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工具竟然是这么研发的

1 评论 2745 浏览 29 收藏 22 分钟

编辑导语:作为金融界的“小网红”智能投顾活跃在各大互联网证券平台上,它被作为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其核心功能就是辅助进行更好地投资理财。它到底有多宝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写在前面:

“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预谋已久的安排。”

人的一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作为一个金融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一直混迹于金融圈,创业也是做的金融相关的人来说,你的学习和认识世界的角度已经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作为一个和金融一直打交道的产品经理,不论是大学的金融相关专业,还是毕业后的投资生涯、创业后的打造的金融教育产品,对于金融,我始终拥有一个最质朴的认知:“金融最重要的就是风险控制,本质是资金的融通。”

所以这次,我们回到了本行,从0到1打造了智能投顾工具产品,同时也带你来拆解一下金融的智能投顾的研发是如何诞生的。

智能投顾,听起来是略显高大上的一个名词,从17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证券行业吹起了打造智能化数据工具之风,各家券商纷纷效仿,至今,点开任何一个平台你都发现到智能投顾的身影,大到策略,小到选股,五一不为智能投顾的表现。

回顾其定义,是利用行情数据、财务数据、研报数据等基础数据进行量化计算处理,辅助用户进行选股、择时、交易和综合复盘的策略工具。

简单讲就是,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一定程度上对抗用户的人性弱点。

这一工具最核心的功用就是如何能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投资理财。注意,这里是更好的投资理财。受限于金融本身的风险控制需求,准入门槛还是很高的。

了解了智能投顾,我们就来从产品的角度一步一步的分析,智能投顾的工具路径。

一、业务分析:我的产品细分赛道是什么

  • 是什么驱动选择了智能投顾工具作为创业的方向?
  • 在这一方向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智能投顾工具的用户是谁?
  • 智能投顾提供的核心价值?
  • 其买单的动力是什么?
  • 怎么样的设计会让用户愿意付费?
  • 怎么做智能投顾的商业化?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做事情前多问为什么,大概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按照以下思考模型,我们继续分析。

1. 来自投资的三段论——天时、地利、人和

  • 天时,即大趋势;
  • 地利,即细分机会;
  • 人和,即团队。

这一模型,放之各个领域,都有其可取之处。

回归第一问,为什么,智能投顾工具成为了我们最好的选择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对,“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定要有边界意识”。

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为主的团队,做金融几乎成了我们不二的选择。

公司老板是国内TOP的投资机构出来的,国内名校背景,方向也一直是金融、保险和证券这块,开发团队的leader之前在保险相关的公司做算法、做策略。团队的组成,给予了我们思考的边界意识,金融相关是我们创业的唯一选择。

至于为什么是智能投顾工具呢?

作为一个长期的金融从业者,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投资中,二八定律是绕不过的。

作为主要的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之一的个体,更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定律。

受限于个体的认知、经历和背景,获取信息的知识面参差不齐,所以他们的行为,操作都有固定的通性:跟风、追涨、杀跌等。

所以也就成为了韭菜,韭天玄女和韭财童子。追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认知局限导致的操作的随机性。

所以,对抗这一弱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充分的信息源是用户可能的诉求之一,利用技术的手段解决可能是一个好的方式。

2. 用户投资场景下的市场抉择

“成功的投资是反人性的事情!”

“投资就是认知的变现,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那部分钱!”

这是投资圈常说的两句话,所以在这种场景和条件下,用户产生了明显的割裂形态。

  • 有信仰技术指标的技术派
  • 有信仰价值投资的价投派
  • 有信仰事件驱动投资的事件派
  • 有信仰博弈的博弈派

每个需求又不同,需求又相同。

所以如何抉择,落在了我们的面前,是全都要?还是有条件的侧重?这就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截止到此,都只是简单的背景介绍,我没有一项一项的罗列原因,比如:

  • 市场的增长趋势、中产财富增值的需求、市场多样化资产配置的需求、用户需求层次的多样性;
  • 技术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善、过往的经历能够cover这件事;
  • 新生代的潜在用户的逐渐成熟等等。

做一件事情能找出很多理由,所以这些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就略跳过。

不做一件事情,可以想到一百个理由,做一件事情,一个理由就够了。

二、 产品分析:产品主要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用研、需求分析、需求评审)

