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中,如何认知产品
编辑导语:一个好的产品离不开框架,框架能为我们的内容提供一个形式,帮我们快速构建产品。本篇文章,作者通过对苏格拉底和黑格尔哲学理论的介绍与分析,给我们介绍了一个能够应用在构建现代世界产品的古典哲学框架。一起来看看吧。
人们喜欢框架。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建立在这样或那样的框架之上,尤其是在商业世界和产品管理领域:无论是在功能优先级排序、需求撰写、客户访谈,还是在计算指标等问题上,都用得上框架。有一个常见的PM问题是:“我们PM有这样的框架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框架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们提供了一个基础,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想法,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当它们在团队、公司和行业之间共享时,其价值会被放大。
它们创造了一种通用语言,让数据、想法都得以被组建,并传递给他人,并确保每个人都在同样的参数下运作,就像建筑师的蓝图。框架为我们的内容提供了形式——就好比如果我们是18世纪的诗人,我们不必每次在写作时重新发明十四行诗或六节诗。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这个世界,并把他们的想法写下来,所以我们在哲学中也有大量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框架。这些框架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视角,来看待我们在家庭、工作、社会等场所中所发生的经历、所遭遇的问题和所产生的交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格拉底和黑格尔这两位著名哲学家,以及他们对“辩证法”这一哲学框架的各自看法进行研究,看看他们的思想可以如何应用到现代纪元下的产品构建。
01
由于黑格尔的著作晦涩难懂,我将从一些二次文献中——主要是Michael Allen Fox的The Accessible Hegel(2005)和斯坦福哲学百科有关黑格尔及其作品的相关条目——提炼他的思想。
我并不敢宣称自己是研究这两位哲学家及其思想的权威,但起码,我希望可以点亮你思维的火花或求知欲,让你对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有更深刻的了解,以及如何应用他们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和世界产生影响。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论证方法,指对立的双方进行不停的辩论,直到达成某种共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通过这种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哲学和思想由他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传递给我们,因为苏格拉底本人从未写下任何东西(我猜他不喜欢文献记录)。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柏拉图式或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中,我们读到了苏格拉底和他的雅典同伴之间发生的各种哲学争论。这些充满激情、内容广泛的争论为我们提供了苏格拉底的辨证方法,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被研究和应用。
观点相反的人之间的对话或辩论是辩证法的典型例子,也是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全部内容。对话通常包含了以下内容:对话者阐述了苏格拉底不予同意的观点,由于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对问题不加审视的人——他从帮助人们找到思维中的错误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因此辩论随之展开。
随着来回过程的展开,问题和答案在每个人之间传递(通常是苏格拉底提出问题)。对话者逐渐承认苏格拉底的观点,因为苏格拉底发现了他的先入为主,并审视以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点;最终他们改变或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对当下的问题切换至更复杂的立场。
在对传统哲学家的刻板印象中,他们是孤独的思想家,躲在象牙塔里,对晦涩难懂的话题写下一页又一页的思考和分析,最终发表研究成果供人阅读。
但是用苏格拉底辩证法进行研究却与这类刻板印象截然相反。与哲学隐士在点亮烛光的房间里独自写作的方式不同,苏格拉底的辨证研究法要求人贯穿整个过程——合作,同意和反对,引出和分析假设,得出结论,并一起形成新的、更复杂的观点。
孤独者和苏格拉底之间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在构建产品时使用的老派(瀑布式)和新派(敏捷式)方法论之间的分裂。
瀑布式的哲学始于牛津大学的象牙塔顶端,并以线性递增的方式向下传递给人们:作家>编辑>出版商>零售>读者;而敏捷式的苏格拉底辩证法则在人们的公共场所生活和呼吸,在一个密闭的反馈循环中一起辩论和完善想法。
我们可以用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来思考团队内部合作。
如何在解决问题上达成一致,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式上产生建设性的分歧,并一起对我们的客户、他们的需求、以及我们投入时间和资源的正确解决方案达成更深层的理解?
