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设计漫谈——电销系统设计思路

3 评论 6947 浏览 16 收藏 14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客户的商业需求、痛点、预算、决策流程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的个人需求

编辑导语:电销系统设计是后台设计中常见模式之一,本文作者基于自身实际经验,与大家浅析电销系统的设计思路。从设计路线的三种选择出发,制定流程及设计初稿等步骤,作者列举可能性方案及其相关结果,详实地说明了后台设计中的关键点。推荐相关行业从业者阅读学习~

在我十年的产品生涯里面,其实是更擅长做后台系统的。这当然和个人的职业经验有关系,我长期做互金业务,重头都在后台系统上,前端其实东西很少。

因为年后大概率需要从0到1设计一个电销系统,不经想起几年前做电销系统的事情,所以正好讲一讲以前做电销系统的一些小事,没有那么严肃和系统,但也还是有些东西的。

一、选择设计路线

我在上一家公司从0开始做过一次电销系统,当时正值公司业务规模放大,需要组建电销部门。

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电销系统从来没做过。见都没见过,当时内心慌得一批。

当时我想了想,有三个选择:

  1. 去看下同业的系统,参考一下;
  2. 问一下电销部门他们之前有没有使用过电销系统,都有哪些功能;
  3. 问一下电销部门,日常他们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梳理流程然后设计后台。

第一条路呢属于偷懒的办法,用已经成熟的系统,好处是功能肯定齐全,坏处是未必那么贴合电销部门的需要。

第二条路属于取巧的办法,电销部门会依据他们的经验给你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因为他们脑子里是有框架的,我要做的是把他们问出来而已,好处是需求最终肯定没问题,坏处是细节需要反复确认,因为他们在表述的时候未必完整和清晰。

第三条路就是笨办法,妥帖是妥帖,但是也很花时间,而且未必做好之后未必会觉得好用。

我个人的建议是能不用第一条就不要用第一条,既然都是自己开发了,就不要搞一个不好用的系统,虽然是内部用户,但是系统架构合理、流程符合业务实际且好用仍然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追求。参考成熟的系统,大概率就是不那么贴合实际需要的,因为那个系统就不是根据你们公司的情况设计的,每家公司的流程和业务情况其实都不一样的。

题外话,这就是功能复杂的saas系统会存在深度定制的问题,SaaS系统要么就做的基础、通用性强,要么就深度定制、功能足够强大。想要通过做通用性的设计来符合大部分公司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也不要两头不靠,深不深、浅不浅的,用户付费意愿会很弱。

第3条就是真·笨功夫,沟通的过程会很长,非常耗时。而且你需要实际观察他们的工作流程,因为很多细节是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的。设计的系统肯定能用,但是好用不好用的就得看产品经理的功力了。

又一个题外话,后台系统是按照你的理解和习惯设计的,但是使用的是其他人,所以实际使用感觉上是会有差异的。产品经理的很多习惯和理念都会融合到设计里面,但是这些设计是你觉得好的,别人是怎么感知的不一定。人都是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会天然的觉得亲切和好用,这就是在设计原则上要求不要违背主流习惯的原因。

第2条就是个取巧的办法。电销部门的同事通常会使用过一个或者多个电销系统,所以在他们的脑子实际上是有影子的,你可以让他们把每个功能都复述出来,一边画草图一边沟通,相对高效一些。

把他们觉得好的地方保留,不好用的提修改意见,没有用的就可以去掉。注意,即便是这样也不是一次沟通就可以解决的,但比第3条路还是要快很多。

最最最重要的是,由于这是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来的,所以符合他们的认知和习惯,好评度相对高一些。

记住,能巧不能笨,能笨不能懒,懒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习惯。

我当时用了第2个办法,因为有条件。

二、梳理流程和设计初稿

然后我就在电销同事表述的基础上梳理了一下流程和功能框架。业务流程肯定是优先于功能框架的,流程都走不通设计框架是没有用的。

流程的设计其实就考虑注意使用人员的需要就行,虽然使用后台的包含电销员和管理人员,但是管理人员本身并不参与日常工作,所以不需要考虑他们的流程。

电销系统的流程倒是不复杂的: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被电销的用户有哪些,这个的话就需要业务部门确定下来。

其次就考虑这些用户怎么派单给电销员,派单逻辑是怎么样的,是每天派一次,还是电销员请求一次派一次,不同的派单逻辑效果是不一样的。

譬如每天派一次那就能确保当天的任务都被分配掉,用户池不会积压;而电销员请求一次派一次则能确保电销员的任务不会有积压,具体怎么选择就看业务需要了。

然后是考虑电销员日常会用到哪些功能,譬如拨打电话、添加备注信息、挂起、选择完成状态等等;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需要关注电销员需要看到哪些用户信息,敏感信息一定要脱敏。

然后是数据呈现的问题,电销员是需要看效果数据的,因为他们是拿提成的,所以他们会需要看到自己拨打之后的实际转化效果,要展示明细数据,方便他们自己计算能拿多少钱。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非常重要!

