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商的订单分配模型,该考虑什么?
编辑导语:供应商选择与订单分配多目标协同决策模型、供应商供应能力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连锁零售供应链的运作,选择适宜的供应源,可以有效地分散供应中断的风险,服装品牌商的订单分配模型该考虑什么?通过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题描述:服装品牌商订单分配方面主要的问题在于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对短交货期负责的数学运算方法,大多数企业没有将一些必要的产能及成本杠杆加入到决策中去,而是单纯的追求成本优先和较为粗犷的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方法。质量水平、服务水平、企业社会责任、环境、健康和安全指标等等都往往被忽略或者仅仅作为简单的进入门槛,而没有被充分考虑到供应商的筛选和订单分配中去。
一、行业特性
服装业是一个在外人看似统一,其实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细分的程度的行业。拿衣服为例,一般来说习惯做针织的会一直做针织,而不会选择梭织的订单。习惯梭织的也不会轻易做针织,因为两种不同工艺出产的面料,在纺纱、印染、车缝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这样的行业细分,不但给制造商提高生产效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提高反应速度等诸多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之外,对于品牌商的供应商管理和订单分配也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品牌商可以较为容易的将供应商分门别类,区分对待,划分界限,这就给数学建模过程中处理那些从前可以制造很多种产品的代工厂的问题得到的大大的简化。
对很多品牌商来说,现在供应商选择的方法相对简单。一种企业是单纯追求成本领先,保证一般的质量水平就可以,更别说供应商在社会责任和环境、健康、安全方面的考虑。而另外一些企业则较为粗犷的,在质量和环境、健康、安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只需要成本达到目标标准,企业并没有特别的标准和办法对负责选择供应商的部门进行必要的管控。
可能导致商业腐败,或者留有太大的利润空间给下游,无法实现最优化的供应商组合选择。这里我们希望考虑相关因素,在量化的基础上,追求成本最优化组合的方案。
最后,对于大型的代工厂来说,他们已经实现了,可以为一个客户保持几个很固定的车间。工厂这样的安排和配置,除了给品牌商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提供了可能,同时对设立数学模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因为敏捷型供应链对交货期的看重,像服装业原本的较为粗犷式的订单分配方法需要继续深入,引入一些新的参数作为约束条件和杠杆,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交货稳定性,以及现在各国、各地区的政府及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关注和要求。
二、订单分配模型
实际上构建的模型,就是在引入质量、服务水平、企业社会责任、环境、健康、安全、政治稳定性等杆杠的基础上,在以产能和交货期为核心约束条件下的,供应商成本最优组合的优化模型。模型力求在保证必要条件,如交货期、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等要求的前提下,寻求对品牌商最高收益的成本最优组合。
在服装行业,首先是由经销商下订单给品牌商,这个订单里面可能好几个产品种类。品牌商在收到订单之后,会将这些订单中一样的产品汇总起来,转化为品牌商给代工厂的订单,下称“工厂订单”。工厂订单中,只包含一种产品。从表面和传统经验上看,这是一个多产品分配到多工厂的问题。一个工厂可能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
但是随着服装业的发展,服装代工厂的整体实力大大提升。工厂和工厂之间的细分也越来越好。整个行业都意识到大批量生产可以带来的经济收益。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每个代工厂都进行了各自的定位,集中生产几个类别的东西。
而在整个工厂里面,不同的车间会继续的进行细分。在车间里,甚至产线的生产任务都会细分。以此为基础,原来很复杂的多产品向多工厂分配的问题,就变成了更加简单的单产品向多供应商分配的问题。试想模型就以此基础建立。
总体来说,即建立的是一个二级订单分配模型,。模型的第一级在基础条件上从供应商库中筛选合格本次订单的供应商,模型的第二级在第一级筛选的基础上,根据实时的产能数据,继续筛选,并完成订单分配,找到满足所有条件的,成本最小化组合。
根据单次订单的需求,模型的第一级对在技术能力上可以生产该产品的供应商进行选择,用约束条件去除无法达到本次订单基础要求的供应商。这一步从技术上来讲,完全可以跟第二级订单分配模型同步实现,但是如果这样做,将大大增加模型的运算量,造成操作不便和建模难度的增加,现实意义会大打折扣。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模型的第一级具有明确的意义,首先它延续了现在行业用硬指标筛选供应商的基本做法,其次,它可以明确的表现出新引入指标在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中的
作用。最后,这一步的存在简单明了,方便企业查询和准备备用供应商。
第二级则为具体的优化模型,在可能的供应商中再次进行订单分配。这个部分模型会再次使用第一级的硬指标作为代工厂的产能和成本杠杆,通过产能和交期的约束,追求成本最低的供应商组合,是优化模型的核心。
