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功的秘密:深入了解DFM与CMF
与互联网产品不同的是,硬件产品有很多方法是不通用的。比如DFM和CMF方法,常常会让新人感到困惑,不了解其中的定义、差别和场景,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创新的想法和精巧的设计,还需要高度的可制造性和出色的外观感受。无论是智能手机、家用电器,还是工业设备,能否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还要看它是否易于制造(控制成本,提升质量),以及它在外观和触感上能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DFM(面向制造的设计)和CMF(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通过DFM,我们可以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考虑到制造过程的各个方面,确保产品能够高效、低成本地生产出来,避免在后续的制造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CMF则帮助我们在产品的视觉和触感上做出最优选择,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认知度。
相信从事智能硬件行业的产品同学,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对DFM和CMF有所耳闻。但是,这两个名称相近的名词,却常常令一众硬件产品小白和工业设计小白困惑不解,不清楚两者的定义和区别,适用范围与场景。甚至于搞不清为什么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用到DFM和CMF的方法技巧,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等等。
刚好最近完成了一个项目的结题,闲来无事,将工作多年来对于DFM和CMF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文,希望对于刚入行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DFM和CMF是什么
DFM,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即面向制造的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如何能更容易、更便宜地制造出来。我们不仅仅要设计一个好看的产品,还要确保它能高效地生产出来。
DFM几乎适用于所有需要制造的产品,特别是大规模生产的消费电子产品。通过DFM,我们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
一般来说,DFM贴近产品的制造过程,更“落地”。比如说在零部件设计环节,遵循简化零部件的结构,减少加工步骤和时间;在装配设计环节,优化装配的顺序和方式,降低装配的难度、成本。另外,在材料选择上,可以选择易加工材料,减少制造中的麻烦;在工艺路线的选择时,找到最适合的加工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
而CMF, Color, Material, Finish,即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是产品设计中关于外观和触感的三个重要方面。CMF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合适的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方式,让产品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很出色。
CMF适用于所有需要考虑外观和触感的产品设计领域,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一个好的CMF设计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用户满意度。
CMF关注产品“调性”,更注重观感与体验。例如,在产品工业设计之初,就聚焦品牌定位,选择与品牌形象一致的颜色和材质;又致力于市场差异化,通过独特的CMF设计让产品在市场中一枝独秀。此外,CMF非常关注用户体验,会通过材料和表面处理提升产品的触感和使用体验。
可以看出,CMF与DFM都非常适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贯穿于设计环节的方方面面。也因如此,在硬件产品经理、工业设计师、结构设计师等的工作生涯中,两者相互交融,几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DFM和CMF的区别与联系
DFM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中期。在二战过后全球制造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企业开始系统性地研究和实践DFM,在设计阶段考虑制造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的发展,DFM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
CMF的源起和DFM完全不同。工业设计作为独立学科,最早始于20世纪初。随着大规模生产的普及,产品不仅要功能强大,还要在外观上吸引消费者。CMF作为工业设计的一部分,逐渐受到重视。20世纪中期,包豪斯(Bauhaus)等设计运动兴起,强调功能与美学的结合,CMF发展进入快车道。直至今日,现代CMF也在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设计理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通过梳理两者的脉络,不难看出两者都是因时而起,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DFM关注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CFM则更聚焦提升产品美感和用户体验。从制造商的角度,两者一体两面,都是为了帮助其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DFM通常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要考虑,而CMF贯穿设计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产品外观设计和最终定型阶段。
三、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
说了这么多理论知识,很多同学可能还是懵懵懂懂。不要慌,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产品经理、工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的角度,分别阐述日常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CMF和DFM的方法与工具。
1. 产品经理
作为硬件产品的负责人和战略规划者,产品经理需要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制造成本。
我会在三个环节重点参与设计,即调研、规划和拉通。
所谓调研,即市场分析和用户调研。我会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了解目标用户的审美偏好和趋势。例如,对于我所做过的一款移动终端产品,通过行业内的市场研究及用户访谈,包括参加各种展会和行业交流活动,了解到终端用户对于高强度工程塑料材质、轻薄尺寸、大尺寸屏幕、防滑触感等方面的偏好。这些信息传达给工业设计团队后,可指导后续CMF设计。
