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业务,该怎么做?

0 评论 3734 浏览 12 收藏 17 分钟

基金电商兴起这么多年,银行渠道依旧有着独特的价值,银行存款产品依旧是有增长的一个。那么,银行存款业务,该怎么做?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1

事先说明,这里不介绍支行网点拉存款的方法,这方面八仙过海的神通和门道很多,你们肯定比我更擅长。

但这些年下来,有了公募基金、互金大厂和银行的经历,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步——在用户经营视角下,存款产品是什么、怎么做这个点上,我有一点不一样的心得。

与你分享。

聊怎么做之前,首先得明确一下,当我们在聊存款产品时,我们在聊什么?

我们平时口语说的“存款”,相对正式一点的说法是叫做“储蓄”,2022年一年下来,我国的人民币存款增加了26.26万亿元。

啥概念呢?

发展了25年的公募基金,全行业在2022年年底的保有规模是26.03万亿,银行理财2023年6月末的保有规模是25.34万亿——相当于存款1年的增量,抵得上公募基金全行业干25年的规模,或是再造一个银行理财行业

但是,在市场热度上,存款,或者说储蓄,相比基金和理财的声量,差了好几个数量级都不止。

咱们普通老百姓过日子,吃吃基金经理的瓜,下跌了在某吧骂骂人都很正常,平时也鲜少谈论存款。但是严肃的、或是聪明的金融从业者,则会始终对存款,或者说背后的银行、货币市场变化,保持高度的关注。

这就是看热闹和看门道的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基金电商兴起这么多年,银行渠道部依旧还有其独特价值,并且开始增设银行线上团队的原因。

增长的机会,就在人扎堆、钱扎堆的地方。互联网平台人多,银行钱多(主要就是存款),哪个都不能偏废。

02

先说存款不是什么。

我的公众号签名是“用基础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到这里也是同样的思路,破题的关键,就在下方这三个词的定义里:

储蓄,把节约下来的或暂时不用的钱物贮存起来备用。

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

投资,指投资者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所得回报应该能补偿:投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存款或者说储蓄,它肯定不是理财或是投资。毕竟你可能听说过炒股发财的,也听说过买基金年化25%以上回报的,但肯定没听过通过存款发家致富的。

从定义看,存款的核心用途就一个,“储存起来备用”,它要求存得安全,取得方便,这一点目前只有银行能做得比较好。

如果把情况推演到极致,未来存款都是0利率了,你猜还会不会有人把钱存银行?

想三秒再往下看——

答案是会的

以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央行先是把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下调到0,换言之就是0利率了。进入21世纪,又开始搞量化宽松,还对存款收取“保管费”,实质上就是实行负利率了。

在此情况下,居民储蓄率是出现了下降,但到2010年的时候,日本老百姓的存款金额,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依旧超过了一半(53%),比同期的美国高出一大截(15%)。

当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两国的具体情况也不太一样,不能简单类比。但得到的这个结论却很有趣,也很有启发——

就算是倒贴钱,也依旧有很多人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

为啥?

答案就在题目里了,因为储蓄的核心用途就是“储存起来备用”,能够很好地提供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金融机构,大概也就是银行了。

所以在银行做存款业务,就是在做整个银行的根基,因为它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03

再说存款是什么。

做存款业务,是在做“顺人性”的事情,它要求安全存,方便取。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资金池子,银行最大的价值,就是把社会上数以百万计的各种资金池子,用合适的管子连接起来,并建牢大坝、做大蓄水池。银行在为社会提供正外部性的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创造增长的核心内驱力——公募、私募、券商、保险、信托,程度或深或浅,都依赖银行资金的活水。

所以,称银行为“百业之母”,一点都不过分。

同样是银行,无论是格式化的年报,还是作为个人的体感,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存贷款规模、付息率、利润率之类的指标,或是网点多少、服务好坏之类的感受。

这样的角度没有错,但却不究竟。

关键的关键,要看银行连接的社会场景、行业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基于这种连接,带来的社会效率提升。

连接做得越多越好的银行,营收表现往往就越好,客户的服务体感往往也不差。

可惜无论是年报还是研报,鲜有提及和分析的。

在这里,我又要说一件扎心的事情:其实头部公司已经把自己的打法告诉你,并且用大喇叭满世界宣传了,而大多数银行却还没听到,少数听到的里,更少有能够做到的。

2017年,支付宝新增了一个核心指标,“3场景用户”,也就是在支付宝平台上,使用了大于等于3个场景的用户。这些稳定使用3个场景的用户,留存率可以超过95%。

随着支付宝三场景用户规模的持续提升,带动了平台活跃用户规模的增长,次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当时的7亿活跃用户中,使用了3个场景的用户占比超过了70%。

如果你觉得支付宝是互联网的例子,距离有点远,那可以看招行。

截至2023年,招行覆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各个场景中,已经有23个场景的MAU(月活用户数)超过千万。8月,招行APP累计用户数突破2亿,单MAU就达到7300万。相信招行APP里的“饭票”、“电影票”,也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望不久前的2019年,招行“掌上生活”加“招商银行”两个APP MAU合计1.02亿,14个场景MAU过千万,19个场景过百万。

伴随着场景覆盖用户数和场景数的提升,招行整体活跃用户规模和财富等业务的用户规模、转化表现也在同步提升。

在今年的招行中期业绩交流会上,分管零售的王颖行助提到:

