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承受产品之“重”的微信|是否真的需要微信会员?
在本文中,作者不打算讨论微信是否会推出会员这类大的是非决策问题,只想相对从比较纯粹的产品体验和用户需求角度讨论一下关于微信会员。
微信自2011年1月推出至今已经经过了整整6个年头,从一款普通的产品,到现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网民必备的装机软件,并不断创造了各种新的亮点、成绩出来。相比于当年QQ 上线后,不久就推出的QQ 会员功能,微信到现在还没有推出任何会员或者付费体验的功能。当然,这也和其本身功能已经做得比较完备易用有极大关系。此外,没有必要靠会员付费来实现利润增长,应该也是目前微信不推出会员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本文不打算讨论微信是否会推出会员这类大的是非决策问题,只想相对从比较纯粹的产品体验和用户需求角度讨论一下关于微信会员。
作为一款社交工具,核心构成无非几大要素: 主体身份、关系链、信息流动与组织、安全与其他周边功能。
不过也没有人规定,社交工具只能做社交。在成为一款市场覆盖率比较大的产品之后,在上面当然能快速孵化出很多场景关联的功能,比如微信做支付、QQ做游戏、陌陌做直播、美团做外卖、支付宝做余额宝等。
基于上面的要素,我们可以简单地从关联的这几个方向以及用户痛点来综合考虑一下。
1、主体身份
微信中会员身份是非常扁平化的,也就是说用户基本不能在产品功能中找到身份差异的标志。一个年薪100万的高薪用户和一个年薪5万的蓝领或者工薪阶层,微信不给你表达和装扮甚至伪装自己身份的机会,也没有使用时间长短、级别高低等差异。如果两个人都用同样的头像、昵称,那这两个主体看起来就是一模一样的,而这一切不需要花一分钱!没有任何身份标识比如VIP身份铭牌、昵称变色、好友排名靠前可以让你花钱来买——真正的简单不花哨。
痛吗?貌似多数用户对自己“身份”的事情不是很敏感,确实也有很多用户在昵称前面加了字母“A”希望自己在好友列表里排名靠前,或者昵称后面加了一些特殊字符希望证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那么为什么QQ会员中这样的功能就很好很受欢迎呢?这里我们只能说的是产品的调性不同,微信一开始做得就是很简单和扁平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QQ在转向移动化的时候,交互界面设计遇到了很多挑战——手机屏幕就那么大,真的适合放很多元素吗?
但是作为一个比较“克制”的产品,相信微信在“会员身份”这个点上还是会继续比较坚持简单。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在线状态”,就是的在线、隐身、离线等状态,无论是沿袭了手机短信还是参考了前期同类产品,这个状态其实也是主体身份的一个特征。
2、关系链管理
微信中的关系链有三种——“好友”、“群”和“公众号关系”。
根据微信发布的2016年数据,人均拥有好友数128 个。按照我们对于传统数据分布的理解,这部分用户应该是正态分布的中间面积最大的部分,会有少数用户的好友数远超过这个数,也会有少数的用户好友数低于这个数。
与微博不同,微信的好友关系链是一个封闭的关系链,相当于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通讯录。根据SNS理论,每个用户能够保持互动最多的是150个好友,但放眼现在的一二线城市,会发现,很多人在使用微信当做工作的工具,专门用微信来管理和维系客户关系,或者公司内办公使用微信更多一些等。而人性本身是贪多的,这就导致有很多人的好友会比较多的突破150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上千人,几千人。
微信的好友数上限是5000,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这个上限是够用的。但即使是1000个好友,维护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你不太可能和1000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心情不太好想找老朋友吃个饭呢,1000人的通讯录里去看谁能和你吃饭,你肯定很心烦。微信把好友管理做得更像手机通讯录,而不是像QQ一样的好友分组,但却支持了“好友标签”,相当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好友分组。
而关于“群”,由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关系链组织方式,没必要过多讨论,现在微信看起来没有限制每个人加入的群数量。但限制了每个群的上限人数为500 人,并支持群公告、群主转让等功能。按照笔者刘老师的经验来看,当一个群的人数超过100并且是一个发言比较积极的群的话,就会陷入群消息过剩无法有效阅读的境地,更不要提群人数达到500了。从社交的角度来讲,超过500 人的群已经不是很典型的需求了,极其容易导致信息泛滥。但是如果放在工作需求的角度来看呢,是否足够典型?
