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扫盲第一讲:GMV的底层逻辑

2 评论 11980 浏览 28 收藏 13 分钟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目标行业和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痛点、期望和行为,找到产品的价值主张 🔗

对电商行业的从业者们而言,GMV这个概念估计都不陌生,不少人也开始拿GMV作为评判各家电商平台市占率的指标之一。那么,你了解GMV的组成部分吗?电商平台们为了提升GMV,又在产品维度和营销维度做出了哪些努力?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总结。

电商平台最常露面的数据概念,就是GMV即商品交易总额,GMV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行业内评判各电商平台市占率的核心指标,也使其成为外部媒体、内部公关最常拿出来抛头露面的指标。

可以说电商大厦的基石就建立在这沉甸甸的三个字母上。

本文适用对象:

  1. 对电商毫无认知,单纯感兴趣的消费者;
  2. 意图入行电商行业的小白,正广泛学习电商相关知识,渴望专业视角;
  3. 躬身入局的电商行业专家,期待多元视角的解读,商讨辩论。

围绕着GMV,本文将逐步拆解GMV的组成部分,详细讲解各个单元的含义。同时,本文将结合拆解的单元,共同探索冰冷数字的背后,电商平台为提升GMV在产品环节/营销玩法上又做了哪些努力。

一、公式拆解

GMV可以拆解为=AAC(年成交用户数)*客单价

从公式上看,想要提高GMV的话,无非是两点,一是增加平台的下单用户,另一就是提高用户在平台的下单金额。

先从前者讲起吧,实际上在日常的运营中,AAC更是一个结果指标,过程指标里又分为两part,分别是拉新和活跃。

拉新很好理解,用户的基础池子变大了,自然就能让平台枝繁叶茂。但对电商巨头们来说,就以淘宝举例好了,其用户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网民,拉新已经接近瓶颈,于是用户活跃成为了重要的运营抓手。因此日常工作里AAU、MAU、DAU等概念常被提起,这同样好理解,平台光有用户不行,需要他们活跃、登端,而后才会产生成交。

所以AAC这个指标,又可以粗拆为(拉新用户+老用户)*活跃率*成交率。

介绍完了AAC,再看客单价,客单价非常简单,按年维度来统计,客单价就是一年内,用户在该电商平台上购买的商品件数*商品均价。因此想要提升客单价,要么让用户在平台上尽可能地频繁下单,要么让用户在平台上购买足够贵的商品,当然二者兼得才是理想情况。

二、产品案例

上述是针对GMV公式拆解的科普,解释清楚了其组成单元与各指标的含义后,让我们具体分析电商平台成功与失败的产品案例。以下案例将重点围绕拼多多展开,这个发展迅猛的电商平台实际短短时间走完了淘宝大十来年的路程。

1. 针对AAC拆解指标的案例

1)拉新

有一种观点认为,拼多多不是在做电商,而是在做游戏。这个观点比较夸张,但是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拼多多在玩法设计上的卓越体验。

拼团、砍一刀、助力领现金,这3个拉新玩法在微信里病毒式传播,效果拔群。为拼多多带来了极低的拉新成本(2020年以前比淘宝京东低好几倍),那段时间每一个电商人都会时不时去拼多多看一眼,多多是怎么玩的。

2)活跃

众所周知,想要用户活跃,是需要理由的。用户如果不购物,那ta有什么理由来你一个购物平台闲逛?(所以抖音在电商这一块实际上有巨大的可能性)

多多这里也开拓了非常创新的玩法——多多果园。用户只要每天给自己的果园浇水,达到一定数值后就能收到一箱水果。免费+公益+简单易懂,依靠多多果园,拼多多收获了海量的日活用户,而又可以通过对果园水滴任务的运营,将日活用户导向商品成交,模式就跑通了。之后淘宝、京东也相继跟进了芭芭农场和东东农场。

3)成交

成交是个很复杂的课题,因为本篇是较为综合的扫盲,所以尽量控制篇幅,否则单这一个环节其实是可以出好几本书的复杂程度。影响成交的因素有很多,即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属性即优质低价物美价廉,又取决于用户的信任与顾虑,还取决于支付过程的顺畅度。

按惯例,一个一个讲,首先是产品本身的物美价廉。挑几个典型的案例来讲,淘宝的解法是大促,电商大促宝座双十一生造出来个购物狂欢节;京东的解法是自营,用高质量的品控从数码电器打造了贵重物品上京东的倾向;拼多多的解法是日常低价(补贴),用百亿补贴给行业来了场多多震撼。

再来聊聊平台信任以及解决消费者的顾虑。在电商的古早时期,淘宝作为非常新鲜的事物,实际消费者是很难信任把钱打给卖家的,万一卖家不发货怎么办?