1. 模型参数与决策变量
在一个企业的供应商库中业的供应商库中,针对一个类别的产品,一定存在着一批企业,这批企业的供应水平、价格、交货能力、所在区域、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存在在这个库中。
即便如此,每家供应商的具体水平和能力组合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各方面都一样的两家供应商,其在特定的时间上,也可能存在着产能和供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现实的情况是,当我们要给企业下订单的时候,工厂一般不会处在停产状态,也就是说,这个工厂极有可能存在着某些尚待加工的产品需要完成,然后才能开始新订单的生产。虽然工厂的细分已经保证了一个车间,甚至一个产线上生产的产品高度的一致,但两个订单之间的生产节奏和要求多多少少会存在差别。即便是一个订单,因为学习曲线和产前准备等问题,生产效率也会存在波动。
不过在这里,为了模型说明的方便,我们将生产前面一个订单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后面一个订单的生产效率视为一致的,因为即便是不同的东西,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参数调整,将两个订单的生产效率调整为一致的口径。同时,我们将工厂生产两个产品的次品率、服务水平等因素全部视为一致。
最后一点需要先说明的是对于按订单生产模式,这种敏捷供应链最配套的生产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要求,也就是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整合和及时互通。供应链的上下游,特别是代工厂、品牌商和经销商三者之间,必须保持非常高度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一致性,统一行动,统一决策。
这样除了可以大大减小牛鞭效应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更关键的是能够为敏捷的快速反应,提供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品牌商获得的代工厂的产能、质量、生产现状数据都是不真实的,或者非常滞后的,那决策将会是什么样子。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作为中间环节的品牌商,将在信息沟通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考虑市场现状,品牌商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也有这个能力成为整个供应链协同的领导者。因为品牌商长期跟工厂保持着很好的伙伴关系,所以在该模型中,我们假设品牌商能够从供应商处得到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2. 供应商越多越好吗?
对于一款需要快速完成生产的产品来说,仅仅需要一家国内供应商完成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就跟并行关系是一样的,几条产线、几个工厂同时开始,从而缩短流程时间。多供应商选择的系统稳定性和供应链鲁棒性也会明显好于单一供应商。这个情况在近年来的越南疫情、泰国洪水等多次自然灾害中显示的尤为明显。
一个地区出了问题,可能整个供应链的相关环节就此断裂,以至于供应链无法正常运转,短时间内完全服务实现继续向市场供货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些不痛不痒的行业,比如书本、纸张、服装、一般的日用品等等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可能还不大,但如果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或者是不可替代的产品,那么将对整个相关领域造成巨大的损失。
那么供应商越多就越好么?很明显,肯定不是的。供应商数量过多,会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其供应商整体质量、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到货的稳定性都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而因为多家供应商共同参与的策略会摊薄企业的订单数量,减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长期合作的信心,对于品牌商而言,太多的供应商也意味着降低自己在谈判中的强势地位,很难仰仗规模效应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或者扩大生产设施的投资。对于品牌商的供应商管理来说,就是不断的平衡这种关系。
作者:山人小道 公众号:二十三的夏天(ID:yingbaodexiaowo)
本文由@山人小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供应商数量过多,会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其供应商整体质量、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到货的稳定性都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对于一款需要快速完成生产的产品来说,仅仅需要一家国内供应商完成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就跟并行关系是一样的,几条产线、几个工厂同时开始,从而缩短流程时间。多供应商选择的系统稳定性和供应链鲁棒性也会明显好于单一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