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在几年前就讨论过了,中间又经过了几次朋友间的PK。之前我讲的时候大家比较认同,随着不断的站队,大家的想法已经差异非常之大。所以,想就这个话题再讨论一番。
我的想法跟我的成长过程相关,最初我非常沉迷于技术研究,我当时认为做最牛的技术研究,能带来的自我实现价值就越大。所以当时刚进华为的时候,我非常享受给不同的技术人员分享技术的成就感。但是紧接着我就发现了两个大问题:一来我不是一个能把技术说的有趣的人(这方面我非常佩服TK(于旸)等人,有技术的同时还能讲出花来让听众觉得很有趣易于理解);另一方面,靠我一个一个说一个文章一个文章的去写,我的影响力实在有限,也就是说并不能将我理解的一些价值传播开来,最终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技术形成工具。当时Pangolin和JSky的雏形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我觉得与其让大家挨个去学习理解深奥的技术,为什么不能让用户直接用上能满足条件已经包装好这些技术的工具呢?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需要修炼基本功也需要一把好剑,一把好剑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假如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一座山给劈开,我觉得一把剑的威力会远比一个内力深厚的绝世高手用肉掌拍肿了更有效率。所以从这个目标过程来衡量,可能我对”江湖”的贡献会更大更直接一点。因为毕竟我们不是比谁能把一套武术打的更飘逸更好看,有这种想法的人,请恕我冒昧说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以当时每天我的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去将技术工具化。我不是编程出身,写的代码极其不入流,更谈不上高雅高性能。但是,我成功地把技术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当一个注入工具有10万下载量的时候,我知道我离目标多迈进了一步。至少我的影响力和价值更大了一点。在我后来创业的过程中,工具化的软件给我带来的收益超出我的意料。
这时,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种工具化的软件距离一个好产品差太远了,基本上它是一个完全技术驱动的产物。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用(我亲眼见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用Pangolin开始一次注入),很多高端功能用户可能永远也用不到。用户对报表的需求远远大于一个高端功能的需求。这些都是当时我实实在在遇到的问题,而且,为专业化的安全人员和企业服务是我的最终目标吗?我很是思考了一段时间,当时的结论是:我们要将安全更基础化,去专业化,平民化。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和公司都能用上免费的基础服务。所以当时去做iiScan基本上就是这个思路,这个不再是一个为专业团队提供的产品了,它完全满足一个“可持续发展”思路的业务或者说产品。我们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过度服务的技术功能全部去掉,并非说技术我们实现不了或者没有用处,而是用户感知不到价值,这种过度服务非但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反而是一种极大的困扰,用户觉得很复杂太专业,不知道甚至不敢使用。
当我在微博上提出“前10年我专心做技术,接下来的10年我专心做产品”的时候,很多朋友以为我要脱离安全行业或者不做技术。这其实都是一种误解,我还是每天保持一段时间的程序编写,我每天都会去看我们的产品展现和用户反馈。我认为这是一种进化。我希望能做出极致的产品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在360有非常好的做产品的土壤。
整理了我对产品的几个关键理解,不一定全对:
1、产品是通过用户可接受的方式来解决用户某种价值需求的过程;
2、价值不是我们说的部分,而是用户感知的那部分;
3、我们作为专业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行业发展,需要从产品上的某项功能或者流程去让用户接受。我非常认同福特的名言:“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4、不能让用户感知价值的产品(不论你自认为多么优秀)终将被历史淘汰,或者直到下一个优秀的产品人员接棒去实现,而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先烈。
我跟几位朋友的争议在于,他们认为好像做用户感知价值的产品就等于假价值,他们认为技术导向的价值就等于用户能感知的真价值。本质在于是用户导向还是自我导向。
我们拥有非常专业的团队,我们能实现非常复杂的功能,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去让用户能够对我们希望带来的价值有感知、形成认知。如果没有,我们需要去调整方式,调整到用户可接受觉得很酷的形式。而非说:嘿,你们太小白了,太不专业了,你不是我们的用户。
所以最终衡量方法是谁的产品能在市场上让用户更接受,谁能形成更大的影响力,谁能做出最大的产品来推动行业的发展。这些,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用户说了才算。
来源:产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