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买后加单产品

1 评论 1688 浏览 3 收藏 13 分钟

本文以朴朴超市为例,分析了这一功能如何巧妙地解决了用户在购物后发现漏买商品的痛点,同时为平台带来了GMV增长和利润保障的双重效益。

这一两年经常在朴朴超市上买菜,发现他们的支付结果页,有一个追加购买的引导,而且这个如有越做越强。印象中早年间,还只是一个小按钮。现在满屏的推荐商品都带着“追加”两个字。

出于产品经理的好奇心,我决定挖掘下这个“买后加单”的功能。

买后加单功能其实在电商场景不算稀奇的了,买完某个商品后再引导用户继续追加购买某个商品,可以合单履约。

但比起传统的电商平台,对于朴朴、美团小象超市这种本地半日达业务,买后加单更加实用、更加解决用户痛点!

一、用户需求

一个产品功能的出现,一定是满足了某些用户的需求。那么买后加单功能,主要满足的用户需求是什么呢?

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有遇到过一个场景:买完后,发现自己漏买了某个东西。这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

  1. 取消原来的订单,重新购买,但这样操作可能会有些麻烦。要么你会觉得“算了,不买了”,要么你会觉得“操作真麻烦,好烦”
  2. 再下一个新的订单,买这个商品。但如果是遇到本地零售场景,比如快递、买菜、超市类型的,你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原本订单已经达到免运费门槛了,新买这个商品,又得付运费。要么你会觉得“算了,不买了”,要么你会觉得“忍一忍付一下运费,下次不买了,坑死”

现在电商平台也好,本地零售平台也好,凑单免运费是非常常见的操作和场景,我们好不容易凑够了门槛,下了一个大单,实现了免运费,却因为漏买了一个东西,又需要付出运费,相当于前功尽弃。

这在用户购物心理上,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用户很容易产生“亏钱感”以及“失去控制感”。

此时,对于用户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很方便的再买这个我想要的东西就好,同时也不用付运费。

二、平台收益

对于平台来说,核心考虑的指标莫过于GMV和利润。要实现GMV的增长,每个用户需要尽可能的多买几单,多买些东西。

因此,平台第一考虑点一定是,不能让用户觉得“算了,不买了”,这种用户的明确需求不满足,等于送到手的GMV不要了。

平台第二考虑点,也许是不能让用户觉得“操作真麻烦,好烦”。所以,电商平台一直有一个功能,如果用户取消订单,可以让用户把商品加回到购物车,这无疑是在为用户快速完成重新购买铺路。

平台第三个考虑点是不能让用户觉得“忍一忍付一下运费,下次不买了,坑死”,这样即使用户买了这单,也肯定会流失。所以,平台肯定希望用户买,但又不用付运费。

可是,平台最终诉求必定是利润,如果直接给订单免运费,势必会在增大GMV的同时,造成利润减少,这对平台来说不一定划算。

要实现GMV增长的同时,利润不亏损,那平台就要考虑如何节约成本。因此,也就有了买后加单,合并派送的服务。原本,平台就需要针对一笔订单付出配送成本,现在有一笔新的订单,目的地也完全一致,那一起配送就能实现履约成本的节约。

对到平台来说,相当于用一个功能,实现了:

  • GMV增长:订单增多,用户多买了东西
  • 利润保障:不会因为多一笔订单,额外付出过多履约成本
  • 用户口碑:用户体验明显升级,不仅不会有“亏钱感”,可能还有“赚钱感”

当一个功能,既能解决用户需求,又能满足平台收益,那这个需求就有落地的可行性,接下来就看如何实现了。

三、前端交互

1、追加引导

在支付结果页,告知用户“漏单用追加,一单带回家”,引导用户追加商品。

同时,在支付结果页下方的推荐商品中,也可以直接点击追加,也会触发追加流程。

如果触发了追加流程,一共会有15分钟的追加时间,在这15分钟内,用户在首页、购物车等页面,都会看到“等待追加”的入口。

用户点击等待追加,会出现弹层,告诉用户可以“结束追加”或者“去购物车”。

2、追加下单

追加下单其实和正常下单流程类似,用户选购商品,加入购物车,然后在购物车一起结算。

从购物车结算进入下单页面时,页面上会提示是否和原来的某笔订单一起合并配送,如果是的话可以免运费。

如果用户点击确定,则两笔订单将合并派送,且这笔新的订单无需额外付运费。

如果用户不选择合并派送,那么这笔新的订单,和原来的订单就是两笔完全独立的订单,两笔单各自下单支付、各自履约派送。

3、结束追加

用户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结束追加,那就是放弃和原来的订单一起合并派送。原来订单就将重新开始配送。

