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款糟糕的B端产品?

11 评论 17351 浏览 73 收藏 11 分钟

编辑导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这种时候,我们一般都是沿着前人的足迹一步步进行设计;但这种模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限制了思想的发挥。而如果我们只是避开错误的经验,是不是有更多的可能性?

查理·芒格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如何度过糟糕的一生》中说,如果我知道会死在何处,我将永远不去那里。

就像人生一样,优秀的产品各自精彩,糟糕的产品总是相似。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从逆向思考的角度,总结了三点,设计师在面对企业级(B端)产品时容易陷入的陷阱,希望能帮助大家及时避坑,它们分别是:

陷阱一:“用户至上”

认为好的设计是“Don’t make them think”

“本能设计”的概念近些年流传很广,意思是要依据用户习惯,以降低学习门槛为目标做设计,强调用户意见的重要性。

用户一旦说这个功能“不好用”,这个交互“看不懂”,设计师就会很不自信地改、改、改,殊不知,和“用户至上”相比,B端产品更需重视的是“任务至上”。

为什么呢?

理由至少有两点:

1. B端用户是“角色化”参与,意见局限性很大

关于房价有个有趣的段子:盼望会涨的都是有房的,鼓吹会跌的都是没房的。这是因为,人会不自觉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看问题,即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企业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重灾区:为了提升效率,企业内会划分出很多职能、部门,像行政、采购,产品部、设计部等等。

这些岗位、部门分工明确,运行井井有条,但也造成了职场的“深井效应”:每个角色的视野都是有限的,会不自觉地强调自己工作、领域的重要性,无法站在全局思考反馈问题。

然而,B端产品和C端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点网络化”,即,一项任务的完成,不是以某个职能角色为中心,而是以任务为中心:需要多角色协作参与,共同完成。

如果我们沿用 C端的做法,遵从“用户至上”原则,就会在一些反馈“强势”的“点”上耗费过多资源,丧失对整体目标的掌控。

2. 为实现“任务目标”,“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是必要的

好的设计不需要用户学习和思考的吗?可能并不是!在设计面向“专业人士”的产品时,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

我在学习C4D(一款给设计师用的3D建模软件)初期,真是举步维艰!!!因为我发现用“选择工具”(下图标号1️⃣)选不中物体上的点,倒腾了好久,才发现是因为没有用工具3️⃣先选中物体。

原来,在C4D的设计里,要选择一个点,需要用工具3️⃣先选中“点”所在的物体,再切换到工具2️⃣,再结合工具1️⃣才能选中“点”。

这是什么奇葩设计!?从“本能”出发的设计不应该像xxx点读机一样,让用户想选哪里点哪里?

但当我学得更深入,开始建立复杂模型时,才领悟了这种“不方便”的用心:在复杂模型里,非常多点、线、面在三维空间里交错——精确选择、编辑特定的“点”会很困难。

设计把选择功能按“点、线、面”拆分,把选择范围限制在“选中物体”内部,造成了体验上的不“本能”,却可在产品层面上实现“构建更精细模型”的目标。

在复杂模型中,C4D可以快速框选想要编辑的“点”元素,减少了误选概率。

所以,为了设计一款糟糕的B端产品

你不需要设法(直接/间接)获取“战略决策者”的意见和支持,因为他们可能完全不使用该产品,不是用户,更不要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从全局建立、优化流程,只需要简单地服从“用户至上”这个金科玉律就好。

陷阱二:“聚焦专业”

只从擅长的领域找答案:

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止一种,消灭你的往往与你无关。

我曾设计过一个“派单“流程:物品涉及上千项,操作维度也有四、五项之多,对于设计师和使用者都是不小的挑战。

拿到需求后,我开始从体验出发,聚焦在“如何操作更轻松”上:调研使用习惯,聚拢主要流程、转移次要流程,优化界面布局,数据可视化…

在输出了一整套界面方案之后,老板用了另一种方案——采用建筑领域的“BIM”的技术,只需前期建立模型,派单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无需人工判断和操作…

???

于是,我开始思考,费了很大劲儿掌握的专业和问题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它们是重合的吗?

答案很残酷,并不是!

