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项目的启发与思考

2 评论 1509 浏览 5 收藏 8 分钟

在设计英国仓清关转运项目的过程中,作者深刻体会到了亲身体验和理解业务流程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和调研,作者不仅解决了业务问题,还收获了乐趣和成长。这个过程体现了产品经理在面对问题时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也展示了团队氛围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设计产品方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要完美地设计出某个东西,你就必须先熟悉它,真正了解它,这需要投入很大时间和精力,需要反复咀嚼回味,而不只是囫囵吞枣,一旦缺少投入的体验,设计的过程便会少很多乐趣。

而这一点,近期在设计英国仓清关转运项目的时候,感触颇深。

01

国际物流中,卡车转运是很常见的运输模式,很多电商公司通常会把买家的碎片化订单,通过海运/空运的方式,把货物整合运输到目的国港口,完成清关缴税后,再通过卡车或尾程快递的,发往目的地。

这样的过程链路很长,涉及的角色众多,派送给消费者的路上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能做到所有链路都把控的公司很少,大多都会选择与承运商合作,各自完成自己擅长的事情。如卡车公司,海外仓,尾程快递/邮局(如皇家邮政)等,组合一起来完成派送,这样最高效。

(英国机场)

如上述英国四个机场中,我们的仓库在希思罗机场(Heathrow)附近(伦敦左侧),因为航司不同,货物散落在不同的港口,为了把货都提到仓库,就需要统计不同港口的货量,预估需要的卡车数量和车型,并根据预计到岗时间和卡车路途时间,提前预约卡车,分配卡车让他们按时间提货,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成本、时效最优。

简单来说,就是既要便宜还要快,比如货物到了Heathrow港口后,能上午拉回来就不会拖到晚上,能一趟车拉回来,就不会定两台车。毕竟英国一辆普通小卡车跑一趟的费用高达 200 英镑。而产品经理的职责之一,就是搭建系统,帮助业务角色高效完成这些动作,并且协同仓库和卡车供应商,做好数据交互以及费用结算。

以往做类似的方案时,第一件事情是找到关键人员调研:找清关经理和调度人员了解业务流程,梳理他们的卡点,明确方案目的等。但近期在做这个方案的时候,即便做好了上述三个环节,方案依然会被业务吐槽:太想当然了~

02

有一次开会展示方案,我说达曼彻斯特(英国北部机场)距离仓库 330 英里,如果明天 16:00要提货,系统可提前创建提货任务,通知业务人员,今天要预订卡车去机场提货。

但业务质疑我说,因为路途堵车或者提货点拥堵的情况,曼彻斯特机场的货,一旦超过 12 点到港,当天就不能够在仓库关门前,把货提回来,得安排后天大清早的卡车,而且,这还是港口不拥堵的情况的保守估计。

我没有去过英国,没有亲身实际的感受当地运输货物的情况,容易把流程都当做是理所应当地发生,所以被吐槽之后的第一感受是,借此机会跟着业务走一遍流程。

于是静下心来,在谷歌地图上把英国港口都标记了下来,看看他们的位置,并在不同时间段,看看仓库到港口之间的卡车耗时(谷歌地图会显示拥堵情况),并根据业务提供的货量用表格统计卡车数量,按照实际操作的步骤分配车辆,线下发邮件预约卡车,并跟进从预约到提货到仓的时间。

(实操一遍)

有了这样的过程,脑海中开始对卡车路径有了点轮廓,而且还收获了很多的乐趣,比如要从不同港口提货到 LHR 仓库,MAN(英国北部机场)和STN(伦敦东北部机场)的时间都是14:00,这样既能大概率提货到仓,还不会产生高额的等待费。

后来方案修改通过后,回家路上突然想到Shopify产品总监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优秀的 PM 面对问题时都会说我知道用户需要这个,而不是等我调研一下先。

但产品经理做出这样判断,往往很难,就像开头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想着优先解决问题,而不是花时间体验,投入地感受事情本身。且能否花时间感受事情本身,跟能力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我们工作、创造的环境有关。

因为环境会塑造出共识,会影响人的行为,而背后的塑造过程,更是跟直属团队及共事的人有直接关联。我发现,如果在一个注重体验,注重产品创新的团队氛围中工作,人往往更容易去感知业务/用户现状,共同探讨方案,会自发地收集市场的反馈。因为很多方案的灵感,往往源自于对事情本身的理解和还原,是对事情原貌的窥探,而不是过多的设计。

而这样摸索的过程,也是产品经理设计解决方案的乐趣之一。

本文由 @Leam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认为,做产品更多是要基于用户需求进行思考,围绕着用户去做产品,可能实际往往会于此偏离,但是,只有真的是对用户有用的产品才会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不然结果都会导向失败,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证明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去与产品所有关联方站在一起,感同身受,才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产品问题,解决产品问题。

    来自广东 回复
    1. 你很棒,赞同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