“我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我们是能把螃蟹吃的更熟练的人。”以此再次自勉。

首先,我们选择的赛道先给自己限定了A股、细分且熟悉,是我们选择这个赛道最大优势。

既然赛道已选好,那么接下来就是做什么的问题,围绕A股相关的行业和方向实在是太多了。

在这里,我们就先不去考虑那些注册资本动辄上亿的方向,仅从一些门槛相对低的角度着手。

大概罗列:比如财经自媒体,实时盯盘助手,投资者教育,研报助手等等,都算是还不错的点。尤其是投资者教育,2020年必是赚的盆满钵满。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

这里,继续回到需求分析阶段。

大多数投资者都有一个问题是:买什么、什么时候买的、卖多少、什么时候卖的问题。

用专业的术语就是选股、择时、建仓、策略

在这里,我们对选股、择时、建仓、策略做一个思考分析:

  • 用户选股时决策依据是什么?
  • 用户选股时受什么影响最大?
  • 外界的干扰项是如何影响的?
  • 如何决策才能真正赚取到收益?
  • 决策时用户的心理动态是什么?
  • 是否有其他产品满足了用户的痛点?
  • 用户痛点的满足程度如何?
  • 竞品的收费策略是什么?
  • ······

以上这些问题,就是在产品选择上必须要处理和解决的。用我一个非常崇拜苏格拉底提问法的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不断追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即将发生的结果,探寻最优解。

所以,针对以上,选股、择时、建仓、策略四个点,以苏格拉底提问法的逻辑,层层盘剥,大概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 产品定位上,区别于市面已有的动态盯盘助手,财报助手,投资研报狭隘化竞争,避免主力冲突,避免实时行情,毕竟一个A股投资者,谁没有雪球、同花顺、东方财富、淘股吧之类的App呢?更何况,证券类App不是谁想做就能做。
  • 产品的核心体验上,优先挖掘用户事前或事后的需求,不做事中,更多以辅助信息为主,保证产品功能,发挥用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毕竟帮助做决策容易出错);
  • 产品的载体上,轻便可用、便携好用是选择的一大重点,轻量化的载体是必须的选择;
  • 产品的定价上,避免高昂费用,以低价快消为基础、降低门槛,提高信任和双向选择。虽然愿意为投资付费的人,几千上万都只是“洒洒水”。

那么既然结论已经出来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满足我们结论中的用户需求。

三、结构设计:产品整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框架体系(产品方案设计、产品架构体系)

接着上面的结论,对于产品大概有了初步的定位和功能实现。考虑到后面可能存在新的问题,我们先简单做一目标用户的假设。并对功能做一大的区分。

在A股上投资过的朋友肯定知道,A股的赚钱,主要靠低买高卖,没有做空机制。

所以,主要套利的点就集中在了以下2点:个股收益和打新股收益

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中,核心就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毕竟定位是智能投顾工具,工具工具,真正有用才是好工具。

所以针对个股收益和新股收益,就产生了如下的核心功能:

个股为主:

  • 个股评级评分
  • 个股金牌鉴股
  • 个股短线必胜
  • 个股组合策略

新股为主:

  • 新股今日申购预期收益
  • 新股今日上市的操作预期

以上的核心功能,就是一个投顾产品的2个核心功能点了。到这里,核心功能点完成了,那么下一步是不是该具体实现的功能了?在这里又产生了疑问:

  • 要不要保留k线行情,日线、周线和年线?
  • 要不要做自选股,加入到用户自选?
  • 要不要做评论社区,增强互动与粘性?
  • 要不要有些功能实时更新,增加打开市场?
  • 要不要全部都数字化,把量化做到极致?
  • 具体的功能应该是什么效果,要不要表格化?

上文说到,产品的用研分析给了我们一个结论:做狭隘化竞争,避免和主流竞争。核心满足用户的复盘和决策诉求,把产品功能做到极致。

所以,经过不断的尝试,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 k线行情我们暂时不做,尤其是日线、周线和年线,做了k线,不可避免的就会涉及到实时行情;
  • 自选股有必要吗?自选股暂时没有必要,作为其他产品都有的功能,放进来并不能为我们的产品增添声色,相反压力会更大;
  • 社区呢?也不需要,雪球、同花顺、淘股吧是做的不香嘛?而且社区 需要审核机制,很容易出现政治风险,尽量避免。

基于上述结论,有舍有得,使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完善个股和新股的核心功能,到此产品就形成了如下:

1. 具体功能的展示

(1)新股核心功能

新股功能核心做了基于三眼分析,基本面、技术面和热度面,通过分析新股的行业,调取过往行业的数据,新股的招股说明书,资金的认同程度,申购情况等等,做出了新股的财务预测模型。

但是,考虑到新股申购毕竟中签率感人,有些人申购了几年,愣是一签没中,那么没中签就不能参与了吗?

