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思考:不要在习以为常中走向平庸

0 评论 8853 浏览 15 收藏 7 分钟

关于设计创新的思考,这两句话很重要:要让常态限制创造力,追问 Why not;眼界是创新的基础,保持好奇心。

怎么改变设计方案创新性不足的状况?这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求学与工作的前一两年,我和很多人一样,是通过研读平台设计规范、行业趋势分析文章、学习和建立系统设计思维与方法等途径来入门用户体验设计的,但自己也常在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因此产生困惑:一个遵从设计规范、行业趋势、按照所谓的系统设计方法步步推导而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好的设计了?有时它反而会让我觉得「模板化」、「正确而无用」、「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本质还是创新性不够,这并不是通过循规蹈矩就能得到的。

有时候觉得做设计就像写文章,一篇引经据典起承转合辞藻华丽的文章,也许能成为一篇不错的八股文,但却不一定能打动人心。一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应该在于文字背后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与反思触动的中心思想(文以载道),而对应到用户体验设计领域则是对问题本质的洞察与把握,而规范、趋势与方法更像是文章的体裁和用典、互文、比喻等写作技巧,作用在于辅佐中心思想的表达,绝不应喧宾夺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扣住了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对技巧性的事物做更多的突破与尝试。

不要让常态限制创造力,追问 Why not

确实,遵循行业通用规范去设计控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比较高效和有说服力的。而一反常规的做法,在推进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挑战:「我没有见过这样的设计」、「XX竞品都是那样做的」……

不可否认,在我们自身对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积淀还不够厚实的时候,遵循通用规范是最保守但也最合理的做法,它相比「自创」的解决方案要更加成熟和通用、也有了一定的用户认知基础。但随着我们自身经验的积累与成长,则需要慢慢对此产生警惕感,从问题本质出发提供创新性的设计解决方案是交互设计师重要的能力构成之一,而如果只会参考竞品、拖控件拼界面的话,这些事情产品经理也能做,为什么还需要你的存在呢?

我们在参考竞品、参考规范的时候,不仅要知道 What(是什么)、 How(怎么用)、Where(在什么场景用),还要追问一句 Why not。

  • 这个控件就一定要是长方形的吗?为什么它会被设计成长方形的?
  • 在我们的产品中,这个控件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 做成圆的或者其他形式会怎么样?是不是一样可以达到根本目的?

当产品经理摆出一副「这个不错,我们就抄这个好了」的态度时,我们不能轻易对此妥协,而要去分析被建议抄袭的对象满足了对方的哪些根本诉求,把对方给出的明面上的解决方案扔进垃圾桶吧,我们应该主动围绕根本诉求去做一些不一样的探索尝试,发现更多的创新可能。

抄袭也许不会影响到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但对于设计师会,失去思考意识和创造力是很可怕的事情,不要轻易对现状感到满意和妥协。

眼界是创新的基础,保持好奇心

就像在理工科解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背了几个公式就可以,还需要平时大量的练习一样,创新也不是可以简单地公式化推导得到的东西,而需要有跨度的知识和眼界的积累。

之前和团队一位师兄交流设计想法时,他会经常拿电影来举例子,提到某某电影可以带来灵感启发,而我最近产生的一个设计灵感也正萌生于一部和产品调性相通的科幻电影。与其宅在家里对着设计软件苦思冥想,多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样的事物,也许灵感就在无意间不期而至。

产品设计是商业、用户和技术的平衡,有意识地多关注一些商业和技术领域的知识,也能为我们做出既具备创新性又足够合理的设计带来启发。

很多时候,产品界面的大改版并不是纯粹出于改进用户体验的目的,而是服务于商业模式的改变,我们需要深刻地意识和理解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突破原有框架做出不一样的设计。

对于技术的好奇心同样重要,不少国外公司都把前端重构能力列为对 UX Designer 的基本要求之一,虽然国内大公司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已经开始拿一部分业余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自我提升,尝试用 CSS3 做各种动效,在自学过程中也时不时发现「啊,原来还可以这样……」,进而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产生启发。

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设计师乃至更多岗位都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愿你能一直拥有它。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鸿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