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那些不太合理的设计
编辑导语:用户体验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衡量依据,而微信作为一款全民产品,其用户群体数量大,用户之间的体验感受也有所差异。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其个人体验感受,阐述了他对微信某些功能设计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今天这里关于微信设计的讨论,仅限个人偏好,只是从一个有点态度的用户角度扯两句,欢迎批评指正、讨论。期待你的邮件回复,越长越好,来者不拒。
一、新浮窗真的方便么?
微信里连续阅读和被新消息打断,一直存在冲突。在老版本,微信推出全局浮窗,允许你打开5个浮窗页面(在首页、对话页、公号主页等页面可以见浮窗)。
微信在2021年初的一个较大更新中,去掉了浮窗,把“浮窗”做到了首页左边的扩展空间。微信为什么这么做,从张小龙老师在1月的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演讲,可以得知原因:为了用户体验,不喜欢“狗皮膏药”
截取张小龙演讲:我其实一直很不喜欢浮窗。因为它就像狗皮膏药。这也是PC时代大部分网页浏览的体验都不好的一个原因。
现在,微信提供了一个尚未看完的内容的列表,方便可以随时找回这些内容继续看完。尤其是对于长视频,更加需要随时可以切走,然后又能快速找到。直播也一样需要。
但这个设计是否合理?先表达一个观点,在顶尖的设计里面只有风格烙印,没有对错。但我觉得新设计更别扭、更不合理:
1)新版浮窗打开效率变低。每次在对话页回复完想重新阅读,必须回到首页,通过下来打来,或者左侧扩展区域打开原来阅读的页面,比以前的圆圈浮窗多了2-3个步骤。
2)新版浮窗和小程序入口,做了一次“把不规整的东西放进抽屉的事情”。
原来的下拉小程序页面,拥有简单的层级。但新版的下拉小程序入口,除了一级的“最近使用小程序”、“我的小程序”,又增加了更多、搜索、和刚开过的,打开预期小程序应该简洁易用,但这样一个简洁入口变得越来越复杂。首页是简介了,但小程序入口就像在抽屉里堆叠的混乱的杂物。
3)未充分考虑Android端使用场景。APP设计需要考虑硬件和基础OS的交互,微信首页右滑滑调出新版浮窗,Android端存在交互问题,很多安卓机的贴左边向右滑,默认是返回桌面操作,Android端需要调出浮窗模块,需要精准控制手滑动的区位。
二、电脑端登录一定要扫码登录么?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桌面登录用微信扫码,熟悉之后你觉得这个事情理所应当。但我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你坐到电脑桌面需要用户电脑完成一个高效率的登录动作的时候,还要掏出手机,手机真的是你身份的代表么?
只有反思才可能带来新思考。我曾经也吐槽过微信登录,核心观点是,这是一个分裂的设计。
关于手机鉴权的安全说。很多支持扫码登录的观点表达:手机鉴权,对于攻击者难度更高,需要同时获取登录设备和常用手机设备控制权。
从这个角度没毛病,但是鉴权和加密技术,永远玩的都是概率游戏,产品的设计应该在合适时机选择最合适的登录方式。如果要说为了身份鉴权和安全,那也有多种方式,Apple,Google、Facebook也能够提供用户摆脱手机的登录方式,例如基于生物识别的记住密码。
扫码登录鉴权,过于强调手机硬件、微信APP对于用户身份的绑定作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可能成立。而我想表达的是关于个人认知:微信现在的动作,太强调了手机这个物理介质对身份的绑定关系。
这不见得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和这个手机的物理介质无关。当然也可以相信未来的鉴权仪式感可能都来自于生物鉴权,类似于线下的扫脸支付场景、苹果的扫脸。但这又是另外一回事。
拉高一个层级,很多朋友会讨论战略,说这是打开率、日活、和用户心智的策略,微信想绑定用户身份和微信的关系。
这我赞同,微信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有自己的商业思考。但只是想提醒读者,有的事情你熟悉之后觉得理所应当,但事情常常不是那么理所应当(比如互联网行业996、违反8小时工作制,哈哈哈,有点扯远了)。
三、设计和艺术的区别是什么?
本周在一个饭局上有一个讨论,设计和艺术的区别是什么?一个清华的小姐姐有一段不错的解释(记不住原话):设计是为了一群人满足他们的需求,艺术是在展现一些哲学、思考、思想。
设计为人,艺术为己。今天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Newsletter。
作者:水山说,在行增长负责人
本文由 @水山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最新版本的微信电脑客户端,已经改了必须扫码登录的问题,同用户可以免扫码登录,可见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微信自己也认识到了。
因为微信一直没有做PC版,你想一下当你想找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会用微信还是QQ?这和微信的定位有关系,微信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是一直在线的,如果做了PC版那么用户可能就不再相信对方能及时收到消息了,这样用户可能就会用别的方式来联系,这是微信不希望看到的。作为一个用户我也希望我发给别人的微信别人也可以及时看到并且回复我,我觉得这样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个人观点哈
在线与不在线这个感受,就是qq时代的产物,早就不care在不在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