所谓规划,即制定产品规划和目标。产品的技术路线制定,需要考虑到制造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还是以这款移动终端产品为例,曾经有两个功能设计,经过详细的DFM研判后才确定。
一是此移动终端的功耗较高且工作在室外(受长时间日光照射),因此需要增强其散热能力。经过热设计分析,有好几种方案可以达成效果:壳体外侧加装散热肋板、壳体内嵌金属散热块、在PCAB上加装液冷散热模组。
- 壳体外侧加装肋板,成本低,容易生产。但是需要产线工人额外多打6颗螺钉,且多了一个物料,增加了物料管控成本。肋板本身突出壳体,也不美观;
- 内嵌金属散热块,一体成型,不影响造型。在壳体注塑生产时,需要多一个放置金属块的动作,且对注塑机成型调试有比较高的要求;
- 加装液冷散热模组,散热效率高,不影响造型。但是产线增加了额外组装的步骤,且对结构件的尺寸精度要求很高。液冷模组成本偏高;
综合下来,选用内嵌金属散热块,对外观影响最低,物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最低,生产一致性较高。其制造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均明显优于两外两个方案。
二是移动终端在户外露天使用,有防水防尘的功能要求。产品的防水设计会受多重因素影响,这里只说材料。移动终端要做到长期可靠的防水,其材料需要耐候性好,受日光照射不变形,强度高韧性好,且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和尺寸稳定性。有三种物料可以选择:尼龙(PA),纯PC,ABS+PC
- 尼龙:适合高强度、高耐磨和耐高温的应用,耐化学腐蚀。但其具有吸湿性,耐紫外线性差,加工温度高。尼龙的成本中等,相对于普通塑料较高;
- 纯PC:适合需要高透明度、高强度和良好阻燃性的应用。但其易划伤,耐化学性差。纯PC料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大规模应用中;
- ABS+PC:适合需要综合性能、良好外观和较高强度的应用。但其耐化学性一般。其比纯PC成本低
最终,我们选择了3:7比例的ABS+PC,其综合性能良好,成本中等。耐化学性一般的缺点,在此移动终端的使用场景下可以接受。
所谓拉通,即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我会协调工业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团队(NPI及DQE)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项目早期,向团队成员宣贯DFM和CMF理念,引导大家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在设计评审时,确保产品的外观和材料选择符合市场趋势和品牌定位,并激发结构工程师对于工业设计可行性的质疑与配合;而在工程样机环节,又同NPI、DQE一起,确认样机生产与试装各环节的问题,同团队成员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2. 工业设计师
工业设计师负责产品的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他们通过创新的设计语言和材料选择,塑造产品的视觉和触感特性。
以我经常接触的工业设计师为例,他们日常工作中,有一部分占比是用来了解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偏好,来为产品设计带来灵感。智能硬件是一个很泛的名词,涉及到的行业包罗万象。不同行业,对于同类产品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同样是移动终端,采矿业和医疗行业的要求就有天壤之别。因此,工业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本行业的市场趋势和竞品情况,并经常同产品经理一起,对用户进行访谈。
工业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产品外形、触感、交互方式。我所负责的另一个网关类产品,会放置在用户经常看到的地方,且可能会随时转移。我的工业设计师,就设计出一个波浪形的边缘,非常适合抓握;此外,还根据产品最常安放的体态,将产品标签(包含关键信息)简化后放置在顺应用户视野方向的位置。
不过,也不要以为工业设计师就是漂浮在天空中,不接地气的,他们同样会考虑到制造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与结构工程师和制造团队紧密合作,确保设计的美学与制造的实际可行性完美结合。例如,此网关类产品的外壳需要开模制造,工业设计师对外壳不同面设计了不同的拔模角度,并将分型面调整到壳体背面。
3. 结构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负责确保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制造的可行性和效率。他们通过工程分析和实验,评估和优化产品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我身边有很多从业多年的专业结构工程师,他们在设计时会从多个维度评判设计的可制造性。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工业设计师只管搭造型,但结构工程师考虑的就多了。例如,上文所讲到的满足防水性能的材料选型,就需要结构工程师综合考量材料强度、耐用性和制造成本。
很多同学不知道的是,工业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所绘制三维图有很大区别。工业设计师往往重点关注造型,即定性的设计,不做精细的量化。但是零部件是否易于生产和加工,当前的尺寸结构是否会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过大的应力和形变,零部件生产出来后是否易于组装…这些细节,结构工程师通通需要考量。
结构工程师也会给工业设计师的美学设计提供切合实际的建议,例如某个造型的加工方式和成本,某种工艺的生产周期和成本等等。比方说,客户想要OEM我们现有的产品,需要更改外壳的颜色以符合客户品牌的调性。工业设计师给出设计概念后,结构工程师就给出了多个方案:喷油、喷漆、注塑颗粒内加色母、包裹真皮。最后综合成本、质量稳定性、生产周期来看,定下了喷油方案。
CMF和DFM不仅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工具,更是实现市场成功和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产品经理、结构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实现产品成功。
在我看来,DFM和CMF都是“道”与“术”的结合。所谓“道”,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指引,是设计环节的总的方法论;而所谓“术”,是指两者在其发展历程中,各自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要想熟练挥舞DFM和CMF大棒,设计一款好的产品,除了要积累坚实的理论和行业知识基础,也要不落窠臼的灵光一闪。
希望诸位在以后的工作生涯,能借助DFM和CMF,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打造出既易于制造又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在纷繁复杂的自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专栏作家
Smile,微信公众号:明日编年史,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智能硬件产品,现负责年销1w台以上汽车辅助驾驶产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