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句话,做出一款我心中的互联网产品
做产品前要问自己,什么是互联网产品?
应用程序的概念,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最直观的概念是就是应用程序是一个具有特定后缀的文件,比如常见的windows的exe文件、Android的apk文件、ios的ipa文件,不常见的sdk文件或者api函数。这些就是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们吭哧吭哧出来的最终成果“产品”。
产品包含“数据”(默认的用户信息、图片资料等)和“逻辑”(做什么事,完成什么任务等)。再回到名字上“应用程序”,这个程序必须还有大规模有人“应用”,也就是说它必须要有商业价值。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互联网“产品 ”,包括但不限于APP。
私人的感悟:我会根据下面五句话做出一款产品
- 摸清需求、分不同模块
- 写角色卡、建立流程图
- 拆解页面、画思维导图
- 写prd文档、制交互原型
- 数据分析、反复迭代优化
1、摸清需求、分成不同模块
虽然偶尔有天马行空的脑洞,想做出一款我心中的产品,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帮助别人做一款产品。我在《产品经理如何对初步获取的需求进行处理》一文中,写过需求控制。大体模式相同,不同的是那篇文章主要讲日常怎么控制需求,这次摸需求是摸老板的初次想法。
有以下几点你需要注意:
- 用笔记下你老板的具体需求;
- 记录他提出的需求背景,即他为什么要做这款产品看好什么场景;
- 帮助他理清他的产品模块,比如核心用户模块、核心业务模块、逻辑联系模块、公共模块等。
2、写角色卡、建立流程图
记录了明确的记录需求后,我们可以根据需求描绘产品的用户画像。具体做法是制作角色卡,一般网上都有模板。具体做法可以采用4W1H法:什么人、什么场景下、什么目的、遇到什么困难、期望如何帮助。就是上面所说的数据,用户信息、图片资料等。
根据写的多张角色卡,我们要建立流程图。流程图可能简单可能复杂,具体要看实际情况了。有流程图才可以保证在技术上是有可行性的,就是上面说的“逻辑”做什么事,完成什么任务等。
3、拆解页面、画思维导图
如果你是合格的产品经理,你至少玩过200款以上的产品,产品的基础雏形在这个阶段心中基本有数了(没数就找竞品借鉴借鉴呗)。主题页面基本拆解在图纸上了,不确定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一般特别标注。为了防止你制作原型时思维混乱,这个时候你需要根据角色卡、流程图和拆解的页面画一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根据页面层级和操作按钮内容两个维度来画,它非常有用。
4、写prd文档、制交互原型
上面的事情做完后,你可以写prd文档和制作交互原型了,广泛的来说原型也是prd文档的一种。原型的站点地图一般是根据思维导图来的,功能按钮部分是按照图来的部分是临时画的。这个时候建议使用“角色扮演法”,基于用户的心智模型思考产品操作,争取做到“Don’t make me think”。
画完原型,可以让人试用并指正,最终得到开发的依据原型。
5、数据分析、反复迭代优化
虽然理想是好的,我们辛辛苦苦的做出了产品,但是有些功能用户就是不喜欢。我们需要通过数据来验证产品的设计,获取数据的通俗办法是埋点。第三方数据分析工具有:Google Analytics、腾讯Bugly、百度统计、友盟、GrowingIO、诸葛IO等。
我们通过埋点后,可以通过多维度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数据。根据数据,可以优化迭代产品,优化方案可以尝试A/B测试,效果也还可以。
写文章果然是理清自己思路的好办法,总结下五句话做产品:
- 摸清需求、分成不同模块
- 写角色卡、建立流程图
- 拆解页面、画思维导图
- 撰写prd文档、制作交互原型
- 数据埋点分析、反复迭代优化
作者:五虎谷的阿格
来源:http://www.jianshu.com/p/bafd70360ff2
本文由 @五虎谷的阿格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