此时,平台会告知用户,因等待追加过程产生的时间损耗,导致原订单履约送达时间将延长。

如果用户没有主动结束追加,系统会默认在15分钟到达后,结束追加。相当于原订单的履约送达时间延长15分钟。

四、后端流程

1、原订单支付后判断

原订单支付成功后,在正常流程中,是会发送消息至供应链侧,由供应链消费消息,进行履约派送。

此处需要增加判断逻辑,是否可以发送消息,如果订单不在追加过程中(不启动追加、已结束追加、放弃合并等),都可以触发消息,继续原订单的履约派送。

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追加订单其实也就是让原订单延迟发送可发货信息,从而实现延迟发货。

2、原订单监听是否可履约配送

在订单发送支付成功,可发货的消息至供应链时,供应链会启动履约派送。

如上文所述,在该流程中,原订单的消息发送节点等会发生变化,但对于供应链侧来说,依然只需要监听信息,消费信息后进行履约派送即可。

3、两笔订单合并配送

供应链侧收到两笔订单的可派送信息后,在处理订单派送时,需要把两笔订单合并。

简单来说,两笔订单可以对应一笔发货单。

此处取决于供应链系统的架构设计,如果两笔订单可关联同一笔发货单,那么针对一笔发货单发货时,可以指派一名外卖员,对应一笔物流信息以及一笔派送费。

从而实现了两笔订单合并配送时,后面订单无需付出额外的配送成本,因此可免运费。

五、应用思考

1、应用场景

买后加单的功能,应用场景是非常广的。除了本地零售,正常电商平台也会存在该场景。

比方说,用户买一部手机,忘了买充电线。这时候其实是可以加单买一个充电线的。但为啥电商平台中该场景不突出,因为手机、充电线这种都属于高单价商品,很多情况下单独买都已经免运费了,所以用户需求就不会那么强烈。

但如果是一些低单价商品,店铺又限制了满XX元才能包邮,那么该场景的用户需求就会很突出,比方说一些家居生活小物品。

2、用户心理洞察

在这个需求场景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用户对于“亏钱感”的敏感性。

用户不是不接受“买贵的”,而是不接受“买贵了”,对于他们来说,明明我可以免运费得到这个东西的,现在却要我付运费才能得到。即使那运费可能只需要3元,用户都会觉得天差地别。

在这个场景下,由于有了0元的对比,3元被放大了很多。而在平时,其实用户觉得3元买瓶水也无所谓。

所以,凡事最怕的就是对比,一有参照物,所有数字都会变得“异常敏感”。

同时,如果原来需要3元,现在告诉他可以0元,那么效果会比你单独告诉他0元也会明显很多,用户的直观感受就是我赚了3元。

所以,巧妙的利用数字的对比,能让“亏钱感”秒变“赚钱感”。

我们也容易在各大平台看到类似设计,比如说你花10元开了个会员,要到期了告诉你只需1元就能续费,你一下子就会觉得你节省了9元。

其实对到平台,可能他的成本就只有5元,买10元+1元,他也是赚的。

但如果一开始卖5元,再让用户每月花5元续费,我相信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续费率势必下降。

买后加单,其实是一个很小的需求场景,看完全文大概也能理解,他的实现难度并不大。

但我觉得,产品的价值就是在这些很小的场景中,洞察到用户需求,分析商业逻辑,并用高效的方法解决。

同时,再思考方法高效的真正原因、底层原因,把它抽象为方法论,持续的复用、发挥。

大概,这就是产品人的小快乐。

专栏作家

产品小球,微信公众号:产品小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95后的产品经理,潜心专研互联网产品C端和B端设计,洞察用户需求,探索商业模式。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认为可能是顺带的而且是这么搭配是锦上添花,就像瑞幸点完之后会问你要不要加个小蛋糕。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