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会我的5件事|打磨而不是出活

3 评论 10873 浏览 44 收藏 8 分钟

我是一名策划新人。总有很多自以为正确的事情,总是尝试努力去;而最后,效果却并不见好。原因在哪里?

我是一名策划新人。

新人常有一个毛病,拼命压榨自己的时间,遇到一个需求希望能快速完成,快速出成绩,给自己估工期总是会尽可能缩短时间。以追求效率为主,没有意识到对于产品而言,需求方案的可拓展性,对异常流程的深入探究,对产品线追求简约极致一体,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我就常常激进的认为自己的3个小时能完成很多东西,但往往都是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

公司的产品即将有一个大迭代,无论是功能需求,还是业务逻辑,都有比较大的改动,大量的需求在排着队等着方案。忙不用说。

我这边需要策划改版现有登录注册逻辑,主要是完成两个需求,一个是三方账号登录,一个是账号与账号间的绑定,按迭代排期,预定在周三上午和团队成员进行需求确认。理论上这并不是一个急活,业务逻辑相对清晰,不影响主产品线,也无过多异常流程。

别低估了需求

我大致的构想了这次的需求方案,周三需求评审,给自己预留一天时间,把其余的精力都放在了另外的长线需求上,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到了周二开始策划,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登录流程的复杂性。单点登录的细节需求,三方登录时做账号绑定的用户引导,用户用微信浏览器授权登录时需要做区分,诸如此类。

到了晚上10点还在公司反复的磨流程,只能拿回家继续干,一直到凌晨四点,终于完成了。沉浸在自己“努力工作”的感动中沉沉睡去,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工作方式,对待这个需求就像去完成一个任务。在我一开始考虑时,过多的被周围的环境影响,被当下的情境带着走,以为逻辑非常清晰,只需要把流程写清楚就好,而缺少了对产品本身的思考与判断。

任何一个逻辑深挖下去,都有意想不到的天地

比如考虑三方登录时,是否要做账号绑定的引导功能。

随着社交平台多元化,用户往往有很多账号,网易邮箱、QQ邮箱、微信账号、微博账号等等,为了简化用户的登录注册流程,会在产品中增加三方账号登录的功能,用户可以用QQ、微信任一账号登录平台,那就会存在同一位用户在我们的平台上拥有多个账号的可能,这对于用户来说极不友善的,尤其是依托用户账号数据以及行为数据提供服务的产品。

所以需要在用户使用三方账号登录时,提醒已有账号的用户进行账号绑定。即:用户在登录或注册时,使用微信、QQ等登录方式进入平台,提醒用户如果你在平台上没有账号,那请注册;如果已有账号,请绑定该账号。这个需求乍一听是完成成立的,只需要在所有的新用户登录时都提醒他要不要绑定已有账号即可。

2

我便按着这个思路走了下去。

深入到不同的用户场景

后来我们的交互前辈提醒了我。

首先,用户真的在所有场景下都需要这步提示吗?比如用户使用微信打开网页时,会直接授权登录,这是一个非常快捷的方式,用户本身就是期待无脑操作的快速进入网页,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往往不会思考是否已有账号,绑定账号只会严重增加其注册成本,那么提醒其绑定对于用户而言很可能就是无用信息,大部分用户都会选择不绑定,这个提示反而延长了其注册流程。

其次,用户真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他绑定吗?也就是说这种提醒绑定的方式是否有效?延长了所有用户的注册流程,但可能只有及其少量的用户需要用到这个功能。

最后请教了带我的前辈,确实没有一刀子下去那么简单,在移动端、web端、wap端,需要结合自己的用户登录场景做区分。(由于保密原因便不陈述具体方案了,不同的用户场景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过分追求效率,更浪费时间

我在一开始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点,没有给自己预留思考的时间,对方案的打磨不彻底,只能靠延长工作时间来弥补。过于追求效率而没有考虑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不仅会在需求确认会上浪费大家的讨论时间,反反复复的返工更是容易让我们失去团队的信任。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团队中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得到伙伴们的充分信任,而一次的工作失误,就会极大地拉低信任值,尽管你之前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

学着保留精力

衡量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平衡点,试着掌握自己的工作节奏,灵活的变通周围的环境与自身的关系,比如如果需求确认会时确实来不及进行所有需求确认,那能不能分几次需求版本?对一个需求进行充分的打磨,直到你对眼前的作品很有信心。

掌握自己工作节奏的同时,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别将自己的生活都投入到工作中,平衡工作、学习、锻炼、休息的时间,让自己保持多元化,尽可能保留自己的精力,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不说了,补觉去了。

 

作者:泡芙@周钟杰,微信公众号:Hi钟杰

本文由 @泡芙@周钟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特别认同“学着保留精力”。 🙂

    来自北京 回复
    1. 道理都懂,真正去做的时候还是容易被工作牵着走~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