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向“线上劳动密集型产业”58同城致敬?

0 评论 2369 浏览 7 收藏 6 分钟

除了偶尔在公共交通工具和电视上看到那个著名的“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的广告外,我与姚劲波及他的58同城并没有什么交集。甚至,作为一个科技媒体的从业者,我连这段时间他们轰轰烈烈的IPO之旅也没有怎么关注,原因就像在58同城的IPO之夜,我在微博上表述的那样——“表示从来没把58同城当互联网公司,应该叫做‘线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吧”。

是的,和不少人一样,我们眼中的58同城并不“性感”——停留于“上个世纪”的网页设计、密密麻麻的分类信息链接、丑陋的图片水印、鱼目混珠的虚假信息,以及中介机构和个人用户之间的模糊边界……都让我难以对这个信息平台产生好印象。

除此之外,根据58同城的招股书,在他们5000多名员工中,有4000多人是从事市场、销售和售后工作,超过总数的80%,而58同城的研发人员只有574人。当然,在这样一个体验并不优越、系统也不复杂的网站产品的背景之下,574人似乎也显得太多了——要知道,58同城所模仿的分类广告网站鼻祖Craigslist,在经历了19年的发展后,总共也只有30多名员工。换个角度来看——根据外界的估算,Craigslist每年能获得3亿美元的收入,人均创利为1000万美元;而58同城今年的营收刚过1亿美元,人均创利在2000美元左右,是Craigslist的1/5000。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我一直把58同城这个“特别不互联网”的互联网企业,看作是粗糙、低效的拿传统方式做线上业务的代表。可是,当我开始思考“为什么58同城、赶集网等中国的信息平台需要如此多的销售人员”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这些网站在“互联网化”上所遭遇的阻力。

众所周知,为58同城带来收入的客户是那些需要在互联网上发布广告信息的小型商户和中介机构,而他们的几大业务:租房、同城二手信息和蓝领招聘,主要服务的是那些互联网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这意味着:首先,58同城需要一直庞大的“地推“销售团队,去向这些小型商户推广自己,让他们相信在58同城上投入的资金能够为他们带来回报;其次,58同城需要大量的广告投入,去让自己被大部分对这类信息聚合网站的功能缺乏了解的用户所熟知。

也就是说,市场和人群,迫使58同城必须用一种相对粗暴、野蛮的方式,去教育中国的小型企业市场和普通用户群体,让他们尽快理解这个广告信息平台的价值。换句话说,虽然58同城使用的是“特别不互联网”的手段,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让普通用户能够尽早的接纳这个信息平台,实现“互联网化”。 

同时,58同城自身似乎也在逐渐走出荒蛮——一方面,58同城在2011年花费了6850万美元的广告投入,到了2012年,它降至2500万美元,而在今年上半年,其广告投入刚刚超过1000万;另一方面,它的销售团队人数也在逐年递减,从2011年的4926人,到2012年的4529人,在到如今的4280人,而与之相称的是,是它的收益反倒增加了。

这意味着,随着完成“教育市场”的工作,以及品牌的建立,58同城将来既无须大笔的广告投入,也不再需要大规模的线下销售团队。这会使得58同城在将来可能会摘掉“线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帽子,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互联网公司。

所以,即使也许我永远都不会情愿登陆58同城的网站页面,也嘲笑过他们如今的企业架构,但如今,我对这家正在从蛮荒中走出的企业多了一份敬意——它用一种不讨彩的方式,帮助无数的普通用户和小型企业解决了数以亿计的问题,让他们了解了互联网和信息化的价值;它用一种“接地气“的初始形态完成原始积累,然后逐渐完成蜕变。它做了一款人们真正需要的产品,并成功的将其推向了市场,其余的事情,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注:图题来自网络

来源:PingWest    作者:陈粲然Ray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