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的智能手表

0 评论 3036 浏览 13 收藏 13 分钟

什么是智能手表

思路: 现在的智能手表更像是手机,缺少手表应有的素质。 把手机塞进手表在过去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技术不是手表需要关注的。智能手表需要关注小屏幕上的高效交互,把手表做到智能(ifttt),把成熟的产品交给消费者,而不是功能堆砌,而不是工程版本。

结论: 在做不好手表的时候,智能手表应该改个名字叫智能手环,而不是手表。 智能手表需要重新回到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上,放弃对噱头的追求。

舍本逐末的智能手表们

智能手表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产品,纵览市面上的智能手表,有如下几个大分类:

KickStarter 上的众筹产品:成功筹集千万美元的 Pebble、已经开卖的 cookoo、AGENT、HOT Watch 等筹集到一百万、六十万美元的同类产品。

国内独立产品: inWatch、果壳 GEAK Watch、智器 Z Watch 以及土曼科技 T-Watch。

智能手机厂商出品:三星 Galaxy Gear,索尼 Smart Watch 2。

上面这么多款智能手表,有着不同的定位、功能和特色,却都拥有类似的缺点。

糟糕的手表体验

1868 年,百达翡丽做了第一款手表;1911 年,卡地亚推出 Santos 手表,开启了手表的普及。相比较各种新鲜的智能产品(包括智能手机),人们对手表的印象经过了近百年的积累,一款几百元或者上千元的手表,我们一定对其有所期待“走时准确,坚固,佩戴舒适,造型独具风格等等”,而看看今天已经推出的这些智能手表,和同价格的传统手表相还差得太远,无论做工,佩戴舒适都差了几个档次,甚至在查看时间这个最基础的功能上也无法很好得满足用户。

4

  • 差劲的屏幕

在阳光直射的时候想看清显示屏上的时间,除了采用 e-paper 技术的少数几款手表,大部分采用彩色显示屏的手表都无法满足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当显示手机通知内容时,则因为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原因很难有一个好的显示效果。而且目前所有的智能手表都无法同时兼顾二者。

  • 糟糕的待机

一块普通的 cr2032 电池可以给大部分的卡西欧手表提供 2 年左右的使用时间,而目前的智能手表还无法坚持超过一周。对于一块天天佩戴的手表而言,过于频繁的充电显然只会让用户更加反感。即使对比松拓这样专业功能手表,智能手表的待机也算不上合格。

  • 脆弱并且廉价

防水,这个对于普通手表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却是智能手表的一大软肋;很多智能手表希望通过运动功能吸引用户,但是缺乏运动手表的坚固,一块脆弱的 e-paper 和 G-shock 相比显然无法胜任一些强冲击运动。在千元价格的区间上,和天梭、西铁城等一些中档品牌相比,智能手表在做工、造型上也显得极其廉价和土气。

  • 差劲的手机功能

inWatch、GEAK Watch 这种把完整手机功能塞入手表的行为看似创新,但实际上在几年前就有“手表手机”,在非智能机时代,一个体积极其小巧的手机还有些许生存空间,但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体积从源头上限制了功能和体验,因此手机型的智能手表无论是交互、通话体验或 app 体验都不如同价位的智能手机。

而那些希望通过蓝牙连接打造成手机伴侣的手表或因为屏幕显示效果差,或因为相关 app 体验并不出色,都没有达到一般用户期待的那样“智能、方便”。

  • 技术的盲目追求

抬手显示,触控屏幕,运动功能这些智能手表主打的功能看似很“新”,但是和传统手表相比,这些功能并没有新意。天梭很早就有触控屏幕;松拓或卡西欧都有专业的运动、登山手表,并且还有更加专业的数据分析和专业外设。而蓝牙连接,NFC 这样的功能我们在很多蓝牙设备或者耳机等外设上都已经屡见不鲜了,智能手表上几乎没有一个技术是独创,或者同类中体验最好的。

本应关注 app 开发或用户体验的智能手表,却舍本逐末去追求那些可以充当噱头的“旧技术”。

智能手表需要关注什么

40

作为一个混合手表,带上了(智能)手机概念的产品,智能手表需要关注一些和自身体验切身相关的事情。

  • 小屏幕上的交互体

戴过多功能手表的人大都都有一个共识——手表侧面的按键不利于操作,并且交互非常复杂。那些还依赖按键进行大部分操作的智能手表应当尽早将自己的交互移向触摸,抛弃已经明显“out”的按键操作。

