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品经理入门:物流运输的8个核心业务环节解析—商超零售场景下,产品经理必须掌握的物流管理逻辑【3】
本文将聚焦商超场景,拆解TMS的8个核心环节,从运输计划到回单管理,带你穿透业务表象,掌握物流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
首先,为什么说TMS是商超物流的“指挥中枢”呢?
在商超零售行业,物流效率直接影响货架补货速度、客户满意度甚至企业利润。一场大促活动中,若某仓因车辆调度失误导致300家门店断货,损失可能高达数百万。
而这一切的核心控制者,正是运输管理系统(TMS)。
一、运输计划:运力与订单的“动态博弈”
核心作用:
1)车辆资源预判:按照当天预计货量计算所需的车辆资源,即大概需要多少辆车,以便在大促等场景下提前准备车辆资源,防止车辆短缺。
2)模式选择与线路规划:
- 运驱动仓:这里的运输计划就需要提前下发到仓库。仓库根据计划中安排的门店进行生产,在仓库按运输计划将门店包裹生产结束前,调度部门将车辆安排到位;这样仓库和运输就达到完美协同。。
- 仓驱动运:则需要根据仓库生产结果来临时编排运输线路,需要调度员时刻关注仓库现场生产情况(尤其在大促环节)。
难点与破局:
- 预测偏差风险:若实际货量超预期20%,临时调车成本可能飙升50%。
- 跨部门协同断层:仓库生产进度未实时同步运输部门,导致车辆闲置或拥堵。
产品设计建议:
- 智能预测模型:结合天气、促销活动等因素动态调整预测值。
- 协同看板:实时展示仓库生产进度与车辆到位状态,触发自动预警。
二、包裹管理:从“静态数据”到“动态地图”
核心工作:
1)包裹状态可视化:展示各仓已生产的包裹详情(编码、生产时间、商品清单)。
2)智能决策支持:更好的展示是结合门店的经纬度把门店,门店的包裹情况,包裹中紧急订单信息展示在地图中,方便调度员对发货开单做决策
- 在地图上标注门店位置、包裹量、紧急订单标签(如红色闪烁标识加急订单)。
- 标识特殊装载需求(如需要笼车的包裹用▲标记,小板货物用●标记)。
难点与破局:
- 多仓数据分散:3个仓库的包裹需聚合展示,否则调度员需反复切换系统(所以TMS到底是以什么维度来做整体设计将是系统设计的重点)。
- 紧急订单淹没:2000个包裹中仅3个加急订单,传统列表模式易被忽略。
产品设计考虑的问题:
- 热力图模式:按包裹紧急程度、配送距离生成热力分布图。
- 装载需求标签库:预设“笼车”“防倾倒”“冷链”等标签,自动匹配车型。
三、发货开单:成本、时效、资源的“三重约束”
核心流程:
- 输入条件:已生产包裹量、门店时间窗(如A店仅允许7:00-9:00卸货)、车型限制(如B店所在商圈禁行7.6米以上货车)。
- 输出结果:生成派车单,明确装载顺序、路线规划、成本预估。
三大业务难点:
1)要素复杂度高:
比如说仓库现场已经将大量门店的包裹生产完毕,有N个门店,每个门店有M个包裹;每个门店配送的时段,卸货的时长,交接的方式,需要的车型均不相同,更别提有的门店所在辖区还需要出入证。
所以在产品设计时,用户在生成派车单时系统自动建立门店画像库,自动关联证件要求、卸货时间窗等数据,将大大降低调度员的思考复杂度。
2)时间窗口压迫:
在波次性发车的场景下,仓库的包裹,现场的司机和车辆均处于准备就绪的状态,下一波次的货物将在4小时后生产完毕,下一波次需要的车辆资源需要这一波次的车辆返程后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快速的开单,快速的运输和准时的返程,才能衔接上。
3)满载率考核:
一个波次的配送要求运费最低,所以车辆满载率就是明确的考核指标,达不到满载率将无法发车,比如说:9.6米货车装载率低于85%禁止发车,否则单箱成本上升40%。
四、配载发车:装车现场的“空间战争”
两大核心任务:配载装车有的企业是企业内员工操作,有的是安排司机直接操作,那么司机操作时是否符合操作规范就是很大的风险点
1. 装载执行:
- 按“后到先装”原则摆放货物(最后送达的门店包裹最先装车)。
- 允许现场决策插入紧急订单(如调度员手动拖动包裹至装载区)。
2. 检核闭环:
- 扫码核对包裹数量、商品清单(防止A店货品误装至B店车厢)。
