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进行设计决策?

0 评论 3803 浏览 16 收藏 13 分钟

设计决策是一个聚焦的过程,用来从大量机会、方案以及设计评估发现的大量问题中确定工作目标。在UX流程中,存在大量需要决策的地方,设计决策包括两大类 :优先级和取舍。本文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设计决策,一起来看一下吧。

设计评估评价的是优劣,而设计决策评价的是价值。设计决策是一个聚焦的过程,用来从大量机会、方案以及设计评估发现的大量问题中确定工作目标。

设计决策很重要,但最常见的误区是让用户进行决策。比如采用“人群风暴法”,通过用户研究的方法让用户做决策,很多时候用户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或者不能有效地判断当前的决策是否是真正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决策,所以,用户意见只能作为设计决策需要考虑的众多维度之一。

对产品来说,设计师永远是设计的主体。当然,这并不代表要无视领导或用户,设计师会首先与干系人进行大量沟通,基于充分收集的信息做出决策,并尽可能确保所有人对决策达成共识,这样得到的决策才是最佳的决策。

在 UX 流程中存在大量需要决策的地方,设计决策包括两大类:优先级取舍

  1. 设计优先级:是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功能等事项的先后顺序(排序题);
  2. 设计取舍则: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中做出选择(选择题),或判断是否要做某件事(判断题)。

一、设计决策的优先级

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或用户需要的功能,为什么要排列优先级呢?因为资源和时间——永远无法做完所有你想做的事情。在排序完成后,总会发现有些在项目内来不及做的低优先级工作。低优先级并不代表应该舍弃,我们应该将它们作为候补,或是推迟到下一个版本或下一代产品,这常常会涉及规划工作。

所谓“规划”,简单来说就是,我有一个目标,但一口气完不成,于是我就根据重要性和因果关系,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

产品和技术规划本来就是UX 流程的产出物,由目标到任务,到次序,再到规划。规划与设计是强相关的。如果搞不清优先级和联系,甚至不清楚长期目标,仅依据对标竞品、行业研究等信息制定规划,是难以为企业产品指出一条卓越发展之路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优先级将资源集中于最重要的工作,以确保能在开发周期内做出,足够好的产品。

常用的设计决策优先级的工具,如下:

1)关键路径分析:找到解决方案中的所有必要项,建立最小基本功能模型,以确保产品的关键部分都拥有高优先级,与用于快速验证假设的 MVP不同

2)KANO 分析模型:根据用户需求划分功能优先级,将产品功能分为基本属性、期望属性和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

3)产品三要素分析模型: 根据客户需求、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三个维度打分,根据总分排列优先级

4)投资回报分数卡:优先级=(客户需求+ 企业目标)/工作量× 自信度

5)MosCow 法则:将工作分为必须做(must)、应该做(should)、可以做(could)和不要做(won’t)四类

6)How-Now-Wow 矩阵:将想法根据创新性和易实施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难实施的创新想法要考虑如何做(How),易实施的普通想法现在可以做(Now),而易实施的创新想法就太棒了(Wow),能做一定要做

7)80/20 原则:80%的收益往往来自20% 的核心工作,与其在所有工作上分散资源,不如确定优先级,然后将资源集中于前20% 的工作上,但要注意其他方面至少要说得过去

8)基于产品进化六层模型(产品进化金字塔)对工作进行分类:

越靠近金字塔的基座,越专注于功能,而越靠近塔尖,越专注于体验。对绝大多数企业,第4层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关口”。很多企业总是分不清“可用”(usable)和“易用”(ease of use),觉得无非都是让用户可以顺畅地使用产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也是这些企业难以突破第4层的原因。

可用性常常源于一个问题,通过发现用户使用产品时的问题,消除用户的使用阻碍,是一种源于功能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而易用性通常是站在全局视角重新自上而下的方法,梳理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让用户更快、更好地达到目的,这是一种源于休验的、自上而下的方法。

