”,对于信息负载问题,深陷其中反不自知,沉溺于“奶头乐”内容。当然这并无过错,只是在享受当下的时候,我们也要着眼未来,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那样: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毕竟时代是怎样,取决于我们是怎样。最后,推荐一篇讲信息负载不错的文章:信息过载,如何拯救你的“知识焦虑症”?

#专栏作家#

随心将夜,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菜鸟产品进阶之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社交赛道和社区发展,擅长分析行业趋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挺神奇的,最近就有信息过载的苦恼,就看到这篇文章了。感谢,思维堕性那块很受启发。

    回复
    1. 谢谢,一起加油💪

      回复
  2. 很棒,所以拼多多没有购物车,限时限定页的优惠券都是迫使用户快速做出选择,相比淘宝加进购物车吃灰,更提高下单速度,增加了用户冲动消费的次数。还有b站的稍后再看功能也是个吃灰功能。不过我觉得从产品的角度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解决用户不需要的信息(因为这不符合公司想要的结果),而是如何让信息更高效的为用户所用”。从产品角度替用户做出筛选选择是一种方式,但是否还有更温和的解决方案?

    来自上海 回复
    1. 没太明白您说的【从产品的角度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解决用户不需要的信息(因为这不符合公司想要的结果)】这句话😂
      为什么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筛选不是公司想要的结果呢?

      来自湖南 回复
  3. 请问这种类似用积分或礼品激活的方式是否也适合用在商城的购物车?

    回复
    1. 这次玩法就是来自于电商吧~

      回复
  4. 没看出棒在哪里,这种文章类似“我为什么不发朋友“,“我为什么喜欢发朋友圈“,两种都是生活,没有哲学价值

    回复
    1. 谢谢你的评论,但是我觉得首先文章和你说的“我为什么发朋友圈,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并无类似性,我探讨的是信息过载的产品侧解决方案,如果你觉得方案不合理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参与讨论,而不是简单说看不出来棒在哪里。第二,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追求哲学价值,我的文章基于一个小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种非哲学性质的文章如果没有意义,那建议你去看哲学书籍来找寻所谓的哲学价值。第三点,在别人文章下评论这种口区的话并不会体现你的任何价值,合理讨论基于点,而不是上来就diss。

      回复
  5. 从产品的角度,如果用户是信息过载的,会有什么弊端吗?
    我个人觉得可能会产生的弊端是:用户收藏的信息过多。导致无法找到合适的内容。所以优化收藏文章的搜索功能以及重新唤醒用户,我个人认为是很赞的idea。
    但是,降低用户信息获取密度对于用户来说是无正向体验的,甚至存在负向体验(策略不合适可能会误伤用户)。所以,想请问你的解法2可以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呢?

    来自北京 回复
    1. 纯粹个人看法:当下内容呈现对于个人来说是严重过剩的,这个情况下很多人接收到的信息不是不够,而是太多,且RSS订阅太多,导致真正需要的、真正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无法得到呈现(让用户看到),因此比如一键取消关注长久不打开的/不更新的订阅源,这种方式降低了呈现在你面前的信息密度(但信息量还是足够,不至于无内容可读),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筛选信息,且降低了你对于订阅的疑虑(因为担心其他内容不符合口味,而影响自己信息流的质量),降低订阅的心理成本。

      回复
    2. 是的,所以我理解解决这个痛点 不应该是去一键取消关注。而是优化排序,将用户更倾向看的内容展示在收藏夹的顶部。长久不打开/不更新的订阅源放在底部,也可以进行一些标注,方便用户区分。

      来自北京 回复
    3. 个人觉得,这个收藏夹的功能可以参考美团外卖黑名单。不喜欢的店家并不会不展示,而是放在末尾展示。用来做补充逻辑

      来自北京 回复
    4. 那置低的意义何在呢,与取消订阅相比优势点在哪?

      来自湖南 回复
    5. 两者的相似点在于减少用户看到这种倾向性低的内容。
      但不同点对于用户来说,可能会收藏一些在特定场景下存在需求的文章(例如:冷门但常用的一些软件or某些软件的下载地址),按时间或者某些策略置底可以通过搜索或者下滑的功能找到,而一键取消订阅找不到。
      反过来说,从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出发,对比置底这个功能,取消订阅的优点的在哪里呢?

      来自北京 回复
    6. 首先,对于你说的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用户自主设置不被清理且消息推送优先级降低实现,这两者并不矛盾。
      再者,相较于置低功能,取消订阅是个从源头上减少信息杂质的方法,如果只有置低的选项,置低的订阅号内容什么时候浮起?置低内容过多会不会导致信息流杂质过多?(纯算法实现感觉效果不会很佳)
      同时,清理订阅号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用户感兴趣就订阅的能力,而不是在订阅的时候还要瞻前顾后,考虑吧是否需要将其内容沉底之类的。

      来自湖南 回复
    7. 所以我表达的观点是 你的第一条idea很赞。但第二条我觉得效果不是很明显。
      然后,我们之间可能对我提出的置底的逻辑理解上存在出入。我提出的方案是基于你的第一条idea,通过算法和策略来实现的。不需要用户手动选择。
      置底的订阅号什么时候浮起,可以通过你所说的某一段时间后 在某些页卡下再次推荐or 去做push进行实现,包括推荐哪些置底的内容,其实可以将内容池的内容进行细分,根据未阅读内容/已阅读内容+内容分类的组合策略来分发。
      清理订阅号消息这个功能其实比较笼统,对于用户来说,存在某些内容他特意去收藏不希望一键清理,所以是不是需要对内容+锁定功能,and这个锁定功能的点击率我认为可能会很低。 所以,我会觉得这个功能做出来以后 效果不会很高。
      最后,基于非手动置底功能,并且就你提出的最后一段内容来讨论的话,用户新收藏的内容在前,后收藏的内容在后。为什么会影响用户再订阅的兴趣,我不是特别理解这点。

      来自北京 回复
    8. 嗯嗯,理解您的意思了,您的思路很赞。

      我所怀疑的是这个策略的效果,因为考虑的问题会比较复杂。

      我的最后一点的意思是因为用户担心关注的订阅号内容并不全是自己喜欢的,关注太多会导致首页信息流可读性降低,且搜索内容困难,因此在订阅的时候会犹豫纠结,如果提供了定期清理的功能的话,用户通过自己的行为感知会发现,这个号自己确实不常看,或者内容质量确实不足,那么我就去除它的推送,这样订阅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来自湖南 回复
  6. 挺赞,学习了~

    来自安徽 回复
    1. 谢谢,共同进步~

      回复
  7. 超棒的文章!

    来自北京 回复
    1. 谢谢在逃公主~

      来自湖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