为什么要打造各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方面是因为零售是一个体系,单项强不足以支撑整个体系,只有多个强才能相互促进,使得整体零售更强。我们过去的实践经验表明,基客带来了双金,双金孕育了私钻,AUM、MAU、和MAC(支付结算)等所有的数据都是相互支撑,彼此依赖的。

另一方面,也许在未来某一天,当招行零售做得足够大、足够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但是在目前的历史阶段,不管是招商银行的零售还是中国银行业的零售,不管是财富管理,还是私人银行业务都是刚刚起步,现在我们还没有理由或者选择权去放弃什么、着重于什么

这段话是针对零售大的业务布局说的,但其实对应到场景搭建上,同样非常实战。

无论是支付宝还是招行的案例,最终你会发现,用户规模提升是果、存款规模提升是果、营收提升是果,而其根本,则在于对丰富的线下场景接入,以及多样化线上场景的搭建和完善

换言之,如果你要考核银行APP活跃用户规模,就要从场景数和场景覆盖用户数入手;如果你要考核存款尤其是活存规模,就要从银行覆盖的资金进出业务、以及该业务所覆盖的企业数量和质量入手。

这才是让“芝麻开门”的神秘咒语和钥匙。

04

好,最后再看怎么做。

相信看到这里,你肯定不会想再用老办法了。如果还有类似“如果你说既然存款这么重要,那我们就得大力搞存款,按人头分派存款指标”这样的念头,我劝你趁早掐死。

指标分派,挂钩考核,按时督导,出排名给奖惩,这些都是各家银行轻车熟路的法子了,为了眼下填饱肚子不得不做,这个能理解,但千万别满脑子只有这些。否则,吃枣药丸。

有时想想非常心酸。且不说那些985/211出来的,就是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苦读十几年书,毕业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进了银行,结果每天就是在柜台后面点钞填表,月末季末把亲戚朋友全找一遍拉存款做业绩,赶上指标要求做银保或是个养开户,更是鸡飞狗跳,有时还得自己掏钱在外面买客户。

钱没赚多少,事情干得既无趣,又没有尊严。

面试造火箭,入职打螺丝,真的心累。

长期看,这样下去只能把优秀的人才从这个行业赶走,最终受害的还是这个行业。

所以,要改变。

门道在哪里?其实就是上文所说,在此不再赘述,归纳起来就一句话——

心里有存款,手里做存款者,死;心里有存款,手里做场景者,生。

“场景”这个词太抽象了,具体怎么办?

银行的核心业务有三项:存、贷、汇。

做存款的方法,就藏在这朴实无华的三个字里。

(1)先说存

“存”的范畴不仅限于存款,要把财富管理业务涵盖进来。更进一步,要搭建从现金管理到财富管理的增长链路,这一点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展开了。

之前标杆行的经验是,理财业务的增长可以带存款规模的提升。即当理财增量大于储蓄增量的2倍以上时,可实现正向带动作用。反之若达不到,则可能冲击到储蓄规模。

其实何止理财,公募、保险等各项财富管理业务,对于存款尤其是活存有各自的带动作用。分析数据,结合一线经验,提炼出具有总分行一致共识的活存带动率指标,合力猛攻,就有可能实现“指南打北”、“做理财带活存”的效果。

这样一线在实际操作时,就可以结合本行的资产和财富管理能力,进行差异化经营,同样拿到存款增长的结果。

(2)再说贷

主要说的就是零售贷款。

这里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客户层面。贷款业务,尤其是信用卡业务具有很强的权益属性和用户黏性,很多用户可能只在某家银行开通了信用卡(没有本行借记卡),还款也是通过支付宝/微信这样的第三方平台还款。针对这些客户,引导开通本行借记卡,通过跟信用卡权益结合引导存入资金,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二是场景层面。各种自动还款场景、自动充场景、花一笔攒一笔场景等,都是可以通过强吸引高频率的信用卡业务,有效带动低吸引低频率的借记卡和存款业务。

这套打法,在头部的互金平台上已经玩得很溜了,相信在银行业态内也有不少在尝试的,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案例,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3)最后说汇

汇,账户为体,支付为用。

在账户层面,工资代发、公积金账户、社保卡账户、连同之前火爆的ETC、个养账户,其中既有时代的红利,也有行业的活水,大家做得都不少了。但如果结合存款目标再来检视原有的打法,也许你会有新的视角和感受。

在支付层面,线下商圈、线上大流量电商平台、本地生活平台等等,各家行也都在做,但又好像有点鸡肋。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用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对存款的拉动效果来衡量,进而设计成体系的打法,并与合作平台进行合适的资源互换。

好了,到这里可以收个尾了。

各家银行的禀赋和强项不同,存、贷、汇这三个方向从哪里切入,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操作,并没有通用解,也不存在某某标杆行的绝招可以直接照搬。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你会发现,要做好存款业务,其实跟做其他业务也并没有太大差别。

拉到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银行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在一个好行业里、用好的方法做事,既能赚钱,又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乐趣。在机械地拉存款之外,一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帮我们来达成目标。‍‍‍

我一直相信,上天会首先奖励爱动脑筋的人,其次奖励勤奋的人。身在银行这个行业,上天一定会奖励那个爱动脑筋又勤奋的你。

共勉。

注1:以上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内部未公开信息。

注2:本文仅作为业务探讨,不代表任职机构意见,亦不作为投资建议。

专栏作家

张德春,微信公众号:道是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曾任职于蚂蚁财富,前公募基金互联网金融部总监兼信息技术总监,专研(互联网+金融)逾17年。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