在敏捷开发中,没有什么比与团队一起进行讨论、改进的会议更令人愉悦的了:观点和意见被自由地提出来,经过热烈的讨论后,观点被承认并得到打磨,最后,团队不仅在前进的道路上达成一致,而且对这个方法充满信心,因为已经花了时间来解决未来工作中会碰到的问题、风险和可能性。
如果不公开交流,这些问题、风险和可能性就不会那么清晰;如果不使用类似苏格拉底辩证法的自由辩论方法,我们就有可能错过重要的观点或想法,交付错误的产品,或者交付一些根本不提供任何价值的东西。
我们工作的最终结果是相关人员之间辩证关系的直接产物;为了避免意外和减少风险,在鼓励健康分歧的氛围中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开对话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得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决定将其发布给我们的客户时,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对话,讨论异同,并获得新的见解。我们不仅可以利用这些见解来完善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还可以在构建下一个功能或产品时利用这些观点。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值得信赖的客户,与他们分享我们的想法和正在进行的工作,在我们有东西产出之前就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辩证,互相交流想法。
就像苏格拉底一样,你可能会动摇他们原有的想法,如果你这时试图推销一个新的产品方案,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更美好的一种可能,是你会学到一些新东西,并因此产生动摇,在一个全新的问题或市场方向上收获更珍贵的洞察。
和我们的团队、用户一起优化迭代,这便是苏格拉底的方式。
02
从苏格拉底去世到G.W.F.黑格尔(1770-1831)的诞生之间有超过两千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西方哲学家们大多对存在、事物的本质或基本性质感兴趣,而不是对辩证法或事物的变化等过程感兴趣。²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思考变化的意义,特别是有一个人,他的想法将对未来的许多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黑格尔。
在我们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之前,我们需要回到过去,甚至比苏格拉底还要早一点,来简单地提一下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公元前475年)。赫拉克利特是苏格拉底之前的一位脾气暴躁的哲学家,他的箴言*panta rhei*,即“万物皆流”,经常被用来概括他的整个哲学理论。³
他采用了有力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即所有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总是在变化并成为新事物。
你可能听说过他一些著名的格言,如“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或“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⁴他认为所有事物都包含对立或矛盾,并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海是最纯净的,也是最污浊的——因为海对鱼来说是可饮用的和健康的,对人来说是不可饮用的和有害的。”
到了19世纪初,赫拉克利特的流变思想大行其道,对许多哲学家来说与“存在”同样重要,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生成”。它成为当时一些哲学家的焦点,特别是黑格尔,“他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最重要的生成哲学家。”⁵
由于黑格尔的研究范围太广,难以在文章中被概括,更别说像我这样的人了;他复杂的哲学体系已经被许多人书写,既对无数哲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吓退了同样多的人。鉴于我们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将只关注他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基础,即他以苏格拉底和赫拉克利特思想为基石的辩证法。
过去,辩证法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人们通过口头上的同意和反对来获得对某一事物新的或更深的理解。而在19世纪初,黑格尔创新地把辩证法的概念应用到几乎所有事物上。他提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的双方。⁶
他采用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观念,并以赫拉克利特为跳板,将其观念引向万物内部。所有事物本身都包含着矛盾,而这些矛盾相互推挤,导致了比原来事物更复杂的一个版本,即将内部矛盾合并成新的统一的整体,将自身分解成新的、更伟大的事物。
这一理念可以应用于所有以创造为最终结果的过程,无论是艺术还是产品,甚至是社会和文化。
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内在矛盾或对立的概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他是如何看待“生成”的。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一切存在的事物,无论是物理物体、自然力量,还是精神概念和思想,都处于一种永久的、不稳定的“生成”状态:
在我们的现实中,一切都在不断变化。而且任何事物的存在,它的“存在”或本质,都是先从不存在开始的;在某个时刻,它“生成”存在;只要它存在,它就会参与成为某种东西的过程,直到它最终灭亡,再次成为不存在。⁷
有化为无,无化为有。(来源: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gel-dialectics/#Rel)
那么,产品和企业,就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处于不断的“生成”状态,从产品的原型到收购,再到宣布破产——在它们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它们都在变成其他东西,或好或坏,直到最终不存在(黑格尔可能认为,一个产品直到不再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或记忆中,才算不存在)。
而且,不仅是产品和企业在无休止地变化,我们所处的市场、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文化规范、国家经济、地缘政治关系……都在不断变化。
实现创新和为市场带来真正独特的东西的第一步,是理解事物的默认状态是“生成”,而非“存在”。
假设我们根据今天的市场格局想出一个新产品,从规划阶段到设计到开发到测试,然后在我们有这个想法的一年后向世界发布——在整个过程中,市场格局一直在变化。