- 记录破损情况(如外包装凹陷需拍照留证)。
五、运输管控:在途风险的“三道防线”
核心监控维度:主要是对车辆从物流园出发后到门店卸货前的过程管控,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第一:主要考虑合规性和临时突发事件处理:
- 是否按时配送,需要监控车辆在波次发车后,是否按既定要求行驶到门店。这里就需要结合IOT设备进行行驶路径的监控,
- 指导司机规避道路拥塞等各种意外情况。
第二:需要考虑货物的运输安全:
- 高价值商品启用电子铅封,货箱门异常开启立即报警,比如茅台运输,就需要结合车辆摄像头,电子铅封,行驶轨迹等信息保证货物不被掉包。
- 车厢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实时回传(如冷藏车温度超8℃自动通知门店)。
第三:司机运输路径的后续防损人员反查,这里包括门店送货实际时间和要求时间是否匹配等各种定责问题。同时将司机实际运输线路与系统建议线路对比,优化系统建议线路。
六、到货管理:门店端的“资源争夺战”
关键流程::司机配送到门店,由于门店收货环境(比如所在街道,收货台)限制,也有多个仓库的货车同时到达,导致无法安排车辆正常卸载,所以司机需要听从门店收货人员安排,而整个到货-等待-收货–按清单核验–司机车辆离场,整个过程需要详细记录方便后续流程优化,这里涉及到车辆控制权的交接,门店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对同时到达的车辆安排有序交接。
预约排队:所以提前预警同时到达同一门店的车辆就成为关键,司机有权利更改配送顺序,避免多车拥堵。
协同交接:
- 门店人员扫码验收,发现破损直接在APP勾选异常类型(如“外包装破损”“数量短缺”)。
- 系统自动分配优先卸货权(如生鲜商品优先于日用品)。
难点与破局:
- 门店配合度低:部分店员拒绝使用数字化工具,坚持纸质登记。
- 异常扯皮:司机声称出厂时货物完好,质疑门店操作不当。
产品设计建议:
- 防篡改验收证据链:到货时拍摄带时间水印的全景照片。
- 自动化责任判定:结合出厂照片、运输轨迹温湿度判断货损阶段。
七、签收管理:从“千人千面”到“标准范式”
核心场景:这里的签收包括很多实体的交接,包括配送的商品,商品关联的资产(比如耗材托盘,周转箱),同时包括门店退货交接,各种退货资产的交接;包括交接过程中车辆封厢操作
1. 多样化签收模式:
逐件清点(高端商品)、整托签收(标准品)、盲收(信任度高的合作方)。
2. 资产交接:
回收周转箱(扫码登记数量)、处理退货商品(需与出库单关联)。
难点与破局:
- 操作复杂度过高:司机需记住20种门店签收规则。
- 耗材丢失率高:年度周转箱损耗率超过15%。
产品设计建议:
- 智能签收导航:司机APP根据定位自动加载该门店签收流程。
- 耗材押金机制:未归还周转箱时自动冻结对应账户款项。
八、回单管理: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
核心价值:
- 财务结算依据:里程数、等待时长、耗材回收数据关联计费。
- 事故追溯凭证:通过签字回单定位破损环节(运输/仓储/门店)。
难点与破局:
- 票据污损或丢失:纸质回单被雨水浸泡无法辨认,司机直接给弄丢了。
产品设计建议:
- 电子回单自动归档:司机APP拍照后通过OCR提取关键字段,或者直接集成为系统功能都是很好的选择,全流程无纸化。
结语:TMS设计的两个黄金法则
- 动态平衡法则:永远在“计划稳定性”与“异常处理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 全链路视角:司机少点击一次按钮、仓库少切换一次系统,都可能带来整体效率的质变。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理解这8个环节的关键在于:到物流园区蹲点观察司机如何装货、去门店现场看收货员如何抱怨系统难用
——所有设计痛点,都藏在真实场景的细节里。
本文由 @老杨产品进化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