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Amp的谢幕:工具、渠道与平台

3 评论 4823 浏览 1 收藏 7 分钟

【摘要】我们的确从WinAmp、暴风、微博、乃至微信,发现了这样一个路径:工具、渠道、平台、入口。进化得越深,它的优势时间,就越长。

WinAmp在其官网公告说,13年12月20日停止服务。这款在97年就已经出道的知名播放软件走到了尽头。或许,这是工具时代的终结标志之一吧。

我把互联网产品(软件领域)分为三类:工具、渠道和平台。有一类工具产品有一个特点在于:如果只是用户和它两个角色,这个工具就很难完成什么东西。WinAmp这一点特别明显,如果你不去找点MP3之类的音乐文件,这款播放器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还有一类工具产品,需要用户深度参与。比如说笔记类产品、Office套装。不那么恰当地套用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的分法,前一类工具可视为“热工具”,后一类属于“冷工具”。热工具用户点点鼠标就可以了,冷工具需要用户开动大脑。通常来说,前者用于休闲,后者用于工作。

早年工具类软件的商业模式都是“收费”,后来有了互联网,慢慢出现了一种免费+广告或者收费的模式:功能全部有,但有广告。如果不想看广告,缴费——这也是很多共享软件走的路径。通常来说,越是复杂及越是瞄准特定人群的工具,收费的可能性越大。比如SPSS这种一般只有搞研究的人才会用的软件。复杂,意味着需要学习,学习意味着学习成本,轻易抛弃不得。特定人群意味着有特定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意义上是刚需。

但大众型的工具就不好讲了。WinAmp显然是面向8-80岁的人群的,国内其实早期赫赫有名的Foxmail也有这个特点。在网络人口不过数千万的当年,居然拥有五百万用户,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但Foxmail很快沉寂了下去,今天还在用这个软件的人,怕是极少了。类似的还有一堆的下载工具,网络蚂蚁、网络快车等等。

做面向纯工具的模式很容易被大公司击溃,或者说被有其它资源的大公司利用捆绑的方式击溃。Netscape就是非常经典的例子。纯工具开始慢慢转型,一个方向就是:成为一种渠道。

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暴风影音,作为一个视频播放工具,它非常有名。不过,08年的时候,暴风的冯鑫意识到了问题,据说他认为单纯靠这个工具而来的用户价值只有1分(如果总分是10分的话)。后来暴风影音开始进入“视频内容供给”的领域,虽然限于实力所限,能供应的内容总量上比不过优土、搜狐、爱奇艺之类,但绕开“首播”、“独播”的高额采购,大体上也能基本满足视频观看需求。在移动领域中,暴风影音这款APP还可以搜到来自优酷(比如万万没想到)、搜狐(比如生活大爆炸)的独家内容,算是在搞视频聚合了 。

第二个例子是迅雷,作为一个下载工具,同样非常有名。早些时候,eMule下载更受欢迎一些,但随着盗版清理,Verycd转型,离开了内容的支持,纯工具便会出现问题。迅雷后来推出了“迅雷看看”的视频服务,利用迅雷下载技术,还可以支持下载。迅雷在一大堆下载工具之死中杀了出来,今天的迅雷,已经不能再视其为一个“纯工具”了。

WinAmp的沦落,就在于它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用户在使用这个工具时,内容全部是自己找来的。工具升级为渠道的必经路径在于:用户利用这个工具所消费的内容,与工具本身有着利益关系。作为一个音乐播放器,iTunes就和内容供应者有着很强的利益关系——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很少把它看成是一个音乐播放器,更多的视其为一个音乐商店。到了这个份上,工具成为了渠道,用户对其依赖度会更强。

但事情没有完。

渠道只是单一的内容推送,尽管根据数据挖掘和分析,有可能做到所谓的精准推送,但用户的迁移成本很低,如果这个渠道不能做到垄断性优势的话——无论是在用户端的垄断,还是在合作伙伴前的垄断——被抛弃是很常见的事。但如果在这个渠道上再置入一点东西,比如,进行“社交”,那就完全不同了。由此,渠道开始向平台转化。

所谓平台,应该包括四个元素:海量端点、统一运营规则、吸聚,以及,重组。重组是最困难的地方。微博做到了前三点,但用户与信息的重组上出现了问题,比如说,用户被太多的无关信息所干扰,他们并没有感觉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微博全盛时每天要产生数亿条信息,重组不佳造成用户的困扰,平台优势慢慢就开始减弱。

当一个平台将海量信息重组得更好,然后成为高频使用时,“入口”,变产生了,比如说微信。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我们的确从WinAmp、暴风、微博、乃至微信,发现了这样一个路径:工具、渠道、平台、入口。进化得越深,它的优势时间,就越长。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转载请注明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