小屏幕上的触摸交互是智能手表最需要关注的领域,和智能手机一样的方式显然不会让用户满意。基于 Android 二次开发的系统尽管能快速部署到手表上,但是操作的流畅度和交互的弊病不容忽视。看似很炫的手势操作有时候并不适合小屏幕的手表,fitbit zip 的敲击切换显示,iPod Nano 5 代的触摸交互方式都是现在智能手表需要学习的,尽量简单、单一的操作方式,清晰的信息显示,避免让用户陷入深深的层级菜单迷宫。

  • 让用户决定智能的方式

无论是 iOS 还是 Android,都给用户留下了很大的个性“定制”空间,用户会根据自己的习惯让智能手机变得“智能”,这种智能不是功能的堆砌,而是让手机符合用户自己的习惯。这方面 Pebble、Galaxy Gear 和 Smart Watch 2 明显优于同类产品,用户对于第三方 app 和功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定制空间。

ifttt 将改变手表

ifttt 的模式可能在互联网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智能手表上将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想象下我们可以这样定制自己的智能手表:

当我的手机静音时,自动开启手表的通知震动

当我某个朋友在微博发了一张照片,在手表上显示这条通知

当我跑步时,在手表上只显示心率的数据

当明天会有暴雨等突发天气变化,在手表上通知提醒我

当我任务列表中有一项超过10天没有状态变化的事项时,在手表上通知我

当工作日白天我戴着手表睡着时,超过 30 分钟震动叫醒我……

上述功能并不需要全部存在于一款智能手表之中,智能手表只需要提供一个足够可靠的平台,让第三方甚至所谓的“系统级” app 都以 ifttt 的模式存在,用户在手机 app 端选择需要的 trigger,在智能手表上选择需要的提醒方式,依旧通过低功耗蓝牙保持连接,但是复杂的计算发生在手机或者云端,手表只需要简单的计算判断通知类型,执行已经保存好的“任务”,然后通知用户。这样既能满足那些喜欢折腾的“发烧用户”,也能让普通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功能。

如果考虑到智能手表的计算能力、耗电,发热,那么只要限定智能手表存储的“任务”限制就好,一个能完美执行用户需要的5种“任务”的智能手表,显然比那些有几十种功能,支持上百个 app ,但是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手表”强得多。

  • 放弃工程版,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一百年前的手表和今天的手表并没有太多区别,而智能手机5年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从 PPC 到 Symbian,再到今天的 iOS、Android。人们习惯于手表的稳定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改变。MIUI 或 CM 的每日更新会赢得发烧友的热捧,小米的工程版本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换做一块在人们固有印象里是“稳定、可靠”的手表时,人们从内心深处难以忍受一块本应该稳定、可靠的手表不断有各种 bug 导致使用不便,无论这块手表多么“智能”。

智能手表的厂商应该意识到,只要还是一块“手表”,那么稳定、可靠是需要排在智能之前的。发布工程版这种行为,无疑在是杀死自己的潜在用户——一块看时间都不方便的手表,再智能有什么用?

做好产品,否则还是改名吧

智能手表需要一个足够好的产品打开市场,让消费者信服,天梭的触摸系列很受欢迎,G-shock 的蓝牙系列也获得了好评。传统手表厂商稍微加入一个新的功能就能让消费者高兴得买单,并且收获口碑。留给智能手表厂商的空间并不多了,一块拥有稳定手表功能,并且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智能手表迫在眉睫了,否则当卡西欧开放 api 给第三方,那么谁去买 Pebble?当天梭可以接收 Galaxy S4 的通知,为什么要需要 Galaxy Gear?

现阶段的智能手表若无法解决作为一块表的缺点,还是尽早改名叫做智能腕带或者手环好了,用户可以多次容忍 Jawbone up 的质量问题;会对 Fitbit Force 加入简陋的时间显示而欢呼;会因为 NIKE Fuelband、MISFIT 精美的外形而买单。但是就是不能忍受一块看时间不清楚,或者连防水都没有的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需要回归到用户需求和体验上,否则还是尽早改名叫做“腕带式多功能互动终端设备”好了。

来源:极客公园。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