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系里的三方,或许并没有绝对的正义

3 评论 2486 浏览 2 收藏 11 分钟

编辑导语:现如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都会遇到要求评价,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评价体系已经趋近成熟。这篇文章作者详细阐述了评价体系里的三方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日前有消息显示,纽约、旧金山和芝加哥等城市的餐厅,在谷歌地图上遭遇了“职业差评师”。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有人借助“一星差评”,来对商家进行“恐吓勒索”。

据《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显示,几乎每封给这些餐厅的邮件内容都是相同的。其中写到,“我们真诚地为我们的行为道歉,也并不想损害到您的生意,但我们别无选择”。据悉,发信人称自己住在印度,并要求这些餐厅用75美元的谷歌应用商店礼品卡来换取“删除差评”,而礼品卡转售后则可为其提供数周的收入。

对此,谷歌地图方面表示,“正在调查这一情况,并已开始删除违反其政策的评论”。同时谷歌方面也强调,“评论必须基于真实体验,当我们发现违反政策的行为时,会迅速采取行动,包括删除内容、暂停账户,甚至是诉讼”。尽管如此,但仍有不少餐厅的负面评价不断出现、并被保留。

旧金山Sons & Daughters餐厅的总经理Julianna Yang对此表示,“我们只是感觉到手无寸铁”。

事实上,谷歌地图上的“恶意差评”问题可谓是持续已久。据悉,包括酒厂、艺术工作室、牙医诊所等经营者也都曾遇到类似过“虚假评论”、“恶意差评”等,损害公司信誉的事情,其中也不乏对手的恶意竞争手段。

但在美国,立法者往往会更站在消费者一边,所保护的是用户在网上“抱怨的权利”,只有在法院认定是虚假评论时,经营者才会获悉匿名评论者的身份信息。显然这样的体系,也使得消费者的“差评权”对商家而言,实在不够友好。

一、“被保护的差评权”与“手无寸铁的商家”

毫无疑问,如今不止谷歌地图这样的平台会出现“差评勒索”这一问题,诸如电商平台或外卖平台这样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

原本打出差评与传统线下购物时因质量问题换货、索赔一样,是用户在线上消费后纾解不满、争取合理赔偿的手段,同时也为其他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购物参考。甚至有些“阴阳大师”还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表达对商家的不满。

而这样掩人耳目的“差评”,或许也是出于“省事”及安全方面的考虑。毕竟打出差评过后可能要面临的,是商家频繁打来的电话、短信轰炸,甚至还有可能是遭遇蓄意报复。

尽管这些负面事件发生频率并不算高,但足以展现商家对“一星差评”和“五星好评”的关注。但这其实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商家,毕竟评分对于其店铺权重、流量、排名可能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或许一个差评就很可能会导致大量消费者的离开。

因此这也就衍生出了商家推出“好评返现”,以及用户“恶评勒索”、“情绪宣泄过度”等问题,更助长了诸如职业差评师、反差评师公司,乃至刷好评等黑灰产,颇有些饭圈“职黑”与“反黑”的感觉。

这也使得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平台,恰恰成为了夹在两者中颇为尴尬的存在。假如平台偏向消费者、选择维护其差评权,则无法避免可能会影响到商家的利益,尤其是在差评权重影响大的电商平台,商家或许会因此转投其他平台;可假如平台减弱中差评权重以挽留商家,则又可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进而导致对消费者信任度的下降,并且这其中还有更难控制的“恶意评价”。显然,平台无论偏向哪一边,最终都有可能造成损失。

二、平台的“摇摆”与“不得已的改变”

因此平台在此事中往往也承受了大量的“炮火”,所以也显得尤为“摇摆”。其中,淘宝自2020年9月开始不再显示C店(即淘宝个人店铺、集市店铺)的中差评,但在调整没两个月后,又悄然将其恢复。

而大众点评的“未消费即可点评”机制,也曾引发了诸多用户的吐槽,因为在这种机制下被认为“商家更容易被随意好评/差评”。

与此同时,大众点评方面也回避了对于用户身份界定的相关问题,比如用户是否有实际消费等。然而时至今日,大众点评中仍可未消费便发表点评,但沿用了大众点评星级评价与商家排名的美团,却需要用户消费后才能进行评价。

除此以外,大多数内容平台的评分系统则往往采用了统计“赞/踩”数量的设计。以YouTube为例,尽管用户“点踩”其实对内容影响的权重远不及观看次数与点赞数,但围绕“踩”却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例如隐藏数量仅保留功能,旨在避免跟风以及阻断购买“踩”来破坏竞争对手内容推荐效果等行为。

然而这样有利于社区氛围的改动,并没有获得大多数用户的支持。有观点就指出,因为YouTube的推荐算法基本等同于黑箱,所以想要精准掌握相关参数对推荐量的影响几乎不可能,而取消“踩”的计数,其实也不利用用户辨别视频内容的实际质量。说白了,尽管平台试图昭示其“公平性”,但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用户的真实情绪输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平台的调整还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比如Steam等平台将玩家提交的“好评”与“差评”通过时间轴呈现,通过用户自行点选便可直接跳过特地时间点/段的“差评”,以降低带节奏、恶意竞争等影响;或者在提交差评的同时提供各类选项,以便于将差评原因进行归类。

三、三方始终难以消除的矛盾

虽然许多平台已然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提升自己的评价体系,但对于这样一个立场不同、结论就会完全不一样的矛盾,或许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本就不存在所谓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至少如今围绕各大平台评价体系的讨论仍是不断出现,而“差评勒索”在全球也频繁出现。此前在新华社的相关报道中就曾指出,虽然这类案件影响恶劣,但受害者报案屈指可数,大多数还是选择自认倒霉或花钱消灾。说到底,许多平台与其衍生出的黑灰产,多多少少可能还带着些暧昧色彩,而无论是保护商家、还是尊重用户,都取决于平台的利益天平倒向哪一方。

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且在目前尚无有效第三方监管机构的情况下,用用所能够做的无非是提高分辨能力,而商家如能做到清者自清,或许也应该寻求平台提供的相应维权方式,可如果平台没有这样的解决方案,或许就应该“择良木而栖”了。

 

作者:三益菌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q1FT6ZqDngZSRHPt6NgSg

本文由 @三易生活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评价体系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这是不足的地方,但感觉还是挺难改变的

    来自浙江 回复
  2. 是不是恶意差评这种事真的蛮难鉴定的,看官方维护那一边吧

    回复
  3. 评价体系很难做到公平啊,需要三方都绝对遵守规则,全靠自觉了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