于是创新的担保交易模式横空出世,买家把钱给到淘宝,淘宝等买家收货了后再把钱打给卖家,解决了初始的信任问题。再之后,七天无理由退换成为平台的标配,而后运费险再度消弭了买家对商品不合适的担忧。

在支付环节,有个名词叫做支付成功率。影响支付成功率的因素同样非常多,例如收银台故障,导致无法支付成功;例如用户被风控,支付被拦截;例如没有用户常用的支付方式,放弃支付;例如用户忘记自己选的商品属性,临时取消支付;例如用户想起来还有优惠券没领,返回放弃支付;例如用户想省钱了,临时放弃支付;用户账户上没钱了,无法完成支付。百花齐放的因素影响着支付成功率,而优良的支付成功率水平,理应在98%以上。

基于此,电商平台们也做出了卓绝的努力。提升技术水平保障系统流畅性、增强服务器稳定、跳出支付页面的发券挽回等都已经是基本操作了。除了这些,重点和大家聊最后俩理由,即用户想省钱和用户没钱的情况。

你可能会想,这怎么可能解决?也可能会想到,确实有对应的产品解决方案。就是BNPL(先用后付)模式,很早以前就有信用卡透支下月额度,花呗将这一模式搬到了互联网上,而后芝麻信用依托风控能力发展出了先用后付模式。这些产品又将支付成功率提升到了下一个水位。

2. 针对客单价拆解指标的案例

1)交易频次

交易频次也是个贼抓马的大概念,只言片语没办法说透彻。倒是可以聊聊几个很好理解的核心手段,一个是推送权限,让用户授权电商平台推送信息给用户,于是有了更强的主动触达手段,唤起用户下单欲望;另一个是预测用户所需,也就是推荐逻辑,让用户看到的商品都是符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商品,自然下单就频繁。

还一个就是创造需求,将新的有用的好看的商品上翻到平台,通过商品内容化,给用户创造出来“这个东西很棒,我需要他!”的感觉以吸引用户下单。当然,另外还有会员体系,省钱卡等玩法都是针对交易频次的运营手段,但是不做赘述了。

触达手段很常见了,用户在平台浏览的过程中,会弹出来个弹窗,以优惠通知等钩子请求用户授权通知权限;商品推荐逻辑也是非常成熟的一套体系,淘宝的首页除头部金刚位外,底部的商品Feeds流全是推荐算法,且个性化程度极高;至于创造需求,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图文种草、短视频以及直播的形式,把冰冷的商品具象化,动态化了,其中翘楚是小红书、抖音和淘宝直播。淘宝推出逛逛也是出于这点着想(也有提升用户活跃的考量)。

2)交易单价

交易单价极重要。举个极端例子,平台上全部都是羊毛党,买的全是几块钱不到的纸巾,优惠漏洞的低价商品,那么自然没有GMV的提升,还会带来巨大的资损。不过咱们这讲不是了风控的,所以不深聊羊毛党了。

那么如何提高交易单价?最浅显的道理是,你的平台首先得有高单价商品吧?

实际上这个很符合直觉的常识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曾有“中国亚马逊”之称的当当网,转型失败,只能继续做图书垂类电商,但书又能卖高的单价呢,于是当当网只好接受了小而美的图书电商定位。

再看拼多多,早期因为下沉用户策略色彩很重,导致用户不敢在拼多多上买贵重物品,生怕是假冒伪劣二手产品,于是拼多多开启“假一赔十”的强硬政策,而后对苹果手机做巨大的补贴打造了真·全网最低的售价,一步步把用户从只在拼多多买便宜的日用品心智,拉升到贵重物品也可以在拼多多买的态度。

三、总结

以上就是电商扫盲第一讲的内容了,主要拆解了GMV的公式,并诠释了各个指标的含义,同时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了电商平台们为了GMV而做出的努力。

由于这段时间积累了一些成交方面的知识储备,下一讲电商扫盲我会聚焦“成交环节”

本文由 @我叫徐知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高质量分享,赞

    来自中国 回复
    1. 期待第二讲

      来自中国 回复
专题
3496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你需要一套合理的推送策略。
专题
1975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如何通过广告模式来进行商业化流量变现?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广告变现的思路。
专题
69430人已学习26篇文章
学会数据化运营能够提升效率,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专题
37430人已学习23篇文章
不知道这些问题,你出去都不敢说自己是做电商运营的。
专题
1165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和前提条件,没有一种方法论是永远有效的。品牌方法论一直处在变化阶段,它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品牌方法论。
专题
43194人已学习18篇文章
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区块链很可能是下一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