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上手!车载HMI设计要点

2 评论 4331 浏览 60 收藏 25 分钟

编辑导语:汽车设计历来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同时也是制造业和工业最精湛技术的展现。那么作为刚入行的设计师,我们可以将汽车比喻成大屏幕来设计吗?这篇文章从两个方面(车载设计与移动端设计的差别、从哪些方面初步掌握车载设计)告诉我们车载HMI设计的基础要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前言

近几年,依托5G和车联网的发展,智慧车舱的概念有越来越猛之趋势,汽车的中控开始普遍搭载触摸大屏,因为座舱是让用户形成第一印象的地方,是用户感知智能化最直接的媒介;也是最容易让车企发散思维,大胆创造的温床,是用户最能感受到品牌性格的地方。那么作为初入行的设计师,我们可以把车载类比成大Pad来设计吗?设计这两者之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点吗?本文让你快速上手车载设计。

首先,这里有几个常用词,先科普一下。

【词条内容:百度百科】

中控上安装有车机,车机里有车载app,车载app的好用易用就是HMI。

二、车载设计与移动端设计有什么差别呢?

1. 人—机—环境系统

(1)历史

做车载必然要说到人机工程学,1944年在剑桥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研究人机交互问题的剑桥座舱(即著名的Cambridge Cockpit)以解决飞行员们执行飞行任务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和失误,这也标志着现代人机工程的起源。

(2)人机界面信息交换过程

人机工程研究的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关注人-机-环境三方面互相作用产生的影响。所有车载设计,都要考虑到人-机-环境的因素,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人机工效。

(3)串联式人机系统

一般的汽车驾驶,就是串联式系统,人不踩刹车,汽车就不会停下来。如果驾驶员晕倒或者睡着了,车辆就失控,同样,汽车如果没油了,整个系统都得停止工作。

(4)并联式人机系统

并联式系统是人、机并接,两者可以互相替代,在自动化系统中,人-机之间多采取并联的形式。在并联式人-机系统中,人和机器可互相替代,一般由机器工作,必要时人可以接管。

自动驾驶就是并联式系统,比如在良好路况的条件下,自动巡航路线前进,人只需要在旁边监控。遇到突发状况或复杂状况,人随时可以接管操作。

现代人机系统中,驾驶人员是在复杂的驾驶环境中操作复杂的车控系统和车载设备,人在这种环境中,既要靠眼睛来观察环境,又要靠细致的注视来完成精确的控制动作,通过人机工程技术分析,就可知道人在操作时如何分配注意力、体力,同时了解仪表、屏幕以及外视景如何设计和合理分配才能获得最好的人机交互,既减驾驶员的驾驶负荷又避免出错,切实提高人机工效。

2. 安全驾驶第一

车载与平板本质的区别在于:完成任务的环境不一样,拿着Pad时,用户往往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用户可以把设备靠近面部,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平板的操作上。而车载是处于一个驾驶状态,要求驾驶员的注意力要在驾驶和路面上。

这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分配有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功能可能会分散驾驶员对安全驾驶车辆的注意力。而在驾驶行为中,95%的视觉注意力要在前方。保证安全驾驶。

移动端体验不好,易用性差,最多导致用户不再使用。但是如果车载app不好用,可能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

三个心理学的小知识:

(1)最强选择原理—大脑的信息处理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来类比人类的信息处理过,(感官)输入-(大脑)处理-(记忆)存储-(行动)输出。与机器不同,我们大脑收到的信息量极大,大脑感知会优先处理重要的信息。我们的感知会有两种工作方式,触发本能层的响应和根据长期记忆和学习形成的条件反射。

例如,当汽车驶向十字路口,驾驶员在接近十字路口时看到了红绿灯、经过的车辆和行人等,并可能听到车内音响的音乐和副驾的谈话。在这一大堆纷杂的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数量的信息可以被感知到,(如黄灯闪烁了,有小孩突然窜出马路)触发本能的反应,会使驾驶员瞳孔放大,呼吸加速,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紧张等。而在看到了黄灯闪烁时,驾驶员可以选择加速通过或者减速停下,这个决定必须迅速做出。驾驶员可以使用工作记忆,根据与路口的距离,车辆的速度,剩余时间,判断是该踩油门加速还是该踩刹车减速。

在这些过程中,大脑大量的注意力分配在处理驾驶操作上,音乐声和交谈内容都会因为不够重要,而被忽视。

(2)心理负荷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到底有多忙?他的任务有多复杂?是否还有能力做其他操作?能否应对突发事件?他在执行任务中的感觉如何?等等。我们的大脑中提供信息处理的CPU资源是有限的,超出了它的能力,就会出现超负荷。

(3)分神与疲劳

交通事故发生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驾驶员技术有问题,而是他们在开车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驾驶分神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类:内因(思想分神)和外因(自身以外因素);技术性的(操作某设备)和非技术性的(吃东西);分神对驾驶影响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驾驶员年龄、疲劳程度、驾驶经验、个性,甚至与副驾有关。

