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品设计中的底层思维:去物质化
编辑导读:人类的发展是从“一无所有”到“追求一无所有”的过程,去物质化是未来产品设计中,必然遵循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了说明,并对如何构建去物质化的产品设计展开了分析讨论,与大家分享。
18年那会儿5G初入苗头,一位长期在股市里摸爬滚打的好友在外滩下,看着上海大厦与老西聊到说:“老西,作为产品你觉得5G将来会带动哪些行业”
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想通过一个产品到a视野了解股市的发展。然后我随口道:“视觉方面:3D、AR/VR/MR;物联网方面:各类传感器、监控、各类“无人智能领域等,当然还有医疗、自动化等民生可能会有巨变”所以你要买股票的话,可以看看商汤科技、海康、大疆这些”…
一语成谶,不到半年,美国宣布贸易战,制裁的企业名单里:商汤科技(AR/VR)、海康威视(监控)、大疆(无人机)、然后就是半导体、芯片行业等等。
这是后来华为公布的5G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目录。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也没什么好吹的,很多大部分的人和老西一样,看到了这样的这些行业的潜力。
但事实上,之所以要写今天这篇,是因为在5G这个信息出来以前,其实老西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些场景。
而支撑这些预言的是老西一直坚信的一个定理:去物质化。
01
“往后能看多远,往前就能看多远”,历史的发展看似无序,但总是能给到我们很多不一样的视野。
人类从七万多年前的智人,到后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web1.0、web2.0、web3.0、到web4.0等各类的发展,其实有一条老西认为的定理。
那就是人类的发展是从“一无所有”到“追求一无所有”的过程。
举个例子: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在远古时代,人们会想象到各种各样的神灵,而神灵流传下来的特点有哪些?
比如人们想象中手一挥变能带来雨水,再一挥便能变出食物。或者有口神奇的口袋,毫不费力的就能拿出无数个神奇的宝贝。
而这些神灵们都有什么共通的特点呢?
那就是人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神灵们,总是拥有无中生有的能力。
我们想象一下,将一个远古智人带到2020年的现在,大概在他的眼里,遍地都是神灵。
现在的人们一个手机便能变出很多东西,能变来食物,汽车和朋友。
而这个无中生有的“变”,就是我们说的人类的发展是从一无所有到追求一无所有的过程。
要是我们看到一个神,他背着大包小包,求他变出食物时,他拿出的是锅碗瓢盆。那你还会觉得他是神灵么?
而这一切的本质来源于人类对无所不能的认知,正如人们时常说到的:懒惰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近一百年的发展也是如此,拿我们最熟悉的钱包来说,过去人们出门要背上大包小包的金银,再到纸币,到卡片,最终化为手机。
我们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总是说最小MVP概念是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而优之后呢?
是的,从优再到无。其实整个过去工业化的历史至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再到无到过程。而我们只是处于这个过程之中,这也是去物质化过程。
而将来手机也必将遵从这一定理,最终归无。
02
有人可能会说:老西,你说的去物质化也太高、太空了,这跟产品设计有多大关系呢?
是的,脱离现实空谈历史与发展距离我们比较遥远,那我们讲讲现实。
现今一个互联网公司纯粹的去设计一个app也好,软件也好,在无任何其他关联的支持下,失败率比天使轮的95%还高。
同时互联网企业中的二八效应也越来越明显,甚至已经进入了“一九效应”,20%的头部企业掌握80%用户,所以从过去的互联网市场中的产品早已饱和,也是在这产品饱和的同时,在各类产品岗的需求上,也从过去万众创业时代从0到1设计产品能力,发展至越来越多的需要增长、全链路、IOT等方向。
所以这也对产品人的设计能力的要求进行了一次迭代,只是画原型,写文档,做中间桥梁的沟通的工作一定是不够满足与未来的。
而如前文所说“去物质化”则是未来产品设计中,遵循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03
过去,产品解决需求的方式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需求后,去调研确认需求的存在,然后再创造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可能是一个硬件也可以是一个软件,然后帮助你去解决这个需求。但你如果需要解决这个需求,就必须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规范的使用这个产品。
例如,工业化时代像面向企业的各类大型器械,只有说明书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专业熟悉的技工才能使用。
又或者过去面向用户的各类工具,比如通讯工具。
在90年前,农村里还没有电话时,各家各户需要转上一个喇叭,用于广播通知。后来有了电话,各家各户又要开始拉上电话线。这些都是物质化的方式来用户的需求。
而随着科技的迭代,我们已经在不少方面用去物质化的方式在解决用户的需求。
例如从有线到无线通讯、从PC到移动、从实物到虚拟等等
所以这些也在对产品未来设计有了质变的要求,说了这些这么多,如何构建去物质化的产品设计呢?
有这么几个层次:
1. 优化用户行为路径
这个名词其实在近年来运营增长里提到的比较多,本质是通过优化缩短用户行为路径的设计,提升用户的转化率。
例如各类的注册步骤。过去需要填写一大堆资料,而现在只需要2.3个信息,甚至不需要注册,这一点相信大家也都发现了。让用户最快触达产品的核心,也是未来设计的第一层。
尤其在工具类产品设计时,复杂的使用方式是对用户最大敌意。这一点在支付宝的初期表现的淋漓尽致,支付宝的因此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听阿莲的。
2009年双十一,阿莲在淘宝下单儿童相册,折腾了两天才付成钱,气得找客服发火“如果现在有的选,我绝不用支付宝”。
支付宝表示,这话一针扎醒了我们,第二年,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把支付成功率从60%死磕到95%,这才有了后来移动支付的普及
产品的设计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还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支付宝初期显然是为了资金安全,而做了很多验证要求,但实际上是在把这种成本转嫁到用户身上。
老西过去设计产品也同样犯过类似问题,为了让产品显的炫酷,而设计的各种流程,最终用户折腾了2分钟,就失去了耐心。所以如何避免将用户行为路径过于复杂,就是未来设计的第一步,即便是现在,老西相信依然有很多地方可以给到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产品和用户用最短的时间链接。
而在优化路径上在增长黑客的一些知识领域可以学习,但除此之外,老西非常建议作为产品的我们,能够真正的深入用户,走到用户身边,亲眼看看用户的使用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再根据观察的到状态,进行路径优化。
2. 产品轻量改进
在初入产品时,老西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不是设计产品,而是学会写产品说明书。
什么是产品说明书?