关注可用的企业会问:“用户在使用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吗?”而关注易用的企业会问:“有没有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这个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其实,大多数企业之所以卡在可用性到易用性的阶段,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视野太窄。

二、设计决策的取舍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把增加一个功能想的很简单,觉得多一个功能无非是多一份工作量,然而,功能与工作量的关系并非线性,可能是指数的。

经常和开发测试对接的同学,可能听过测试矩阵,其中就指出每增加一个功能,除了要测试功能本身,还要测试功能与功能的结合,这导致测试工作随功能增加而快速增加。同样,每增加一个功能,设计师也要考虑新功能与其他功能的联系,使设计量大幅增加。

复杂度和工作量随功能数量快速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增加功能却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势必导致设计水准和可靠性的大幅下降,最终得不偿失。这时,我们就需要做一些设计取舍了。

在面对新方案时,我们是选择颠覆式的创新方案?还是通过渐进取舍小步迭代?在面对功能和易用性冲突时,我们是选择功能大而全还是通过聚焦部分功能来保证产品的易用性?是花更多的资源,来打造更高的产品性能,还是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设计上?

1. 颠覆与渐进取舍

两种创新方式:通过升级和优化的渐进式,和全新的颠覆式;

UX 流程更容易发现颠覆式创新,但颠覆式创新依然是很少见的,就算我们发现了一个颠覆的机会,有的时候也难以落地。颠覆式创新要面对技术成熟度、产品可靠性、市场接受度、后端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巨大阻力,同时要实现落地,消耗的资金成本也很高。推动颠覆性创新的方案大部分企业都会失败,即使是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也需要超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被用户和市场接受。如果颠覆式创新在时间和资源允许的框架内,如果采取策略能够快速成势,同时有强大的品牌背书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小企业跟随头部企业产品,可能会缩短被市场接受的时间。

渐进取舍,小步迭代也是目前市场上互联网产品常用的方法。

2. 功能与易用取舍

通常来说,功能数量与易用性是成反比的,比如有的B端产品功能很强大,但很多功能用起来都不太顺手。反过来,简单产品容易使用,但功能又太少。功能和易用间的权衡是必要的工作,不过权衡策略并非一成不变,对于用户对未来没有明确预期的情况,在易用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各种可能需求的多功能产品会更有优势。但无论何时,简约原则一直是有效的,可以删除一切不需要的功能,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3. 性能与喜欢取舍

如果我们问用户是否希望产品性能更高,用户大概率会说喜欢。然而实际情况是,用户通常只会在产品的性能不佳、影响使用时才会注意性能,相比拼命提高性能,不如将这些资源投放到美观、情感、趣味、意义等方面——让用户喜欢更重要。因为美学是情绪或情感交互的一部分,美学品质也会影响情感反应。

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关注用户的实际互动体验而非询问是否需要更好的性能,如果用户在使用时没有提出更高的性能诉求,那么就应该考虑多在设计上花些时间和精力。

有时,我们会遇到性能成为产品卖点的情况,如果确实是用户和经过市场验证的需要,那么把重心放在提高性能也未尝不可。但在市场竞争中,通常更好的策略是差异化,卓越产品从来不是单靠性能来取胜的。

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方案是选择颠覆创新还是渐进取舍?选择更全的功能还是通过适量的功能来保证易用性?资源更多的投入在性能还是放在用户体验设计上?这都需要结合当前企业的生命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结合市场行业动态变化和用户的生命周期多种维度去考虑取舍的。

三、总结

尽管大部分设计决策都是在非正式的情况下做出的,但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我们都在有意无意间使用了一些框架或原则——UX设计师应该对常见的设计决策方法、工具和原则拥有清晰的认识。

设计决策的优先级和取舍工具很多时候可以互换,我们可以使用优先级的思考维度排序,然后取第一个,也可以使用取舍的原则来调整优先级。这与UX流程的其他活动一样,工具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此外,决策结果是动态变化的,这要求设计师与时俱进,在必要时重新评判工作项的价值。

专栏作家

忻芸,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B端、SaaS产品,擅长技能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数据分析、项目管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