3. 屏幕各异

(1)尺寸不一

车载屏幕不像手机屏和pad屏,尺寸大小受限与人类的手掌和手臂力量。车载屏幕的大小与形状,往往与车辆的定位、价格挂钩。所以同一个厂商,他在不同的价格定位车型中,会使用不同尺寸的屏幕。更有甚者,为了凸显高级会使用不规则形状的屏幕。在移动端的屏幕适配难题,在车载端会被10倍的放大。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会需要考虑页面在小屏幕,超大屏,超长屏,竖屏,双屏、三屏、T型一体屏等产品形态。

(2)主副驾不一

其次,由于前排是有主副驾的,这就会有主副驾共用屏幕和分屏操作的区别。而在工具属性强的系统架构设计中,有厂家把导航任务放在最重要的级别中,那就可能会有用分屏来并列导航任务和其他任务。

所以很多界面需要考虑到弹性适配。

(3)色彩不一

再次,同一辆车的受众会有不同的用户画像,针对不同的用户和环境,车载界面往往会有白天模式和夜晚模式。

而黑夜白天模式,不仅仅是用白底换黑底那么简单的,而是在不同亮度的环境下,使用的视觉感光细胞种类和数量都不一样。

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用到锥状细胞,它是明视觉器官,主要负责光亮条件下人的视觉活动,既可辨别光的强弱,又可辨别彩色,具有较高的视觉敏感性,能辨别细节。所以设计白天模式时,我们可以使用丰富的色彩。

在黑暗中,瞳孔放大,我们更多的用到视杆细胞,它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胞,对光线的强弱反应非常敏感,所以明度变化是重点。由于视杆细胞集中分布在视觉凹中心,所以设计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靠近屏幕左上方,而屏幕右下方的设计,会由于细胞分布少而看不见。

4. 车厂主张决定框架

任何应用的设计都依赖系统架构方案,尤其在车载设计中,很少采用完全沉浸的应用设计。总体来看,目前车载的架构有以下几种:

(1)导航为主

常见的有特斯拉、蔚来汽车等,他们以地图为底,首⻚显示地图及当前定位信息:

(2)正-主-负屏

三屏结构,左右横滑浏览全部入口:

(3)菜单界面

菜单界面有多种样式,主要常驻的有系统栏、状态栏、控制bar、内容区等。

系统栏 系统栏主要包含系统功能与快捷启动功能。根据客户对产品架构的理解和设计理念不同,略有差异。系统栏作为系统级功能承载着系统核心交互的方式。

三、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快速上手呢?

1. 做减法

(1)解放视觉注意力

对于驾驶员来说,视觉是他获取车内车外信息最重要的器官,目前80%的与驾驶相关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在不抢夺驾驶员视觉注意力的情况下,设计页面要做大做强 —— 信息尺寸要大、重要的信息要强。确保驾驶员在行驶中可以快速处理。

触及控件设计的合理尺寸为至少12mm。

在人机工效学的研究中,认为用食指操作,触击范围在7mm左右比较合适,加上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抖动和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建议车载的热区最小为12mm。

增大热区,在交互元素周围添加 padding 来创建舒适的命中区域。

(2)减少噪音

在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噪音”,所有干扰注意力的因素都叫“噪音”。

在移动端我们常常看到的噪音有,跳动的gif动画,或者混乱的元素排布。这些干扰用户注意力,影响大脑做出反应的因素都要被弱化。

在车载上,若是有输入框,需要输入文字,往往就会每次只显示一个输入的输入框,其他上下表单都不能出现干扰用户。

(3)减少层级

车载的层级不能太深,最多只有三级,并且往往会用home键一键回到首页,和快速唤起页面。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布局产品的架构。

2. 做加法

在大部分视觉注意力需要被前方车路情况占据的时候,还要进行复杂的车机操作,需要大量的视觉资源的参与,人的其他感官会更多的参与交互。在尽可能少的占用心理资源的情况下,我们要给交互方法做加法。

(1)语音交互

大部分的智慧车载都有语音交互功能。从听歌,到发起导航,更有甚者订外卖订酒店都可以一句话搞定。语音的界面可以减少执行次要任务对驾车和找路等任务的分心程度。另外,对中老年人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视力下降,语音系统在这个用户群体中更有优势。

语音交互也有界面设计,这个界面就不是视觉的界面。但是牵扯到在车机屏上,会有一些显示。语音交流时,常会显示以下几个状态:

要注意的是,基于语音的交互系统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语音本身的保持时间很短,对人的工作记忆要求很高,并且需要使用者能够使用明确的命令,所以,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达到减轻使用者记忆负担的目的。常见的就会时常提示有哪些命令,来训练驾驶员使用符合规范的命令,如滚动出现提示语“你可以问我,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让使用者潜移默化的学习语言的使用方法。