虽然“精益”思维——尽可能快速地构建、衡量、学习并重复——在这里很有用,但是在《精益创业》这本书问世的几个世纪之前,黑格尔关于万物中永远存在“生成”的概念则为有商业头脑的人揭示了两个观点:
- 理解事物的默认状态是“生成”,而非“存在”。
- 确保你的产品总是处于一种可变化的状态,当下的最佳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未来的最佳解决方案。
成长就是迭代。要打造成功的产品,首先从解决问题开始。一旦你验证了你认为的问题的确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人们愿意付费解决的问题),你就可以开始试验、提出解决方案,并与客户进行测试。
当你验证了你真的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把它做得更大一些,直到它成为一个可以投入市场的可行产品。
可以与更多的客户交谈,找到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价值,解决更多的问题;之后试验解决方案,对它们进行测试,然后整个过程循环往复。
你可以继续这个过程,因为总是有改进的余地;总是有改进的余地,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会被锁定在一个永久的存在状态中;一切都在“生成”,包括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
我们对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迭代,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带到这个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来解决问题;问题和客户都在变化,就像存在的其他事物一样。
即使数据看起来不错,每个人都对你的产品赞不绝口,但它存在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果它不能不断地迭代优化,它就注定会消失。
03
既然我们对“生成”的基础知识有了扎实的掌握,我们就可以研究黑格尔关于内部对立矛盾的想法,而这正是让事情变得有趣的地方。
回想一下抛硬币的时候。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因为每一面硬币朝上的概率是平均的,所以我们常用其来做决定或解决纠纷。
你会用两面都是花或字的硬币来解决冲突吗?大概率不会,因为你知道最终结果是什么,所以这样的一枚硬币是无效的。
这样的两面性可以认为是被包含在硬币的内部,或存在于整枚硬币当中。
黑格尔认为,所有事物都包含内部对立或矛盾,无论它们是存在于物理领域,如一枚硬币,还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如概念、思想以及我们的各种意识状态和情绪。
而且,事物不仅包含对立的力量:这些力量揭示了一种依赖性或互补性,正是这种依赖性使得事物成为事物,用黑格尔的话说,这些力量化为一个整体。¹⁰
如果一枚硬币只有正面没有反面,就会失去所有的力量和意义,就像没有死亡的“生命”是不存在的。黑格尔将这一观点应用到一切事物,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所积极表达的东西、和它所压制或排斥的东西构成的。”¹¹
所有事物都存在对其他事物的内在否定,这些内在否定赋予了事物本身的意义,它们的重要性等同于塑造结构的现实特征。黑格尔与许多东方哲学都存在这种想法;你可以在道教和禅宗中找到类似的概念。
这里存在许多可接受或可辩驳的地方,许多人在这两方面都有涉及讨论,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放到另一篇论文里探讨。黑格尔的确在这些思想上有更为深刻的研究,如果你真的对他的所思所想感兴趣,建议你深入研究他的著作。
现在让我们把有关内部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应用于企业和产品之中。
一家公司即使有些事不说、不做,也会受到其所做之事的同等影响;进入这个新的垂直领域而非那个领域,优先考虑这个客户群而非另一个,在最新的新闻稿或推特中使用这个短语而非另一个短语。
一款产品的存在不仅取决于它对用户提供了一定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它不曾做过某些事情、不曾拥有过某些功能以及不曾提供过某些价值。
它甚至没有尝试去做上述这些事情,因为它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并区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产品。
任何熟悉管理路线图或积存工作的人都明白我在说什么。你不可能顾及所有方面——搭建这个功能意味着舍弃另一个功能,或者至少不在这个季度/年份予以考虑。
我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决定,而选择不做什么,也是我们最终产品及其形态形成的原因之一。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时,你很容易便能注意到内部矛盾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工作场所之中。
当机构中存在与流程相关的对立矛盾,如内部报告系统无法从正确的地方获得正确的数据,或者某些数值点在运行时其定义存在矛盾;又比如在组织中,政党和派系关系之间也充满了对立——相信此时此刻你已经联想到了某些案例。关键点在于这类对立矛盾造就了这一组织,并塑造了旁人对它们的看法。
对立矛盾对一个组织的存在很重要,如果你想提高效率,你必须创造一个环境,让内部的对立力量一起工作,相互依赖,发挥比自身更大的力量。
矛盾永远存在,但如果引导得当,它们可以创造平衡,而非不稳定。
产品本身也是如此。就软件而言,代码库中包含了大量由以前的决策想法与最近的决策想法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过时的数据库和数据包、快速修复、最后一分钟的需求更新、策略调整或方案更改等等的残余,将始终存在于产品中,并且不会在我们开发下一个特性时消失。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产品内部不断积累的大量小矛盾中创造出一个统一的整体,既具体(技术债务),又更抽象(战略调整)。
即使组织中的任何人,做出的看似无关紧要的行动和仓促决定,通过引入一些新问题、重新引入旧问题、精炼流程、关系重组,也许可以将产品或公司拉向某个确定的方向,而非另一个方向。
其实,让某个企业或产品走向某种统一的、纯粹的状态,没有任何矛盾或对立,没有任何紧张或斗争,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重点;用辩证法思考只是一个方向,帮助我们思考这些存在于我们的组织、我们的产品、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中的矛盾和对立。
一旦你开始注意它们,你就可以开始采取措施,缓慢却坚定地引导着它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请记住,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的状态。如果我们一直专注于不断变化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赖的力量,我们就会看到整体,而这有助于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真正地使用辩证法呢?