回到话题,其实B端产品本身即具有多角色参与、跨学科协作的网络状特征。设计师更应该多接触跨领域知识,从多维度寻找最优解。

然而,很多具有“专业度”的设计师,尤其是做惯了面向消费者产品的设计师,还是会陷入专业的“管道”之中,对“管道”之外的事物视而不见。

这种专注短期内会带来“专注红利”:显得很有专业性。但从长期看来,却会浪费团队的时间和资源,让整个产品遭受“降维打击”。

所以,如何“专业地”设计一款糟糕的B端产品呢?

第一,你千万不要去调研业务,也不要提前去了解各个角色职能的工作流程、相关痛点。

第二,你要专注于通过自己专业的“设计理论”,帮助员工做完复杂枯燥的工作,而不是去寻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的科技帮助。

陷阱三:“面面俱到”

只敢做加法不敢做减法

产品功能多又全,用战术上的勤劳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一提到B端产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很难用又还非得用。我想,造成这种局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B端设计师更容易被各个利益方裹挟。

首先,企业产品的需求方多,有时候还会上演领导“职位压制”、销售“卖点压制”、员工“绩效压制”,“弱小又无助”的设计师就会缴枪投降,变成一个“全面”满足甲方爸爸们的做需求机器。

可惜,资源是有限的,只顾着“增加”的结果就是“维护”少了,一款糟糕的产品看起来好像啥都有,很牛x,但实际用起来,啥也不是!

其次,B端用户是“风险厌恶”的,“难用”对于员工来讲,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员工来讲,重点是能完成工作,不背锅。

再者,产品操作难,界面复杂,有时还更能凸显工作量,设计师的“优化”,不但没带来即时可见的好处,还增加了“变化”风险,所以,做优化不小心还会被“使用方”投诉。

然而,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弊病是明显的,第一, 平等是最大的浪费,产品的优势因此得不到加强,白白消耗了资源;第二,冗杂的功能不仅不能帮助企业更好经营,发挥“数字化”优势,反而还可能拖后腿,让其越来越臃肿缓慢。

所以,如何“周全”地设计一个糟糕的B端产品呢?

你只需要丧失掉自己的“主心骨”,频繁添加新功能,体现工作量,平时不做维护,只在出现问题、四处爆炸时再到处“救火”就行了。

写在最后

近年来,B端业务大力发展,很多设计师(产品经理、插画师、交互、UI设计师)开始接触B端,但是有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刚开始会对复杂的业务流程、专业门槛、多角色的需求方水土不服,导致工作成就感很弱!

后来我发现,面向企业用户和面向消费者的设计思路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从逆向思维出发,给大家分享一些目前的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最后,愿大家都能以避免做出糟糕的产品为目标,感受到设计的快乐。

 

作者:雨桥同学,微信公众号:雨桥说(ID:yuqiaoshuo)

本文由 @雨桥同学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采用建筑领域的“BIM”的技术,只需前期建立模型,派单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无需人工判断和操作,还请作者深入指导一下BIM是如何“派单”的啊?

    来自北京 回复
  2. C4D的例子很赞啊,B端产品辨别真伪需求的难度更大。B端的很多产品是多类用户,用角色来区分,而不同角色之间又有各种关联,需要把握功能服务的具体是哪个角色,角色至上吧,这样基本可以和战略去关联到。

    回复
  3. 需求至上,老铁,在考虑用户,在拆分任务,需求不痛不痒,用户体验再好,不会买账的!

    回复
  4. 不好意思,我是甲方、我是领导、我们工作就是这样的………你做不做?
    别太片面,复杂业务不深入了解,一个遗漏的点,足以产生足够多的问题。

    回复
  5. 不太同意作者观点,b端产品多少都会有内部观点妥协的结果,特别是有时候做的复杂真的能体现业务部门工作量,不知道作者在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得不到业务支持的b端系统在内部真的寸步难行

    回复
    1. 作者这句话虽然是部分公司的通病,但是确实不能以这个为准则

      回复
  6. Nice

    回复
  7. 牛逼的文采!

    来自广东 回复
  8. 写得好,我们公司的产品经理条条都符合

    来自四川 回复
  9. 非常有感悟,因为集团业务非常复杂,加上不同事业部有不同的需求业务也比较强势,每次在做抉择的时候都非常痛苦

    来自广东 回复
  10. 学到了,感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