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时代,老罗交了个设计朋友
编辑导语:协同办公时代,为了解决产研设环节中存在的效率问题,企业急需做出改变,即选择更加契合协同办公需求的设计工具,以求将设计乃至整个产研的效率最大化。而这次老罗和MasterGo的这场“联手”,就是切合时代需求的一次选择。
这两天,许多设计人的朋友圈被老罗的一则视频刷屏。视频中,老罗“本色出演”一家企业老板,正在跟进团队设计师的工作进度,提出了一系列在老板视角看起来合理,却让设计师瞬间崩溃的「小需求」。
比如,“汇总一下50多个设计师的进度”、“替换一下图标”、“今晚就把设计交给研发”等,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需求,都能让设计师的世界瞬间坍塌,它们是产设研环节存在的真实痛点。
面对这些难题,老罗大手一挥给出了解决方案,“用MasterGo啊”。近日,罗永浩官宣成为MasterGo的特别推荐官,对产品一向挑剔的老罗,选择和蓝湖出品的产品设计工具MasterGo交了个朋友。
一、设计协同困境重重
1969年,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第一次提出“协同学”这一概念,他认为这是一门协作的科学,他对协同的定义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特征。
换句话说,协同是通过协调不同资源,以完成同一目标的过程。在企业的产设研环节,内部工种的有效协同,能够使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
而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在许多中大型企业中,产设研之间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沟通,却很难达到1+1大于2的效果。老罗TVC视频中演绎的三个场景,就是设计师在团队协作中最常面临的困境。
1. 当50个设计师同时工作
企业面对复杂产品需求时,常常需要多个擅长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进行交叉合作,实现协同设计。而当项目中出现一个以上的设计师时,问题便会随之而来,比如文件不同步、文件不是最新版、多线程修改造成混乱等。
不同设计师之间的协同低效会大大降低整体效率,为彼此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最终导致设计师的时间与精力全都损耗在反复沟通、对齐上。此外,不同设计师依照专业和习惯,使用的设计软件版本可能不同,数据保存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而一个设计师背后还有产品经理和研发,大家都围绕着设计方案在推进工作,如果设计师在内部协同环节耗费了太多不必要的时间,势必会对项目的推进带来严重的阻碍。
2. 老板只想改“一点”
在视频里,老罗风淡云轻地提出“换个图标”,引来的却是设计师的一片哀嚎。当项目足够复杂、涉及的相关成员足够多,一点微小的改动,带来的便是高强度的重复劳动。
工作中,UI设计师常会收到来自老板、产品、研发等各方人员的意见反馈,有时是图标、有时是字体大小颜色,陷入不断改稿的死循环,一处细节上的改变,为了与之协调,设计师不得不手动逐个调整多个文件,困在低效的琐碎里。
3. 和研发沟通效率低
好的产品离不开设计与研发的良好沟通,如何与开发沟通,将图纸上设计1:1还原,是设计师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的软实力。
在与研发的协作中,设计师需要提前标记元素信息、下载切图以便开发人员使用,期间,设计师和研发需要反复沟通,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如果中途有任何修改,设计师又需要重新切一次图。在重复的修改、切图、上传中,设计师正在逐渐成为“没有感情的切图机器”。
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是需要解决效率的问题。设计师面临的诸多低效困境,已然说明产设研环节还有很多可优化的空间,这些优化空间不光是流程与组织上的,更是技术与工具上的。
新需求推动下,管理方式与底层工具都应与时俱进地演变。仍沿用过去的方法做事情,无异于在蒸汽时代依旧刀耕火种。
二、和MasterGo交个朋友
如今世界进入协同办公的新时代。据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4.69亿,占网民整体的45.4%。
许多产设研团队开始使用协同工具以应对远程工作需求,却意外地发现解决了之前困扰团队许久的效率问题。
设计迈入协同时代,以完美主义著称的罗永浩,选择了和MasterGo交个朋友,并在视频中针对设计师工作时常见的崩溃瞬间,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1. 最多支持500人同时在线设计编辑
自诞生起,MasterGo就属于设计协同工具领域,它最多能够承载500人在线协同设计和图层量10万级别的大型项目,画布渲染、缩放平移、批量删改等操作的表现快且稳定。
使用MasterGo,团队可以在同一页面上完成协作,从设计到评审再到交付,将所有角色和流程聚在一起,减少反复沟通中产生的效率损耗。如同视频里的老罗所说,“随时协作对齐,永远都是最新稿。”
2. 智能设计,组件一键修正
在细节处理上,MasterGo可以自动适应内容大小,当设计尺寸、内容发生变化时,界面会自动调整布局,实现响应式设计,包括文字、颜色、特效等,都能设置为样式一键复用,只需点击几下,所有组件样式都可以共享给整个团队使用。并且,当移动、增加或减少列表中的元素时,整个列表会自动排列。
有了智能的辅助工具参与,设计师工作时不用在无效的细节调整上耗费精力,真正做到“一处改完、处处改好”。