“是指以文体的方式对某产品进行相对的详细表述,使人认识、了解到某产品。其基本特点有真实性、科学性、条理性、通俗性和实用性。产品说明书的结构通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个部分构成。正文是产品说明书的主题、核心部分。
说到底产品说明书的目的是担心用户使用的时候遇到困难,而进行的一种补充说明。尤其在很多B端的产品中,像一些CRM的产品,更是需要一整套产品说明。
虽然从出发点来说,准备一份详实的说明书,对用户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友好的产品态度,当然,还有很多产品的说明书形式可能是新手引导、或是视频引导等方式。
但我们仔细想想,当一个产品的用户要通过密密麻麻的说明书,或者去查找使用方法才能使用的产品,真的友好么?
事实上,一个产品的好坏程度与其产品说明书的厚度成反比。什么是好产品?好产品是用户上手就能用,用了就能解决需求,就够了。
这就是我们说,未来的产品设计第二层次:产品轻量化
那么如何去产品说明书、如何实现产品轻量化呢?拿支付宝举个例子。
虽然最近支付宝陷入了一些纷争,在支付宝最近一次大改版前,老西曾和其一位产品聊到:
老西:现在支付支持的功能多了,但总觉也开始变得复杂了。
产品:是的,确实很多功能都是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必须的,整个产品确实显得“臃肿”了,我们已经在解决了
老西:那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臃肿”的问题
产品:这个还不能说,等版本出来就知道了,不过臃肿嘛就两个方向,要么藏起来,要么砍掉它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支付界面改版,改为定制化推荐等。
而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是,我们总习惯于把所谓的“迭代”变成“增量”,什么意思呢?
在产品一个个版本中,所谓迭代,其实一直是在增加功能的过程中。其实也好理解,作为产品砍每一个亲手制定的功能都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可产品的“二八效应”告诉我们,只有80%的用户只用到了20%的功能,那怎么办呢?
如前面说到的:“砍掉它”或是“藏起来”。
定期给产品做减法,是老西之前比较建议的一种方式,臃肿的产品其实无形中会给用户的正常路径造成很多阻碍,而定制对产品组织一次评审,针对产品进行一次“减肥评审”是对目前产品的产品优化的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
而根据用户的一些标签进行智能化推荐目前是越来越多企业选择的第二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功能都在,但给用户想要的。这个部分有专门的设计方案,老西就不多说了。
产品瘦身只是轻量优化的一种,在产品轻量化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考看看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产品是存在但不合理的,那么这些都是我们未来要去改进的地方,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在产生一些历史变革,例如:
- 作为用户,我付了钱买车后,我还要专门考了驾驶证才会使用车。这个合理么?
- 作为工人,有些机械我得获得专业的认证才能持证上岗,这个合理么?
- 作为用户,有些软件我还要学会如何安装,这个合理么?
- ……
3. 虚拟化的未来
说到去物质化,必然要提到一个“虚拟”这个词。什么是虚拟?
虚拟:由高科技术实现的仿实物或伪实物的技术。
是的,在科技领域,虚拟首先是一个技术,在16年,AR/VR开始大火,人们慢慢开始接触到一些零零散散的AR、VR,加电影钢铁侠里的炫酷科技,以及后来《头号玩家》,让人们见识的虚拟的震撼。
事实上,老西也相信未来这些都非常容易实现,因为老西曾经就是AR领域的产品经理,但虚拟式的产品设计是什么呢?
(1)汇聚化
虚拟式的产品设计一定是综合线上、线下,将现实与虚拟进行混合,现在的AR/VR的一个弊端就是,真正的用户使用场景只是单纯的游戏、娱乐。而未来的虚拟式,一定是结合生活场景的汇聚线上应用的一种混合产品服务。
(2)互动化
虚拟的产品首先,一定是要具备人机互动的特性,这里会设计到一些AI特性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总说AR与AI是不分家,AI的终极形态是虚拟化的人,而虚拟化总是需要有互动性的AI存在。
(3)移动化
其实无论是否是虚拟化的产品设计,便携性、可移动,一定是人们的终极追求,从PC到移动已经验证了这个场景的存在,而未来移动化只会是虚拟产品的一个基础特性。
所以总的来说,虚拟式的产品设计,未来是一种,能够汇聚多种应用、具备人机互动、便携性可移动的产品设计思维。是不是有点像钢铁侠的“贾维斯”?
是的,老西一直认为去物质化的里程碑标杆,就是智能个人助理的普及。当然,产品虚拟化受限于很多基础科学条件例如,带宽、存储、处理效率等等。
但正如我们从2G的文字,3G的图片到4G的视频,因为带宽的提升是必然,而处理效率、存储这些基础科学也是必然。
所以去物质化的未来,更是必然。
既然,未来必然,还是那句话:咱们做产品的人,想的要长远一些,也要深一些。
作者:西特张,微信公众号:倒卖梦想的西特
本文由 @西特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关于去物质化的文章还是比较少的,学习了
确实,思考的角度很新颖👍
文章的人角度较高,希望多发一些实用工具、实践哦😁
看来我需要学习的空间很大,期待作者的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