这不是一个具体的框架——不涉及任何电子表格或模板——而是一种结构化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透视我们每天发现的许多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视角。
我提出的“产品辩证法”是苏格拉底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综合,是思考构成一个组织及产品的内外对立矛盾的一种方式。
对立的力量是创造过程的一部分,是一切的一部分。它们的内部斗争和相互依赖的残余力量将会与你同在,直到它们被解决(或被认为解决了,或被抛弃了)。
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但用苏格拉底和黑格尔提出的辩证过程来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决定前进的道路时,牢记过去和现在的矛盾、对立、否定和依赖。
以下是产品辩证法的主要启示:
- 注重团队中的沟通和分歧,这能帮助你的进步。不要害怕与客户意见相左。
- 不要落入“生成”的陷阱——你的组织、产品、人员、客户、市场和世界都处于“生成”的状态。永远用发展的眼光向前看,否则就有可能变得一无所有。
- 吸收外部的反对意见(竞争对手发布的信息、客户反馈、市场力量等),并将其纳入你的组织、流程和产品中,以努力实现更强大、更统一的自己。
- 你提供给客户的价值是由你实际呈现给他们的东西、以及你并未呈现给他们的东西共同构成的。要牢记我们所建立的东西中存在的否定,以及它们如何对外部和内部的看法做出贡献。
- 注意内部的反对意见(利益相关冲突、优先级矛盾、bug等),这些对立矛盾将在你前进的过程中成为业务的一部分。不要忽视它们,将它们融入你的决策,并努力解决它们。
产品辩证法还可以如何应用,将取决于你如何尝试使用它。通过这个视角观察你的公司、产品和你的个人生活,我想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希望有些内容可以助推你的内在力量“生成”现实。
参考文献:
¹ Maybee, Julie E., “Hegel’s Dialect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2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0/entries/hegel-dialectics/.
² Fox, Michael Allen,The Accessible Hegel, p. 38.
³ Beris, A. N. and A. J. Giacomin, “πάντα ῥεῖ: Everything Flows”, Cover Article, Applied Rheology, 24(5) (2014), pp. 1–13.
⁴ DK B91, from Plutarch On the E at Delphi 392b.
⁵ Fox, Michael Allen,The Accessible Hegel, p. 38.
⁶ Maybee, Julie E., “Hegel’s Dialect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2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0/entries/hegel-dialectics/>.
⁷ Fox, Michael Allen,The Accessible Hegel, p. 38–39.
⁸ Ibid., p. 75.
⁹ Ibid.
¹⁰ Ibid., p. 41
¹¹ Ibid., p. 42
原文作者:Philosophy + Product
原文标题:Agree, Disagree, Iterate: Product Dialectics
原文地址:https://bootcamp.uxdesign.cc/product-dialectics-887ef04f3720
译者:许绮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实习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实习生 @许绮博 翻译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原文作者:Sneham Pal
原文标题:How I made being productive a more rewarding experience: an UI/UX case study
原文链接:https://bootcamp.uxdesign.cc/how-i-made-being-productive-a-more-rewarding-experience-an-ui-ux-case-study-323ec19e8b7b
译者:许绮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实习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实习生 @许绮博 翻译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看这篇文章云里雾里的,差点还以为走错了网站哈哈哈,不过看到后面就清楚多啦
我觉得这篇文章里的理念我们早就深入人心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静止的眼光
我觉得只要把哲学简单概括一下,然后说怎么应用到产品中可能会更好点。
这篇文章我觉得讲哲学有点太多太多了,像我们这种对哲学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的,就会觉得有点枯燥
蛮新颖的角度,产品路上还有很多学习的,太有趣了
其实是被标题吸引进来的,想看看是怎么和苏格拉底扯上关系的
被标题吸引进来的加1,就是想看看是咋扯上关系的。
古典哲学框架运用到现代产品分析当中,得到一些思路的启发
神奇,现在是方法都开始走哲学了,真的绝绝子,神奇。
看到文章标题,感觉产品格局一下打开,可以上升到哲学理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