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不只是简单的算账

2 评论 1601 浏览 5 收藏 13 分钟

在商业世界中,交易是企业盈利的核心环节,而交易流程的复杂性往往被忽视。本文深入探讨了交易流程中的各种细节,揭示了交易背后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供大家参考。

交易里,其实糊涂账挺多。

01

产品中大多数的业务,最直接的盈利点都是来自:交易中的差价。

这个比较好理解,假设在电商应用中下了一单,支付了100块,该笔交易的资金并不会全部给到卖家,通常会采用分账的模式,服务平台会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金额。

对于供货商家来说,扣除掉各种成本之后,剩下的才是店铺盈利,每一笔交易在多个中间环节都可能产生差价,其它服务或者咨询类的交易场景也会遵循这个基本模式。

差价不会消失,没有或者减少中间商,也会流向某个环节。

当一笔交易发生之后,需要给涉及的多方都创建交易账单,用来跟踪资金的流转和状态以及最后的结算,比如电商场景中的购买,通常包括销售商家、服务平台、下单用户,交易的资金通过平台的支付渠道托管在第三方,到了指定的账期之后,才会执行真正的结算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方都需要资金的明细记录和对账。

值得说明一点的是,交易流程更侧重资金层面的管理,订单流程更侧重商品和销售服务层面的管理,交易并不一定全是来自业务订单,业务订单也并非一定产生资金流水,只是常规购买场景下,订单和交易两者的记录和状态是同步进行。

参考积分兑换场景,用户使用服务平台的积分系统,免费兑换了某个店铺的商品,虽然没有直接产生交易资金,但是平台和商家之间有积分结算规则,可以围绕单品或积分设定各自的结算规则,只是对用户来说可见性并不明显。

据研发同学说,编程的自信都是交易流程锻炼出来的。

02

交易在大部分场景中,都会有相应的关联订单,所以理解订单的逻辑,自然也就明白交易的流程,但是在不同的产品中又有各自的运营策略和业务特征,产生交易的场景自然花样百出,不过最基础的逻辑不会改变。

资金在什么场景中,出哪些账户,进哪些账户。

从订单交易流程来看,当用户预下单的时候,会生成一笔待支付的订单,实际上交易记录也是待支付的状态,只不过产品的切入口是订单业务场景。

当用户完成订单支付时,产品对接的第三方支付渠道,会回调和通知系统支付成功的结果,交易记录也就会转换到支付成功的状态。

如果是多个商家分账的交易模式,此时交易记录也会根据订单的拆分模型进行拆分创建,比如电商场景中,在多个店铺同时下单,支付成功后自然要生成店铺的交易账单,然后才能进行分账结算。

在指定期限内当用户取消订单时,围绕订单所创建的交易记录也会转换为已退款状态,订单取消的期限自然小于分账结算的期限,以此确保资金的安全交易。

交易在业务中很常见,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流程上的差异又很明显。

03

不论是B2C交易,还是B2B交易,又或者是B2B2C的模式,虽然都很复杂,但基本原理是相似的。

复杂的场景,还是要先从结构模型分析。

交易账单的结构模型,其复杂程度丝毫不输订单,订单虽然复杂,但是其管理流程的边界在产品系统的内部;然而交易依赖的支付能力,可能走线下支付或者线上对接第三方支付渠道,如果集成的渠道过多,还会增加对账的难度。

从产品的角度看,交易的结构模型至少分为下面几个大模块:账户资金、交易记录、支付渠道、对账结算;每个模块的管理和流程逻辑都具有相当的复杂度。

【一】账户资金

商户想在一个平台进行交易,必须先入驻平台集成的支付渠道并创建结算账户,账户资金通常涉及总金额、保证金、可结算金额、冻结中金额等几个关键指标,商户可以在平台系统内查看资金情况,也可以直接在第三方支付系统查询,理论上两个系统内的账户应该保持一致,但是也无法排除异常情况,需要系统自动完成对账或者人工平账。

通常来说,C端用户可能也有账户或者钱包的概念,但是更多是用来存放平台或者商家发放的红包,一般是不允许用户直接充值,这样存在资金池的风险隐患。

【二】交易记录

交易记录的结构本身并不复杂,无非就是账户在什么时间,什么业务场景中,向什么账户支付了多少金额,需要生成完整准确的记录,不同的业务场景中可能会存在支出、收入、退款、提现等记录类型,同时记录要关联交易场景的业务单号,方便查询详情信息。

