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三大浪潮:产品即有机生命体

0 评论 2438 浏览 0 收藏 7 分钟

  如今,设计师的思维绝不应流于外观,而须着眼于系统。——Mark Rolston

作为一名在 Frog 效力近 20 年的产品设计师,我见证了行业沧桑。但这些变化与我接下来所预见的相比,完全不值一提。我们的行业需要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顺应潮流,否则就只能在外观修饰上插科打诨。

我们面临的挑战首先来自于设计的历史。产品设计师一直以来都专注于创造可看、可感,可操作的事物。直至今天仍是如此。即便是软件 UI 设计这个更新鲜的领域,它也深受许多年前工业设计的那一套方法和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正是计算能力的发展驱动了设计领域诸多变化的产生。

20 年前,计算技术仅仅是供设计师使用的辅助工具。可以说,自那之后的每次重大产品创新都离不了计算能力的扶持。音频设备和手机都是小型计算机,从医疗器械到体育器材,都因计算技术而如虎添翼。今天,当初难以实现的“功能”和“用途”已是司空见惯,设计关注的焦点也转向更美观、更人性化的体验。计算驱动的产品不再是孤岛,它存在于更宽阔的系统之中,且关乎品牌体验。过去的几年中,整个设计行业面临挑战已有所动作,但真正要带来变革的新浪潮才刚刚涌动。

第一大浪潮:体验设计

尽管设计师们总是试图发掘一个产品在视觉和概念上的关联,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分别从外观设计、工程设计上理解它。这样的思考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它允许设计师专注于用户最在乎的功能。比如说,如果你设计了一个造型别致、操作简便、高效烘焙的面包机,你就创造出令人满意的用户体验。成功道路就是这么直截了当。但这样的设计依然为人们所需要,但并不是全部,激动人心的设计新大陆显然也不在于此。

现代设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定义日益复杂的用户体验。他们习惯了在各种场景下使用五花八门的触控设备,与此同时,消费体验、通讯终端、软件界面、代码机制、数据等都是影响整个体验系统的因素。优质的体验诉求已经从外形、颜色向界面和内容推荐机制转变。

时下,好的设计有着更广泛的外延。传统的标准如造型、颜色、可用性、功能等因素依然重要,但如今,它们仅仅是整个设计叙事体系的一部分——设计不止于单一产品的定义模式,而是关注处于整个设备为结点的交互体系中的用户体验将如何实现。我们已然成为系统的设计师。

第二大浪潮:看不见的冰山

随着第一波浪潮,体验设计已经为设计拓宽了舞台,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设计语汇或介质。所以,第二大浪潮的使命就在于此:它将带我们探寻底层冰山的秘密。产品和体验越来越依赖那些对用户而不具象、不明显的因素。试想一下你为什么喜欢 e-mail, SMS, 或者 Facebook。由于简单的界面,这些产品并不成其为伟大的发明,但其价值集中体现在用户生产的内容和平台提供的丰富服务上。

软件逻辑、算法、数据模型等我们看不到的特性正驱动着全新的世界。而且,语音和手势交互都已成为优秀产品设计的重要驱动力。我们还需要采纳新的技能,数据建模、算法创新、语音脚本系统和手势设计都将成为设计叙事体系的标配。这些技能可以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向企业表达那些略嫌抽象的想法。

第三大浪潮:产品有机生命体

产品始终在进化,产品的迭代总是跟用户需求的变化相一致的。目前这个趋势还只是初露端倪,真正演变成潮流还须假以时日。

最近,我们与 Honeywell 合作研发的家庭自动化新方案充分证明了这潮流的强劲。这个系统将与用户互动,随时间变化调整主题功能。依托云端技术,它也可以根据周围的其他设备做出调整:一旦安装了其他设备,它们将自动形成一个“ 团队“,彼此分工协作。整个设计程序仿佛人体的 DNA 工程,而不是简单的身体结构。

新的工作模式意味着传统的交付-承包设计模式也需要发生转变。今天,一个设计团队提交一个“可生产”的产品,一经设计,便可立即生产,投放市场。而未来的设计师,需要紧跟消费者的步伐,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并适时对产品做出更新。

这些年,Facebook 或者创业公司的软件设计师们对此已是轻车熟路,他们在测试新的设计创意上从不落后于人。这个趋势将从尖端领域,逐渐渗透到硬件和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

“设计即发生机制(Design is how it works)。”这就是乔布斯眼中设计的价值所在。如今,这个说法正日益得到验证。而且,它的含义会比乔布斯所言更加深刻。原文中的“它”将不仅仅是单一设备,而是众多终端的体验集合,它不再是我们能看到、触碰到的物体,而是更多隐形功能的合体。“它”不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物体,而是一种成长、变化的体验,“它”也终将反映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思考。设计的规律须随“它”进化。

文章来源:产品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