3. 简化流程,提升效率
在设计交付环节,使用MasterGo可以大幅优化流程,修改内容在一个链接上实时同步,不再需要反复导出或者上传,还可将任意目标元素导出PNG、JPG、SVG等多种格式的切图,满足不同平台的开发需求。
MasterGo支持文件快速标注和查看参数,一键切图、无缝交付,开发迭代更敏捷,降低设计师与研发的沟通成本,有效重塑设计师的本身价值。
除了老罗在视频里提到的产品性能及功能上的优势,MasterGo还有着开放共通的强大底气。今年四月,MasterGo正式推出“国产设计软件共创计划”,解决软件开发者和终端使用者之间的断层沟通问题,实现以更高的使用体验标准及性能标准为导向,进行的产品共创与迭代。
共创计划提出后,已有包括美团设计委员会、百度移动生态用户体验设计中心、用友网络、知乎、顺丰同城、度小满、旷视科技、新东方、汽车之家、自如、雍禾医疗、企查查等各行业头部的团队和企业均与MasterGo完成签约。
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开始使用MasterGo,是在讲述着同一个答案。设计协同时代,团队需要更加智能、敏捷、了解真实痛点的产品,而MasterGo以其强大的产品性能、友好的用户使用体验脱颖而出。
头部企业做出选择后,中小型企业的选品路径也相对变得清晰,跟着大厂选,能够降低高昂的试错成本,此外,与大公司保持基础协同工具的一致,能够降低上下游沟通协作时所产生的隐性成本。
三、设计不再是一座孤岛
相关的书籍通常这样描述交互设计这一岗位:通过挖掘用户的需求、创建人物角色、描述用户场景、设计用户任务等方式,绘制界面草图,最终得到可以交付给开发人员的原型。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设计师很难流畅地按这样的状态推进,比如通常由产品经理撰写好需求文档提交给设计师,设计师在其中能发挥创造的空间很少。另外,还会面临需求来回反复、方案被多次推翻、产品经理要求直接参考某竞品等情况。
设计师不是产品或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的话语权比较有限,久而久之,设计的价值逐渐被边缘化,设计师像一座孤岛,专业技能与创造力无处发挥,只是被动地完成着来自项目负责人或者产品经理的需求。
设计的边缘化会直接体现在产出上。好的设计一定基于设计师对需求的充分理解,而设计师没有参与前期的需求分析,只是通过一份需求文档和简单的沟通,很难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做出平衡商业、用户、技术等多角度的设计方案。
在过往,用户没有那么多的替代方案,对糟糕的产品使用体验尚有容忍度,而如今,用户可选择的产品很多,当产品操作流程不顺,用户会产生厌烦心理,直接降低对产品的好感度,甚至导致用户的流失。
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设计师需要更深入地与项目融合。
这意味着,设计师必须更深入地了解用户,并且从视觉、前端、开发到上线全程跟进,设计师的独立工作将成为过去式,这是设计行业从单机到互联的迭代。
MasterGo将设计师从繁杂的操作和流程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精力回归到创作本身,最大程度发挥设计能量。
在新设计工具的赋能下,产设研协同将更加顺畅,通过工具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与共享,设计任务将更加高效进行。
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将打破单机模式,连接不同的部门及人员,产品、设计、研发都可以通过同一个工具进行协作。通过设计环节的效率提升,优化全流程的效率问题,建立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
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设计师将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到项目全程,从产品定位开始,就和产品经理一起合作,通过融合各自的专业方法,共同完成需求分析,既能平衡商业价值和用户需求,同时也保证最后的设计产出不会偏离产品方向。
这也有助于设计师构建核心竞争力,作为设计师,不能仅仅将自身定义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强大的执行者。
以设计作为突破口,带动产研团队的效率提升,更快地捕捉用户需求,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样,设计师这一职业才能在复杂、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里,发挥更大价值。
本文由 @张美芽 投稿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没有类似figma的社区插件系统。终究还是差点味道。
找对搭档真的效率很高,不是一般的高,而且两个人的配合就不想跟别人配合了。
之前就用的figma 中文字体是有的 不过名称显示成英文 而且figma文件导入masterGo会有一定概率出现排版错误 资源也稍稍欠缺 不过还是好的 期待国产的进步!
软件界面好漂亮
好用啊家人们,线上办公真的都靠它哈哈
作为一个设计狗,表示可太真实了
居然安利了我们最近一直在用的工具
我正在用锤子机写留言
老罗好样的
国产设计软件越来越好用了
蓝湖出品yyds
以后国内把figma替换成国内软件会是风向,在线软件被卡脖子太难受了。
这个广告GIF好友疑似啊,好想看完全部的,MasterGo的设计也很吸引!
和MasterGo交个朋友,进入协同办公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