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案例:商业化从0到1设计分享
在商业环境上,有时候借助大公司的力量,能帮我们减少很多事。本文作者分享的这个商业化案例,就借助了华为和天虹的力量,给自己的创新业务带来增长。分享给大家。
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在市场上寻找第二增长点,有些是在现有业务基础延伸,有些是尝试全新赛道,会组建创新小组不断的寻求新的方向探索,寻找新的产品切入点。
但制定新的产品方向是非常非常难得事情,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收集,从信息中发现商机,验证商机的价值等。有幸接触过从0到1的产品,分享下产品设计的过程。
一、发现商机
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很多创新业务想盈利,如果公司没有足够实力,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华为/腾讯/阿里等,大公司业务会带动很多周边,上下游的产业,借助它们的力量,来去分一勺羹。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在与华为和天虹集团沟通中,发现他们的业务卡点,所以结合份线索,引导出痛点:
- 商圈:收集不到用户的信息,现在商圈与商家关系是租赁制,每个商家是独立收款,用户基本使用微信/支付宝付款,导致用户数据全部私域化,对于商圈来说无法获取深度信息,无法做进一步的围绕用户业务拓展。
- 用户:XX商场这么大,街道和商场穿插,找店这么麻烦,有没有室内导航啊…通过大众点评来打卡店,这么难吃,怎么来的评分,有没有其他的平台推荐信息啊…
- 华为:推进快应用(对标小程序),拓展支付功能和附近门店业务,如何推广比较好呢?
- 市场:手机使用无线耳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60%,说明手机常规状态,蓝牙开启率很高…
上面引用的描述,实际上是很多信息总结后的简化内容,每一个内容背后都透漏着很多信息,比如下面的诉求。
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能解决需求就能产生价值,从而实现商业化。
二、分析商机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下,不同角色背后的拥有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否可以连接?
是否可以通过媒介链接资源解决问题?让我们来继续拆解,我们先以用户为切入点。
用户的交易和行为数据如何获取?
交易数据: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宝转而使用华为支付是否可行
行为数据:商场内行为数据采集使用什么?摄像头,wifi跟踪,定位服务
接着我们联想到用户的商场内痛点,商场定位。然后经过调研发现有wi-fi定位、蓝牙信标(Beacons)、RFID技术等。也对这些实现方式做了一些了解,虽然这些技术不在公司的业务范围,但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来实现,但有没有必要我们暂时搁置,接着思考其他内容。
华为资源如何链接?
快应用平台:快应用平台对标小程序,经过了解公司可以申请快应用服务商。有过小程序服务商经验的我们明白,公司可以成为服务商,来帮助商户在快应用上搭建商城。(好像跟商圈内的店铺能关联起来)。而且快应用是可以直接对接华为支付,来做交易。
此时有一条线索可以串联起来,可以通过快应用链接商家和用户
移动终端:经过调研和沟通,华为移动终端是可以获取蓝牙信标发出的信号。如果有beacons,华为手机可以接收信号标记来做事情吗?带着疑问经过调研,答案是可以的。手机可以接收beacon信号,然后做一些其他方面交互,比如去请求信标对应的信息。
此时又有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了,用户使用华为手机接收到beacon信号,可以给手机发送一条信息
商圈有场地和品牌店铺,如何关联?
场地:商场里如果铺设beacons的话,实际上可以根据信标与用户终端链接,来做室内导航。
品牌:品牌有咨询有活动,有用户想要的商品。如果beacon信号能发送一条品牌的资讯呢?优惠券呢?
写到这里,可以发现所有内容就都能串联起来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下,不同角色背后的拥有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否可以连接?
使用华为手机的用户,进入到商圈后,识别到铺设在某个店铺的beaocn信号后,可以接收到商家的一条推送内容。
用户点击内容可以跳转到商家的快应用,用户可以使用快应用调起华为支付来完成支付:
三、转化产品
整体商业链路串联起来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进行产品化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角色背后的需求,以及能提供资源。那接下来公司需要提供,能够链接用户和商家的应用
1)用户端:搭建快应用,包含账号体系/商家资讯(活动/优惠等)/场内导航/对接华为支付
2)商家端:商家可创建店铺资讯/活动等
3)平台端:
- beacons管理,前面提到场内定位和消息触达需要信标,所以需要对整体beacons做监控以及管理
- 商家入驻机制,申请/审核和管理(这里是作为快应用服务商,与华为一起制定入驻标准)
- 商家内容审核,商家上传店铺资讯内容,需要审核内容
后端系统:数据对接和开放API对接,这里就不细说了
其实上面有很多细节和困难内容,比如beacon的信号传输的加密,安全性,这边也是华为在土耳其的工作室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现场铺设beacon与商家的沟通(很多是拒绝的),不同店铺面积不同,装修不同,beaocn信号铺设和信号识别等测试验证,再比如关于室内定位的算法,比如资质认证,支付…..包括很多商业上的沟通等等。
总的来说实际想说的是,商业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需要结合内容去思考,去发现,去沟通、去验证,去实现….. 希望这一些信息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本文由 @Robbi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