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如何从政策文件中设计出一款产品?
对做G端产品的公司而言,每次政策调整都意味着机会和变动。但对政策的理解不一样,就会造成做法不一样。这篇文章,我们来学习下如何解读。
一个政策文件的发出,对于我们ToG领域的产品经理,就是产品机会的信号源。一纸公文下来,产品机会的信号“叮咚”一声就响起来了。谁可以在政策发出之后第一时间推出产品,就可以做到领跑市场。
当然,市场上避免不了会存在“发令枪”还没有响,就有人提前抢跑的情况,我们另当别论。
那么政策文件中会包含哪些对做产品有效的信息呢?
一、产品的命名按着文件来
做ZF信息化项目,一定要研究政策,要结合政策来做产品。
如何能体现你的产品和政策文件是深度契合的呢?
直接从政策文件中找到关键的名词来进行产品的命名,就是给出了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一旦政策文件里有了什么新提法,那么你就得刻不容缓、毫不犹豫的把产品名称改成和政策文件中的提法一致。这就像是在玩一场“命名接力赛”,你得紧跟着政策文件的步伐,才能不掉队。
举个例子:我之前做的一款产品,最开始的产品名称是“RZRF具结系统”,后面为符合山东试点地区的政策文件中的提法,产品名称改成了“RZRF控辩协商系统”。去年12月份,响应GJY的下文又改成了“RZRF听取意见系统”。你看,产品名称三次更改,都是为了迎合政策文件中的提法。
二、产品的需求顺着文件找
每次政策文件一出来,那就像是打开了一个“需求宝库”。没错,这些文件里藏的,可都是客户心里的小秘密——他们真正需要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在政策文件的开篇部分多少都会描述下,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现状、什么样的背景下推出相关的事项规定或工作要求。
为此,你就要从文件中仅有的几句现状描述上,展开全方位的搜索,挖掘出客户的问题现状和潜在的需求痛点。
这样做新产品的需求来源也就有了全面的、具体的、准确的点。
举个例子:GJY下发的“关于认真抓好《*********同步录音录像规定》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就提到“开展*****工作,主要目的是针对性解决*****办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走形式甚至胁迫*****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质效特别是促进实现听取意见实质化。”这句话就道出了RZRF听取意见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三个主要的问题:不规范、走形式、存在胁迫。
还有啊,那些典型案例文件也别放过。
典型案例的文件都是各地实际开展业务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 ,才能够成为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
你就需要特别留意典型案例文章中关于“业务部门是基于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运用了什么样的产品,达成了什么样的目的。”这类描述。
文章中描述的基于什么原因去使用信息化的产品,这个原因就是客户在办理该业务中实际会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产品适用的业务场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简单来说,政策文件就是咱们产品经理的“需求指南针”。跟着它走,准没错儿!
三、产品的功能照着文件做
做信息化产品的时候,咱们得时刻想着,这产品是为了让客户更轻松、更高效地满足政策文件中的要求。客户买咱们的产品,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因此,你的产品核心功能点都藏在政策文件当中,只要你做出来的系统可以100%满足文件的规定,就算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至于你自己意淫出来的功能,或者在客户实际工作中采取的个性化操作,那都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功能,可以通过项目模式来定制开发。
所以,当你要做某一个业务场景的产品时,首先要做的一定是找到其对应的政策文件,从中梳理出标准的流程事项规定。
一般有上级单位为了推进某个事项的全国建设,都会出现《******建设指引》、《*****技术规定》、《******工作规范》、《******要求通知》之类的文件,这个文件中就会把建设的要求,规范的流程,评价的标准,考核的事项一条条罗列出来。
换句话说,这些“指引”、“规定”、“规范”、“通知”就是你做这个产品的需求文档。
四、产品的价值对着文件提
产品的价值点或者说卖点完全可以从政策文件中提炼出来,甚至都不需要你自己去组词造句。
有些高度概括的,具有专业性的,约定俗成的词句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并且也需要拿过来用。这样你的产品在做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才能够贴合客户端惯常语境,引起客户的思想共鸣。
如果在文件中没有找到这种描述政策带来的价值段句,那就可以通过搜索该文件的解读材料。(一般一个政策文件的推出,都会有相关的解读文章发出)
还有行业内发布的典型案例,文中都会对典型案例进行【典型意义】的描述,这部分描述中就隐藏着对于我们产品的建设价值。
不管客户是用了什么手段或方式办理了该案件,但能作为典型案例,大概率就一定是有一些代表性的意义。这个【典型意义】就可以用来作为产品的价值定义。
并且,文中还会有一些概括非常精炼的语句,来总结和体现该典型案例的意义,这些语句作为产品的价值就是“黄金美玉”、“字字珠玑”。直接用到产品资料里,绝对让你的产品价值倍增!
举个例子:下面这段内容就是文件中提到的信息:
“依托电子监管平台,推进扩大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网络犯罪涉及环节多、人员分散,绝大多数需要跨省办案,为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带来很大困难。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以往只有“关起来”才能“管得住”的犯罪嫌疑人,通过运用非羁押电子监管措施,进行全方位、全时段、无死角监管,既保障了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维护了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又拓宽了取保候审的便利性,为异地取保候审提供了科技保障,大大节约了司法资源。”
这样的内容描述根本就不需要你再去做提炼,直接搬到产品资料中去用就可以。多加一个字,都可能显得你“不懂装懂”。
本文由@武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真这样就太简单了,实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中央政策完全没用,各地方官员结合上级要求、自身政绩诉求、财政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舆论等方面综合考量才能出台落地的政策和项目,才有市场需求。就以垃圾分类来说,国家有《固废法》,各地有《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都明确了产生者付费、违法违规的处罚标准,但是他们真的需要一款产品帮助他们更高效的抓住违法违规吗?答案是否定的。
你说的很对,政策下来之后,还得有绩效考核或管理指标,这样才能落实下去。
我很好奇 市面上的部分鼓励垃圾分类设备,有些返积分,有些直接返现,这类的资金提供方是政府还是企业?
最终肯定是政府。大多是政府出钱给积分运营企业,企业发给居民。也有些是政府直接交给社区运营积分,钱给社区。
那目前这类设备纯纯政策产物啊,毕竟没有做到后续分类处置的流程,前期分的再好也是徒劳。
垃圾分类是环环相扣的,但是不可能全链条都交给一家企业运营,对于先分后混是有监管措施的,就看政府监管力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