(2)手势交互

非触摸手势交互/3D手势:

也叫非触摸手势交互/3D手势,常见的是驾驶者对车内摄像头,做出挥手,比心,点赞,OK等手势,与车机进行互动和完成任务。

交互手势:

也叫全触摸式交互/触屏手势交互,使用的是电阻屏幕,而且驾驶位与屏幕间特殊的物理距离和视觉角度,系统的

交互手势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触屏手势交互普遍有以下几种:

点击:触发对象的默认操作,激活一个控件或者选择一个对象

长按:触发对象的默认操作

单指拖动:让一个元素从一边移动到另一边,或者在屏幕内拖动元素。

单指轻扫:快速滚动或平移,查看更多内容

单指双击:视频播放时,触发暂停或播放

双指操作:在地图等页面扩大或缩小地图

(3)实体交互方式

旋钮与物理按钮,常见的有拨杆,旋钮、实体按钮,触控板。

这些按钮在熟记位置之后可以帮助驾驶员在不使用视觉的情况下,或者不方便用手点屏幕的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盲操,比较安全。其常有的操控功能有,唤醒屏幕,调节空调,调节音量,上一个,下一个,确定操作,返回主页,等等。

当然,实体控件也是在屏幕失效的时候还能操控车辆,是最后的保障。

(4)主动交互

作为AI功能集大成的智能驾舱,不再是等待用户去发起任务,而是会根据人-场-境的不同,主动发起交互。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设计师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从用户需要什么的角度去思考。

比如,人脸探测到在特定的场景,用户可能伤心难过时,会主动做出安慰的方案,根据各家厂商的不同方案,会有智能语音助手的安慰,虚拟拥抱,播放音乐等。

在探测到疲劳、犯困等状况时,会提醒要不要开窗透气,或者去下一个休息站休息一下。

在临到节假日纪念日时,会提示或者祝福节日快乐,甚者给出节日的庆祝方案,比如去看电影等。

若在固定时间有固定的操作习惯,那么下次再到这个触发时机,可以主动询问是否要做某任务,比如开车听书。

3. 视觉在上,操作在下

在驾驶过程中,用户95%的精力在于聚焦驾驶上行为上,用户只能抽取仅5%左右的精力与时间来操控车载。为避免用户操作动作干扰用户的注意力,因此信息布局必须以最好的方式呈现。

(1)车载人机交互主要分为:车机信息输出和用户交互输入

由于驾驶舱的特殊性,车机的热区可以分为视觉热区和操作热区。操作者距离屏幕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使用大臂带动手腕,完成操作交互。所以对车载界面的操作区域的位置、大小、距离有一定的要求。为避免遮挡造成对驾驶的干扰,所以建议信息展示和操作有所侧重,保证单手操作/实体按键/快捷操作(方向盘按键)。并只要点击到卡片某个区域(操作热区是整个大卡片)就能进入并操作该功能,有效保证驾驶安全。

(2)视觉热区——内容在上

由于驾驶员视点与车载台之间的横向距离,与正前方操控位置的直接距离,以及行车时瞳孔至车载台中心距离等物理条件限制,建议输入类信息展示集中在偏左偏上的位置。

(3)操作热区——操作在下

行车时由于斜视操作,图标大小至少为正常直视操作的4倍(2×2),操作时手臂伸展较为舒适的角度。正常行车时,离驾驶位置最远的视线距离约为65~82cm,操作距离约为50~65cm(屏幕与肩部之间距离)正常人的手臂长度为身高的2/5到3/7, 大部分在60cm-72cm左右。操作功能区在右边时,对于身材较小的人来说操作不便。侧边物理按钮,屏幕深度等原因造成一些视觉盲点,位于这个部位的操作必须是最常用且不会变化的。

(4)避开方向盘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但是又因车而异的是,要注意方向盘对大屏的信息和接触的遮挡,应该尽量避免把操作控件和重要信息放置在那里。

四、总结

一直以来,汽车设计都是科技与艺术最前沿的展示与结合,也是制造业和工业最精湛技术的展现。但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和HMI的运用显得既谨慎又超前。虽然智慧屏幕在车机上刚刚开始起步,但是凭借它的高科技,在未来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在传统的用户体验的可用性、易用性上,还对其安全下限有极高的要求。

HMI设计师入门需要具备相应的人体工学、工程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前端等知识,来设计合理的界面信息功能。同时这也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结晶,为了让用户专注于驾驶任务,避免视觉/手动操控对车载屏幕的过多操作,我们更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为其设计合理的人机交互场景。

在通往HMI设计师专家的路上,我们需要了解得还很多。

 

本文由 @怡伶设计宝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Ottomatias Peura

原文: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21/06/alternative-voice-ui-voice-assistants/

本文由 @怡伶设计宝藏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好,感谢分享

    来自新加坡 回复
  2. 哦吼写的不错呦~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