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2B SaaS – 产品团队用6个模型,做出好产品
在2B领域做产品工作,需要用到一些模型,能够指导我们工作。本文分享了产品团队可以用的6个模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俞军说产品经理要有2个模型,即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这的确是产品灵魂的一部分,因此“不可不察”。
但是,在2B领域做产品工作,因为业务的复杂性、用户群体比较强的角色性、系统对业务覆盖度不同、系统的理解和学习周期长等原因,一个好的产品就需要以更多的角度来研究和建构业务、用户、产品的内在架构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不同环节通过清晰有效的设计决策,来解决以上各问题或挑战。
我在2B SaaS产品工作中,通过6个模型,建构产品灵魂,管理产品的核心资产,指导产品设计、开发的工作。
- 业务模型:这个好理解,是对问题域的业务问题及解决方案建模,等同于俞总的“交易模型”。是产品的商业层面和角色层面的互动逻辑。这是2B SaaS产品首先要建立的模型。
- 用户模型:基本等同于俞总的“用户模型”。但在2B领域,更强调用户的角色属性、工作环境和流程上下文里用户的思考方式、行为和习惯。产品建构业务模型后,就要通过用户研究,建立用户模型。 产品团队需要基于业务模型和用户模型,设计产品。
- 产品业务逻辑模型:业务模型是场景的全部逻辑,而产品业务逻辑模型,是产品选择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什么样的产品逻辑来支撑产品锚定的场景和价值。
- 呈现模型:用户看到的是什么,或者产品设计出来希望用户看到和理解的产品。
- 用户心智概念模型:代入用户视角,感觉到系统是什么样的。这个也是张小龙说“乔布斯最厉害的地方是1秒钟就能变成傻瓜,而马化腾大概需要5秒钟,而我差不多需要10秒钟。” 这个傻瓜,就是新用户,变成傻瓜,就是在头脑里快速切换角色,迅速以用户心智理解系统,建立概念模型的过程。
- 实现模型:产品开发团队所设计的产品技术架构。这是唯一由开发团队做Owner的模型,其他模型,都应该由产品设计团队做Owner。
这里要澄清几个区别:
业务模型≠ 产品业务逻辑模型:业务模型是业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全量模型,产品可能实现全部,但更多可能是只实现其中一部分或一个层,用来提供业务中的一部分支撑工具。另外的部分需要靠其他工具或软性但流程、制度等完成。另外的产品业务逻辑模型还包含产品本身附加的概念及其关系,比如用户、权限、配置、虚拟概念等。因此产品设计者要锚定产品价值定位,决策业务是
产品内业务逻辑模型 ≠ 呈现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里子和面子的区别,就是我们虽然清楚地知道地球表面的山川河流、化学元素,但并不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是真的有个铁核,或者说内部究竟如何构建起来的。前者设计目标是以产品内最佳设计来实现需要的业务,后者设计目标是方便用户理解和掌握产品里的业务能力。
很多时候,产品里的逻辑不一定原封不动的展现给用户。呈现是产品通过设计表达出来的模型,即希望用户如何理解和使用产品。
呈现模型 ≠ 用户心智概念模型:呈现模型是产品设计者的设计目标和呈现结果, 用户心智概念模型则不是客观的、甚至不是有形的,主要靠产品设计者在代入用户身份后感知到的产品状态。 我们在各块业务上,通过代入用户,成为“傻瓜”,建立目标概念模型,在反过来校正呈现模型,使得呈现模型与用户心智概念模型尽量一致。
可以通过与已知设计工具的比较对应,来帮助理解各个模型的定位和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真正完全一样,而是拿来做个理解模型的“方便法门”。
- 结合信息体验要素的5层架构来理解,用户模型和业务模型可以对应战略层和范围层、结构层对应产品业务逻辑模型、框架层表现层对应呈现模型。
- 结合用户体验地图和服务地图来理解。用户心智概念模型对应用户情绪体验、行为、疑问、感受、想法这一层;呈现模型对应系统在行为、触点中提供的概念和页面呈现;产品业务逻辑模型类似服务蓝图的line of interaction以下部分。
有些产品因为业务模型的取舍做的不好,导致功能冗杂难用、大量具体客户的适配开发;有些产品将内在逻辑直接呈现在客户,导致用户感知繁琐、甚或无法理解,最后评价功能都有但不好用; 有些产品以产品设计者视角设计了完美的呈现方式,但从用户视角感知却繁琐、不好理解、不方便等。
通过这个6模型的框架,产品设计团队可以明显区分理解业务、理解用户、产品的业务逻辑设计、产品体验设计、代入用户评价和改进产品等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输出,并在逐层推进中,决策信息的增减取舍、显藏映射等,最终完成一个好的2B产品。
本文由 @养条虎头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