至于怎么才算他们的业绩可以根据电销部门的规则要求进行标记。

在这个流程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和组合功能,电销员的就不细讲了,其实从流程也能看得出来,就三个页面就行,一个是待拨打页面、一个已拨打页面、一个是转化数据页面。页面上的具体和数据就结合业务实际处理。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前面提到的管理人员的角色,管理人员不参与日常工作,需要单独设计一些管理类的功能给到对方:

  1. 对电销员的一些日常数据的观察,譬如每天的单量大概是多少,不同的电销员每天拨打的电话数量、转化数据,方便管理人员去看哪些电销员是干的好的,哪些是干得不好的;
  2. 需要做一些分支设计,譬如电销员请假、离职、调岗等情况下,挂在他名下的拨打任务的二次处理,允许转分配;当然这里面可能也需要设计电销员的状态,确保新的任务不再派单给暂时不在岗的电销员,确保任务不会积压;
  3. 需要设计权限功能,这个的话就很常规了,一般管理员权限就给到电销部门负责人。

有的后台系统大家是平权的,层级上都是一样的,只是通过权限来区分看到的页面和功能;有的后台系统大家是分层级的,页面可能是同一个,但是功能上有差异,这就要根据实际来处理了。

三、对稿和修改

这一步也是必须的,虽然在大体上肯定是没有问题了,但是重要的是细节,一个后台或者功能好不好用,其实最主要还是在细节上。大家经常聊用户体验,其实也就是在细节上更符合用户的预期和习惯、甚至超过用户预期。

当然我其实很少提超过用户预期这一点,因为要做到超预期是很花功夫的,但又很难量化成业绩,想要在流量型的公司得到支持是非常困难的。

对稿这一步就是把你的理解具象出来,然后看一下和电销员的理解是不是一样,就是一个把大家的想象尽可能重合起来的一个过程。

对稿之后就是把修改的点列出来,然后逐一修改。

这一步其实不复杂,重点是沟通得细一点。

以我的经验来说,对稿的时候可能会需要做比较多的修改:一是因为大家的理解未必一样;二是因为电销员的想法会发生改变,所以会需要根据他们的想法做调整;三是有可能在第一次沟通的时候有些东西没有讲出来,所以需要做二次补充。

以上几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是同时会遇到。

四、开发与验收

后台系统其实一般来说不如前端受重视,这是常态。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后台系统甚至是敷衍的。

所以在测试环节一定要让电销部门也同时介入验收,一个是能促使技术部门尽可能地按照你的方案进行实现,二是能合理管控电销员的预期。

我遇到过很多次,后台长得还不如我的原型稿好看,这你上哪里说理去。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预期了,让电销部门提前介入就是管理预期的一种方式。

技术的同事经验越少的对于后台的易用性通常重视程度越不足,同时很多公司都是业务驱动的,一味强调快,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标准,这样一来对于实现程度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一定要注意管理预期,不要因为你无法干预的因素而影响对你工作的评价。

我知道有些朋友甚至领导是反对让业务部门直接介入研发环节的。

一部分是出于岗位认知的原因,认为这个事情就应该产品和业务对接好,技术部门就不能和业务部门进行对接。

我个人的见解是这个认知大错特错,对于一个业务线来说,业务、产品和技术应该尽可能融合,技术接触业务就能更好的理解业务需求,这样就在实现的时候会更好。

一部分是出于部门认知的原因,认为业务部门和研发部门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产品经理应该站在研发部门的角度而不是业务部门的角度,这种情况通常是在大公司待久了,产品又放在研发中心下面,所以研发的负责人就会这么来判断。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全部,但是我遇到过,研发中心的负责人CTO直接就当面指责我不应该把业务拉进来,导致技术和业务部门有摩擦。我当时没说啥,但是很快就找了新工作。一个公司的高层,居然主动搞部门墙,格局就不是很高了,不值得跟随。

五、最后

今天说的东西其实并不具体,都是个人的心得和体会,但也还是有点东西的,希望对大家有个启发。

 

本文由 @产品人玄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刚好做过一个类似的系统,派单—拨打电话—状态记录—流转至微信—信息记录和业绩分配

    来自广东 回复
    1. 可以沟通一下吗

      来自河南 回复
  2. 能巧不能笨,能笨不能懒。讲的很精髓。

    来自广西 回复
专题
6967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想要做款好产品,这些规范你得知道。
专题
1665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产品运营。
专题
38762人已学习11篇文章
世间万物皆有套路,面试更是如此,多拿几个靠谱offer。
专题
1752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竞品分析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