【三】支付渠道

如果是B2C业务,支付渠道通常对接微信和支付宝,方便用户交易;如果是B2B业务,那支付渠道的可选项就很多,甚至不排除走线下合同结算;在支付平台也有账户明细和交易记录,并且会作为对账的依据,需要定期下载并导入平台的对账系统中。

【四】对账结算

定期对交易相关的账户进行统计对比,比如平台账户、商家结算账户、消费账户。

从支付渠道下载交易流水作为标准,对比平台的交易记录,分析相关账户的资金收支是否平衡,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则按照指定的账期完成对应的金额结算;如果存在异常情况,则以支付流水作为依据,对相关交易进行调整并对账户资金进行平账,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层面要明确交易资金的计算规则。

金额计算通常是保留两位小数,实际在计算时很难保证都是精确的两位小数,而且金额一般不执行四舍五入的算法。

所以在交易计算时,采用高精度的数值且计算过程保留多位小数点,在相关账户汇总之后再截取两位小数,然后对比交易的金额是否有误差,将误差的金额再分配即可。

其实产品的自信,也是交易场景炼出来的,复杂的事情干多了擅长闪避,也称经验。

04

在B2C的交易场景中,交易流程从产品和系统层面分析具有复杂度,不过这种可见的复杂相对好管理,流程自然也稳定和可控;而在B2B的交易场景中,复杂度并不直接体现在产品研发上,难度却比B2C交易高很多。

B2C交易高频周期短额度低,B2B交易低频周期长额度高。

B2B的交易中,由于交易金额偏大且商品库存周期长,买方肯定希望付全款的时间越晚越好,卖方肯定希望付全款的时间越早越好,双方都希望优化运营资金提高利用率,这样就会形成财务诉求的冲突。

最近几年,多少企业倒在了财务走OA的路上。

解决买卖双方利益冲突的模式也不复杂,引入一个资本方,在完整的交易周期中,资方短期内先向卖方支付货款,然后按交易账期向买方收取货款,即供应链金融中的反向保理模式。

复杂的是,哪些企业可以被资方认可,使用该模式。

反向保理的基本流程:供应链中信用好的核心企业(买方)与保理商(资方)签订协议,指定可以参与反向保理计划的供应商(卖方),当供应商与信用企业交易会生成应收账款,供应商可以选择将收款单出售给保理商提前获得资金,到达付款期限后信用企业向保理商支付款项。

理论上这是合作共赢的局面,资方可以赚取一定的回报,卖方双方缓解现金流压力,提高了资金运营效率,有助于公司的积极正向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理论一般都不是对手。

在这种交易模式中,如何鉴定核心的信用企业是关键问题,基于信用评估模型或者财务指标分析等手段,也只是从理论上能获得一个似乎客观的报告,信用的本质会占星术都未必算的明白,可以了解一下某知名电商的供应链金融诈骗事件,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05

面对常规的B2B2C的业务模式,去全面的分析和理解整个供应和交易链路,再从功能模块入手做流程设计,这样可以提升产品和系统的容错率。

无论是B2C还是B2B交易,虽然从企业的组织协作上看是两个环节的事情,但是其基础流程就是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提高全流程的协作效率,就可以促使交易的快速完成。

此前参与过某个供应链交易的项目,在梳理整个业务链路后,将产品初期的迭代节奏规划了如下几个版本。

  1. B端供应商和销售商入驻,开店审核流程,C端用户注册登录模块,即产品核心角色的接入。
  2. 商品体系的搭建,实现供销两端商品的上架管理,以及B2B和B2C的商品浏览和搜索。
  3. 基于不同环节的交易场景设计订单管理,集成第三方支付渠道,实现订单管理的完整流程。
  4. 根据产品初期需求,实现简单的营销工具管理,涉及优惠券发放与核销、限时低价抢购活动。

这样供应链交易线上的基本流程就搭建完成,很多线下可以手动操作的模块初期都不涉及,后续在产品迭代中又依次实现了物流仓储接入,商品评价,订单结算,数据埋点分析等模块。

产品体系的初期,以线上业务交易为核心主线。

其中的基本逻辑就是:目标用户的接入,不同用户对于产品的关键需求,然后打通各个场景的衔接流程,这样就形成了最基本的业务模式。

对于交易这个场景来说,供采销的链路就初具人形了。

作者:半问 ,公众号:半问

本文由 @半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要从一个简单的交易里学到东西,逻辑思维,锻炼到自己的能力,小事情大智慧。

    来自广东 回复
    1. 尊重常识,锻炼解决问题的思维。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