显然不是,所以依托于新股上市当天的上市表现,更新未中新股的量化推荐目标价位,毕竟市场在某种情况下会存在着偏差,当然并不是所有新股都值得参与。

(2)个股核心功能

个股功能做了基于三眼分析,并将每股收益、股价强弱评级、基本面指标、港资持股、基金持仓、行业强度这六个维度作为主要点,做出了新股的评分模型。

这个评分的合理性,就不多说,基本上包含了价值投资派的核心点和趋势投资的核心点。

个股功能做了策略分析,基于人为+机器+数据的模式,做了指标选择和策略分析。不止如此,鉴股也是一种半人为评价指标。

(3)干货充电

考虑到产品的功能,学习提升应该也是一种产品诉求,所以也增加了干活充电功能,读书和原创免费课程会增加部分的用户粘性。

产品结构上大体即使如此,在智能投顾策略中,其中最核心的是后端的算法和模拟,前端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呈现形式,这是一个寻求最优解的过程。

以往认识一些朋友,在做功能的时候会什么功能都想往里面加,总觉得用户需要很多。但是,我们在智能投顾的工具中,做了一个无情的减法。任何非核心功能,不影响使用的功能,一概减去,用《梁宁产品30讲》的说法就是少即是多。

讲到这里,基本上产品功能已经完善了,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的另一个与用户体验相违背的事情就是商业化。

  • 什么样的定价和收费模式用户能接受?
  • 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最大化商业利润?

四、商业设计:我的产品的如何盈利(商业化与用户体验)

“千篇一律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

因为提供的功能是智能投顾工具,所以定价上不会按照之间做金融投资教育的模式,毕竟教育的收费是一次性的收费,中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知识是无价的,但是提供知识的人是可以定价的。

无论哪个时代,社会都需要一个超级商业主题。泡沫从来不是问题,市场需要的是想象和筹码。某种角度来看,订阅制是将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操作,这就催生出很多新的想象空间。

第一,让付费门槛降低。

用户得以用相对(买断)更低廉的价格订阅商品。低价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付费用户,「薄利多销」,这点从Adobe拥抱订阅制后,收入反而节节攀升的事实中得到佐证。

第二,产品更加灵活。

加入了订阅制之后,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附加功能,预算少就简单用,需求多就多花钱,这和选配置的区别是,订阅制可以随时使用、随时取消。这又应和了第一个优点,付费门槛降低。

第三,持续升级的体验。

买断式虽然爽快,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对于我们来说缺乏持续收入。订阅制将原本的“峰谷收入”变成平稳的现金流,赋予了我们更新的动力,而持续迭代也使得产品的品质上升,用户体验更好。重要的是,就算服务弃坑了,订阅用户也可以马上退订止损。

所以,我们最终选用的产品的逻辑就是订阅制的,按月付费。

五、后续策略:产品在市场中会收到怎样的认可(产品预期、运营卖点、营销策略)

对于新的产品而言,其实获客是一种成本的极大消耗。如何低成本的批量获客是作为一个产品需要考虑的问题。买量谁都会,如何低成本的获客就是难点了。

A股投资用户有一个很强的属性就是——分享或者记录。不论是在雪球,还是在淘股吧,抑或者是在朋友圈,盈利分享是常见且很炫的事情。所以,基于此点,做了一个邀请分享活动,邀请用户参与即可获得一天会员。

至于,上面提到的实时行情、社区、自选股,k线行情后面会不会增加,会不会增加更多功能和服务, 这就需要在运营过程中,和用户不断的沟通反馈了。

六、总结

通篇下来,大家能看到的就是非常多的字。至于有没有什么感触,那就见仁见智,我也相信智能投顾工具产品会不断的慢慢发展,智能化程度更高,胜率更高。

以上,就是简要的介绍,受限于一些商业机密,很多未能完善的表述,如果有兴趣可以一起探讨!

 

作者:cainyarn;微信:cainyarn

本文由 @cainyarn 原创投稿,并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点赞

    来自安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