这里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对于群人数上限需要超过500的用户,同时也是需要好友数超过5000 的用户,这部分用户大多会是关系链、信息的制造者,其制造的内容中也会包含很多无效的关系链和信息。而对于简单的只需要好友数超过5000 的“制造者”来说,微信明显更倾向于让其使用“公众号”来实现关系链维护。
需要开一个“微信会员”支持群人数超过500、好友数超过5000 吗?或者需要支持好友批量添加、僵尸好友检测、批量删除这类“花式关系链维护手段”吗?这只是极少数人的痛点而已,而不是典型的社交需求。
而公众号管理,由于每个人和公众号没有强社交互动,所以公众号本质上更像是一种类似“媒体”的存在,痛点更多的在于公众号的内容信息管理上(下文会谈到)。
综合这些,在纯“关系链管理”层面,用户的需求其实比较简单,是没有什么特殊的。而更多的痛点应该在“关系链维护”上,关系链的维护,主要还是通过“信息”来实现——无论聊天、朋友圈等等。
3、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在微信中,信息主要分为几种,按照用户依赖程度依次是:一对一聊天内容、群聊天内容、朋友圈内容、公众号内容、第三方应用内容。(但实际上可能很多人对于朋友圈是重度依赖,远比聊天内容更重)
一般来讲信息的生命周期主要分为:信息制造、消费与获取、失效或存储三个步骤。
关于信息制造
在信息制造中,包括一对一聊天、群聊、发朋友圈、朋友圈评论和点赞等都属于信息制造。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用户的你有遇到很多痛点吗?其实很少,仅有的比如群发人数上限、朋友圈批量点赞这些需求在笔者刘老师看来并不是很典型的真实用户需求。
关于信息的获取——方式和存储
从信息的生命周期来讲,最后一步是“失效或存储”,储存的目的肯定也是为了将来的获取和消费再次产生价值,但是这一步微信做的还有一些空间。大家都知道聊天记录无论是一对一的还是群聊,当你换手机遗失或者没带的时候,都无法找到了。在对于多终端pc、web、手机等共同使用的时候,只有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是最全的,消息完全无法“漫游”多终端,也无法将历史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很好的导出或者备份到其他设备或载体。虽然目前微信支持“换手机迁移聊天记录”功能,但这无法解决没带手机时想获取聊天记录的问题——因为微信不止存在于那一台手机里。
还有就是关系链制造信息时的获取,我们知道一对一聊天、群聊都是可以有消息通知给手机提醒的,但是朋友圈更新、关注的公众号更新 是没有消息通知的,这部分其实很多人有痛点的。这个痛点和微博的信息获取痛点是一模一样的,微博看起来做得并不是太好,微信呢,干脆就阉割不做了。
关于信息的获取——效率
微信作为即时聊天工具——IM(instant message)来讲,聊天内容的阅读都是一对一的,所以本身已经是信息实时性非常高的产品了。但由于微信已经不仅仅是聊天工具,朋友圈、公众号已经成为很多人使用微信时最重要的时间投入点,这部分内容的获取和阅读是否足够效率高呢?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数量来说,朋友圈内容的数量、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会严重影响获取效率。这部分是否可以优化呢?我们很容易想到“朋友圈分组阅读”、“公众号内容展示成类微博的形式”等解决方案,但是微信为什么不做呢?
其实我们看到微信已经在做了类似的产品设计,比如可以在搜索界面找到“一周朋友圈精选”、“朋友圈热文“等入口,但是这些入口做得太深,并不容易被大多数用户找到。
此外,也不得不提一下朋友圈广告,朋友圈广告是否影响到我们的获取信息的效率了?从各种口碑和反馈来看并没有,由于各种制作品质、传播、定向精准等原因,反而朋友圈广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无论从周边的口碑还是数据来看都是如此,甚至很多用户好奇为什么我没有看到某一条广告而我的朋友看到了?如果开通微信会员,可以让你屏蔽朋友圈广告,你有很强的开通意愿吗?
4、安全与周边功能
虽然现在微信已经不只是简单地聊天工具了,综合了社交(聊天、朋友圈)、媒体(公众号)、支付理财等诸多特性和定位,但是用户使用微信的主要功能依然是社交需求。所以,关于非社交部分比如账号、安全、金融理财、游戏等本文不再做过多讨论。
但是,如果真的有微信会员的话,相信这部分新增的额外支持功能,反而应该是重要的加分项。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代表性产品之一,微信做了如此多的功能,如此大的平台,大家都能看出来,其核心还是0和1简洁的功能设计实现。虽然信息泛滥的时代,让简单的产品也承受了比较大的关于信息管理和传播效率的压力,但是如果是一个普通用户比较正常有节制的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号,那么他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信息过载的烦恼。
一个这样的产品,你需要哪些更多的功能?
作者:隔壁刘老师
来源:http://www.jianshu.com/p/69377e98f48c
本文由 @隔壁刘老师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云消息记录 没了
聊天翻半天表情列表找表情和朋友圈不能直接拍发视频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